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记叙文阅读教材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ao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核心素养”一词活跃在各大教育类期刊文献、书籍和论坛中,教育家和一线教师们都关注着教育改革,不过教育改革最终仍要落实到教材改革和实际教学中去。新版“部编本”教材历时五年编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体例,现已投入使用两年。总体而言,新教材体现出的科学性、时代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行性。本文将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对“部编本”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关键词】部编本;小学语文;记叙文;教材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至今已出版并投入使用至三年级,总体而言,不论是课程理念、教学理念、教材结构,还是课文的选篇,新教材体现出的科学性、时代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教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如何用好新教材便是一线教师所共同关注、探索的事情,本文从文体角度分析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材,并提出相应教材处理的方法和记叙文阅读教学建议。
  一、“部编本”小学教材“新”在何处
  “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接受中华读书报专访时表示,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应试教育很难抑制,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这里的改进点即新教材的变化,以二年级上册为例:首先,课文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共40课,新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选文,数量减少至28课,题材丰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适宜教学;其次,教学类型增加了“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模块,尤其是“语文园地”栏目里各个小栏目,如“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基本上都是聚焦“语用”和阅读积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这样一个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结构体例,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者需要站在新课标要求视野下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其功用进行分析,继而把握具体单元、篇目的实质,最后综合联系整体,以整体与部分统一的思路构建语文框架,建立一个语文体系,融合出一个“再认识”的教材。由于新教材中选文主题丰富,题材多样,本文试图从文体角度,探讨“部编本”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材的特点、内容和教学建议。
  二、记叙文阅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
  记叙文是小学课文里分布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其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记叙文选文中,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且多以记事小短文或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同时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也有紧密联系,二年级上册的记叙文表达方式大多是叙述、描写和抒情,语言特点富有童趣,符合儿童心理,贴近生活,有助于儿童挥舞想象的翅膀,从而促进口头表达和书面写话,于阅读中积淀语文素养。
  教材中每一篇记叙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其特色必然要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理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聚焦“语用”
  叶圣陶认为语文就是语言,他曾解释:“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初步“学得”与运用的积累。记叙文阅读自然离不开朗读,而且是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一活动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因为是否正确流利可以看出学生的识字情况,而有感情地朗读则需要学生理解关键字词句的含义,并融入语境中去,这是一个更高的评判标准。因此,课文习题部分有设置一些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分别是“披、鼓、露、甩”四个词,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通过偏旁部首猜测、动作表演理解词义,还有可能挖掘出“鼓”除了动词之外还可作名词,表示一种乐器。《妈妈睡了》里“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则列出一些外貌描写的词,如形容眼睛有“明亮”“水汪汪”,形容头发有“乌黑”“波浪似的”,照样子再想一些形容词说一说,这也是记叙文中“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此外,“语文园地”栏目中“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也对“语用”有一个集中性的训练。
  (二)人文内涵丰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二年级上册的记叙文则兼顾典范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既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等思想内容的课文,如歌颂民族文化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禹治水》,弘扬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的《朱德的扁担》,表现革命领袖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难忘的泼水节》,优秀的中華民族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仿佛就已经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也有关注现实、人类与自然,体现时代特点与人文性的课文,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启发学生吸取其中教训的《坐井观天》《寒号鸟》和《我要的是葫芦》,寓理于小故事,符合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将故事世界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低年级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由《坐井观天》的寓意,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来实现本故事的指导意义;还有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表现家人之间相互关怀体贴、充满爱意的《一封信》和《妈妈睡了》。
  以上二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的选文难度适中,十分“接地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紧密联系,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而且人文内涵丰富,处处渗透着育人价值,保证了教材的可教性。其实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独立地分析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感情,但若教师指导有方,随文渗透,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语言,还能初步理解语言运用的奥妙,从而在思想认知上得到启发,情感上也得到升华。   (三)语文素养有机渗透
  在“部编本”教材未出版前,大部分语文教材都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相对应的结构,这种结构过于提倡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而“部编本”课文按照“内容主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显性主题,却不给每个单元冠上明确的主题命名,既淡化了单元主题,又可以将必要的语文要素按顺序落实到单元中去。
