对簿公堂:Uber忘恩负义,还是谷歌得了红眼病?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ag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Uber最困难的时候,谷歌曾经用2.5亿美元“救济”Uber,但如今二者却对簿公堂。
  2017年3月,美国IT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谷歌新分拆出来的子公司Waymo对昔日盟友Uber的起诉。虽然目前该案仍处于初步禁制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启动阶段,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对这个在今年4月底才会开庭的审讯高度关注,足以表明该案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怨”起何处?
  Waymo在2016年12月才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中独立出来。这个刚成立几个月的公司,一方面显示了谷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雄心,同时也透露了其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所面对的激烈竞争和压力。
  Waymo的前身是谷歌的X lab(X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从2009年起便投入到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Waymo官网上发布了谷歌从2009年起在美国四个州的四个城市对无人驾驶的路面测试。美国众多媒体的报道也都“默认”了谷歌是无人驾驶技术路面测试的领头人,其中《华尔街日报》直接引用了谷歌的官方报告数据——200万英里的公共路面测试。
  虽然Waymo在无人驾驶技术上可以说是先走一步,但Uber从2015年起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投入才真正让无人驾驶获得全美甚至全球关注。尤其是Uber無人驾驶汽车于2016年9月在美国昔日工业重镇匹兹堡的正式测试和推广,这一举动将无人驾驶汽车从纯粹的研究领域推向了商业推广领域。更重要的是,全球主流媒体对Uber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报道间接地赋予了Uber在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军地位。
  科技巨头谷歌显然对Uber的“被光环化”感到不满和不安,这也是Waymo在2016年12月被分拆独立出来的最主要动因。但曾经被谷歌在2013年用2.5亿美元“救济”的Uber,如今已是估值超过700亿美元的巨无霸,赫然将行业前辈Waymo笼罩在其“光环”之下(但Uber并不是估值近6000亿美元的谷歌母公司的对手)。
  看,美国科技大佬这么交战!
  Waymo,尤其是其母公司谷歌,显然不会接受无人汽车被Uber笼罩的事实。戏剧性的是,Waymo也真的找到了对Uber发起攻击的“利器”——状告Uber侵犯Waymo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IT领域的竞争付诸司法诉讼并不鲜见,诸如苹果告三星和HTC、三星告苹果等等。在专利和知识产权上打官司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竞争的“利剑”。
  同时被Waymo推上被告席的,还有谷歌前高管Anthony Levandowski。Levandowski从2007年起便在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部门工作,一直到2016年1月离职。在2016年2月,Levandowski成立了自动驾驶卡车公司Otto。6个月之后,Uber用6.8亿美元从Levandowski手中收购了Otto。


  Waymo向美国联邦法院递交的初步禁制令称,Levandowski和Uber剽窃Waymo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尤其是在Lidar(激光雷达)技术方面,Waymo称Uber的设计和自己的秘密设计高度雷同。
  由于目前该诉讼尚处于启动阶段,Waymo和Uber的孰是孰非无从判断。但媒体的爆料显然揭示了该案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因为一旦联邦法院判决Waymo胜诉,Uber将在一定时间段里没法继续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里开发。这种结局定然会让快速发展的无人驾驶汽车领域重新洗牌。
  《纽约时报》对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员工的采访,似乎显示了Waymo已经获得了充足的证据来状告Uber。而Levandowski和Uber方对《纽约时报》询问的不予理睬也似乎反映了被告的“理亏”。
  虽然目前的交锋并无法告诉我们谷歌、Uber对峙的未来走向,但这场纠纷显示了美国科技企业对纠纷和诉讼的“淡然”。与其卷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舆情上的混战——大佬们用“情怀”杀个你死我活,美国科技大佬们的交战显示了一种“成熟”。而这种“成熟”,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法律体系的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民众对大佬们的厮杀并没有什么兴趣。与其吃瓜看大佬们的“大戏”,倒不如好好地演好自己的“生活戏”。
其他文献
