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从开始之初就是以一种先外后内、以赚取外汇为主的模式进行的,使得我国旅游业产业模式特别是高原旅游文化产业模式不甚合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本文着重论述了与我国高原旅游业产业模式调整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以丹噶尔古城为例,重新认识了高原旅游产业模式的几大要素,深入分析了高原旅游产业模式的现状,提出了高原旅游产业模式调整的原则和具体思路。
关键词: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170-02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就是指通过创意,借助技术将文化转化为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我国高原旅游资源发达,最大的四个高原分别为: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大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在宣传高原旅游,营造旅游品牌等活动中,高原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旅游旺季出现了“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井喷”现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文化多元化的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青海丹噶尔古城旅游模式在以“夏都西宁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交会的重要节点上,注重挖掘开发排灯、皮绣、陈醋、剪纸、根雕、石刻,以及花儿、社火、曲艺、庙会、祭孔等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颇具特点。
一、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资源的宽泛性与多样性:高原旅游资源的宽泛性和多样性表现为:一是地域广;二是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高原、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在此共生,大陆季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高原气候三种气候在此交汇,既有河谷的富庶,又有自然景观;既有名山,又有大川;既有大漠又有草原,。三是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宗教性、民族性又有历史性。如藏传佛教以及丝绸之路、吐谷浑和吐蕃古墓群等古迹,无不展示着高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四是旅游形式多样。有风光游、生态游、文化游、民俗游、休闲游、健康游等形式。四是以办节、会议和展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旅游迅速发展。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了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旅游消费的普遍性与巨大性: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必需品,旅游消费具有普遍性。从2010年到2014年的五年间,高原旅游经济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旅游业总收入由20.55亿元增长到了30.2亿元,。2013年高原旅游接待突破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38亿元。
(三)旅游区域资源的失衡性与不协调性: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模式调整、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劳动就业、社会文化、对外开放方面的发展。1989年,高原地区各类旅行社只有19个, 2013年,旅行社总量达到270家,其中国旅43家(有出境权的5家),国内旅行社227家,高原A级旅游景区已达139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33个,3A级旅游景区3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1997年的3.3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3.4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6万人。
但是,目前高原旅游区,从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模式上看,环都市旅游圈交通相对方便、各种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星级宾馆多,而西藏、青海南部等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离散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畅、服务设施不全,时空距离是制约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旅游区域资源的失衡性与不协调表现突出。
丹噶尔模式的发展目前还在初始阶段,但在短短两年内,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城转变成了当地的旅游热点和产业焦点。其产业模式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参观,使得丹噶尔名声大噪,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模式实现“四个发展”探析
(一)丹噶尔古城旅游的跨越发展: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要素集聚力。以跨越式的“高原速度”打造等级道路互通、旅游道路互通、城乡道路互通的格局。第二,加快壮大特色经济。立足高原的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历史、生态、民俗“三大文化品牌,特别是打造藏毯、唐卡等特色民族手工艺品,以精品、名品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画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热贡艺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第三,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为龙头。在开拓市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中以民间艺人为引领,整合资源,打造如昆仑山珠宝玉石有限公司、高原纵横文化实业公司等产业集聚。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的绿色发展:“以水带绿、以山造绿”,营造大美高原的绿色环境。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高原生态资源丰富且脆弱。绿色发展,既符合高原实际,也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屏障的需要,又是转变发展方式、加速高原发展的战略选择。高原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高原动植物资源等,推动高原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为大美高原的旅游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
(三)丹噶尔古城旅游的和谐发展: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大力发展高原旅游文化产业的同时遵守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高原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新高原的建设征程上,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各民族继续弘扬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优良传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绘就一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加大对一些不发达地方旅游区的投资力度,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丹噶尔古城旅游的统筹发展:第一,统筹区域规划。打破以往单纯城区规划做法,把各个高原区域统一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进行规划,确立生态游、风光游、文化游、民俗游、休闲游、健康游发展格局形式。第二,统筹城乡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结合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实现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旅游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发展的统筹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芦爱英.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肖莉.高原旅游业发展研究[J].高原社会科学,2013,(5)