  那么“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中记叙文阅读是如何落实语文要素的呢?从语文能力角度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在记叙文的阅读与学习中能有所提升。其实“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记叙文有“六要素”,在教学时可以成为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基础思路,就是让学生知道说一件事或者讲一个故事要有哪些要素,將来龙去脉表述清楚。这样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学段越高,要求也就越高,需要通过运用一些表达方式来讲精彩,进而促进写得精彩。此外,朗读能力也是低年级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此时二年级上册除了要求掌握不同句类的读法,还增加了分角色朗读,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语句所传递的情感色彩,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这种能力的训练在记叙文和诗歌阅读教学中是比较容易渗透进去的。就记叙文而言,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会使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当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方式时,学生可以通过品味其表达效果,结合想象,启发丰富内心情感世界,读起来自然有感情。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语文素养则会慢慢“熏”出来。
  因此教师对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材的精心分析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保证,它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也是教得好的一个前提。
  三、记叙文阅读教材处理
  分析完教材后必然是要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的,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环节不可忽视,那就是教材的处理。它是对教材分析的结果处理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具体处理什么,怎么处理都是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去思考的。例如我们在进行教材内容分析时,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做一个取舍,一篇课文可教学的点很多,那必然需要教师结合学段、学情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有时反倒不是件好事;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加,紧跟时代的内容,结合时事变化;还可以进行拓展,在教材中有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可以适当扩展,因为语文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此外,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要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及结构,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使得新知识能够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累。因此新教材总主编也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更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是一种专业考验。
  四、记叙文阅读教学建议
  汪潮在《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中阐述了记叙文教学的策略:“把握记叙文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以上策略有其合理性,不过二年级上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也许只能做到初步感知、练习阶段。低学段儿童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重点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到乐趣;接着要落实语文要素,如正确、流利还带感情朗读的能力,于阅读中体会不同句类的语气。例如《妈妈睡了》要读出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体贴妈妈的感情;《难忘的泼水节》要读出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以及领袖与人民团结一心的欣喜;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应注重语用,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能照样子写一写话;最后渗透人文主题可以简明扼要地点出,不要求学生能独立总结。这样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再以良好学习习惯辅之,也不失为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舒晋瑜.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N].中华读书报,2017-9-20.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三卷)[M].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受各初中学校、师资等客观实际条件的限制,初中古诗词欣赏在实践中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落后的农村初中,只停留在能背诵、默写、解释“就好”的层面,大大降低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欣赏方面的要求。如古诗词欣赏的具体要求、指导形式和阶段性、系统性把握等。本文在实践校本课程《古诗词欣赏》中梳理分析了关于初中古诗词欣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初中古诗词欣赏实践“四四一”模式,以期对于初中古诗
【摘要】高中语文的课程体系兼顾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但高考考纲中直指选修内容的考查少之又少,因此部分语文教师轻视甚至漠视选修系列的教材,使其陷入如同“鸡肋”的尴尬境地,走马观花式的教学乃是众生态。当下如何走出选修课教学的误区,让其更好地辅助和巩固必修课程,是一线教师亟须攻克的难关。  【关键词】选修课程;开发;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对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来看,小学期间的语文学习是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和人际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提炼管理,培养学生阅读其他文章的能力,避免出现只会阅读教材中的文章的现象。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
【摘要】用家训家风训诫亲人、子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家风,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点的部分之一。探究中职教材中优良的家训家风,借助语文课堂,重塑中职学生家训家风意识,传承优良传统。  【关键词】家训家风;中职学生;优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摘要】优秀的影视作品,它在吸引学生欣赏影片的同时,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兴趣,不抗拒写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我们确实可以把电影欣赏作为创新的课程资源,做好开发和利用,作为提高写作策略运用于实际,也为语文作文的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光彩。  【关键词】电影欣赏;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关键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素养,需要教师明识地整合课内外双语境资源,以多样化有指向的教学形态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样化;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
【摘要】当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一衣带水的东瀛各界慷慨捐助。日方赠送物资所附的中国古代诗文,火爆各大媒体。这些名言佳句,确实给捐赠善举平添了暖心的雅意,给身处疫情的中华儿女别样的慰藉和感触。有一位教师幽默地赞叹道:“本以为日本是送物资的,没想到是送语文课的!”在“停课不停学”的非常时期,笔者与学生以日方赠言为主要学习素材,以诗词文化为切入口,展开语文网络学习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网络诗文
【摘要】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教师要明确研究目标,规划好实践步骤;探索新型活动模式,巧用乡土德育资源;讲究宣传策略,创建德育精品课程。。  【关键词】德育资源;研究目标;活动模式;宣传策略;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德育活动的开展,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将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领域,这为教育改革发展、实施德育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和巨大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成绩。本文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高中阅读教育是高中阶段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待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诗文赏析】“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