如果一个现象、一个产品打动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它是从哪儿来的?是怎么想到的?谁又将这个想法变成行动的呢?追溯起来很有意思。  用原理实现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采用一个新的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  国外一家企业发明了一款电子眼镜,可以让盲人看见世界。科学家发现,人能看见外界并不是通过眼睛,眼睛只是外部图像的接收器,而成像则在
期刊
创业圈一个大神级的前辈,曾经对欧阳赟说,有四类人创业必死无疑:一、外企高管;二、海归;三、无技术背景的文科生;四、选错创业地域的人。  可是,英语专业出身,法学研究生毕业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国的欧阳赟,离开了12年的外企高管职位,在相对而言创业环境并不那么理想的贵州开启了创业修炼之路。这一年,欧阳赟39岁。  “他说的四个必死条件,我全中,但我就想证明给自己看,也想证明这是一个伪命题。我并
期刊
“投资就是投兴趣。”龙在宇在撰写第四本书《金牌投资人:资本时代的创富密码》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句话。  “兴趣”,同样贯穿于龙在宇的职业生涯。  从他先后供职的多家媒体,再到相继出版畅销小说——“掌舵”系列三部曲、《金牌投资人:资本时代的创富密码》,都是基于他的兴趣。  但是,兴趣只是起点。如果说兴趣是珍珠,那么专业能力和责任感就是线,只有用线将珍珠串联,才能变成完整的项链。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
期刊
创业让我回到十年前的状态——对一切都充满热忱,但与十年前不同,我对管理有了全新认知。  工科出身,毕业前从未接触管理的我,管理启蒙来自一本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发挥独特优势。  以此书为基础,我的管理方式渐渐和别人产生了差异。而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作为管理者,我的内心不再“强求”他人,而是关
期刊
以前,“做大做强”一直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后来发现,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导致很多企业外强中干、生存艰难。这不禁让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活得更久?  答案是:“小而美”企业。他们是所在行业的“专家”,长期专注于擅长领域;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小市场作出了大成绩,成为小众市场的领导者。  《中外管理》杂志联合泰山管理学院,发起了寻找“中国小而美企业”评选。经过组委会历时三个月的审核评
期刊
《中外管理》“2017联合出品人春季沙龙”3月底在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举行。在沙龙上,南通富美董事长孙建华分享了其“21年将富美从零做到行业冠军”的心路历程,还通过案例讲述了公司涉足电商后迅速成为天猫帽饰第一品牌的运作经验。最后,孙建华抛出了自己在人才管理上的困惑,来自不同行业的联合出品人依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倾心作出解答和建议——这正是《中外管理》“联合出品人沙龙”的特色:好话少说
期刊
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屢被验证的,而在公路、桥梁、建筑等工程建设中,约60%的土方量是用挖掘机械完成的,因此,所谓的“挖掘机指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升温趋势。不仅是挖掘机,重卡等机械设备近期的销售旺盛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投资拉动的缺陷固然无法回避,但其合理性乃至可行性也需要正视。首先,中国经济此轮下行,是经济结构问题叠加外部因素的结果,由全球经济低迷、外部需求不足导致的
期刊
为了避免办公室政治,也为了不影响团队士气,领导们总是要竭力做到公平对待下属。但是,有所偏爱又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领导总会不自觉地对某个员工偏爱。应该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呢?  首先,意识到危险的存在  如果你需要创建自己的“梦之队”,那就需要在一个篮子里放进所有的鸡蛋。但是,如果只是偏爱自己喜欢的人,就是在扼杀其他人的机会,很多人会因为这一点而不愿意继续跟你共事。这不仅会影响团队的发展,也会限
期刊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请大家放心,居民购买住房,其财产权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这番话是否意味着土地70年到期后,将会无条件自动无偿续期?从过去的博弈看,绝对不应该这么乐观。  房产“70年”的问题如何解读?  姜大明部长表态让“大家放心买房”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作为国土资源部的司局级官员,董祚继的表态很显然
期刊
忽如一夜桃花开,满城摩拜春风来!  一个风险投资家的创意,一个财经女记者的传奇,一群机构投资人的追捧,一个传统产业链的崩溃——摩拜单车,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实体企业的诞生,也看到了传统自行车产业的瞬间崩溃。摩拜单车的成功,直接验证了两种实体企业的交替。  金融走在了实体前面  长期以来,先有实体,后有金融,金融仅仅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是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主流观点。在这里,我先对金融做一个界定: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