[3]马进虎,胡芳,毕艳君,杨军.高原文化产业构建研究[J]高原社会科学,2013,(4)
[4]罗铮.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关键词: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170-02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就是指通过创意,借助技术将文化转化为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我国高原旅游资源发达,最大的四个高原分别为: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大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在宣传高原旅游,营造旅游品牌等活动中,高原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旅游旺季出现了“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井喷”现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文化多元化的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青海丹噶尔古城旅游模式在以“夏都西宁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交会的重要节点上,注重挖掘开发排灯、皮绣、陈醋、剪纸、根雕、石刻,以及花儿、社火、曲艺、庙会、祭孔等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颇具特点。
一、高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资源的宽泛性与多样性:高原旅游资源的宽泛性和多样性表现为:一是地域广;二是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高原、内陆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在此共生,大陆季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高原气候三种气候在此交汇,既有河谷的富庶,又有自然景观;既有名山,又有大川;既有大漠又有草原,。三是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宗教性、民族性又有历史性。如藏传佛教以及丝绸之路、吐谷浑和吐蕃古墓群等古迹,无不展示着高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四是旅游形式多样。有风光游、生态游、文化游、民俗游、休闲游、健康游等形式。四是以办节、会议和展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旅游迅速发展。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示了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旅游消费的普遍性与巨大性: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必需品,旅游消费具有普遍性。从2010年到2014年的五年间,高原旅游经济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旅游业总收入由20.55亿元增长到了30.2亿元,。2013年高原旅游接待突破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38亿元。
(三)旅游区域资源的失衡性与不协调性: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模式调整、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劳动就业、社会文化、对外开放方面的发展。1989年,高原地区各类旅行社只有19个, 2013年,旅行社总量达到270家,其中国旅43家(有出境权的5家),国内旅行社227家,高原A级旅游景区已达139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33个,3A级旅游景区3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1997年的3.3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3.4万人,间接就业人数26万人。
但是,目前高原旅游区,从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模式上看,环都市旅游圈交通相对方便、各种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星级宾馆多,而西藏、青海南部等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离散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畅、服务设施不全,时空距离是制约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旅游区域资源的失衡性与不协调表现突出。
丹噶尔模式的发展目前还在初始阶段,但在短短两年内,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城转变成了当地的旅游热点和产业焦点。其产业模式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参观,使得丹噶尔名声大噪,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模式实现“四个发展”探析
(一)丹噶尔古城旅游的跨越发展: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要素集聚力。以跨越式的“高原速度”打造等级道路互通、旅游道路互通、城乡道路互通的格局。第二,加快壮大特色经济。立足高原的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历史、生态、民俗“三大文化品牌,特别是打造藏毯、唐卡等特色民族手工艺品,以精品、名品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画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热贡艺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第三,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为龙头。在开拓市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中以民间艺人为引领,整合资源,打造如昆仑山珠宝玉石有限公司、高原纵横文化实业公司等产业集聚。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的绿色发展:“以水带绿、以山造绿”,营造大美高原的绿色环境。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高原生态资源丰富且脆弱。绿色发展,既符合高原实际,也是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屏障的需要,又是转变发展方式、加速高原发展的战略选择。高原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高原动植物资源等,推动高原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为大美高原的旅游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
(三)丹噶尔古城旅游的和谐发展: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大力发展高原旅游文化产业的同时遵守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高原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新高原的建设征程上,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各民族继续弘扬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优良传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绘就一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加大对一些不发达地方旅游区的投资力度,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丹噶尔古城旅游的统筹发展:第一,统筹区域规划。打破以往单纯城区规划做法,把各个高原区域统一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进行规划,确立生态游、风光游、文化游、民俗游、休闲游、健康游发展格局形式。第二,统筹城乡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结合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实现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旅游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发展的统筹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芦爱英.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肖莉.高原旅游业发展研究[J].高原社会科学,2013,(5)
[3]马进虎,胡芳,毕艳君,杨军.高原文化产业构建研究[J]高原社会科学,2013,(4)
[4]罗铮.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