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青铜剑的寻找叙事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高祖刘邦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县,设宴招待家乡故交父老,欢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起舞,伤怀泣下。大汉的气壮山河、风起云涌皆在他的盈盈泪光中。南昌作家褚兢所著的历史长篇小说《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采用尋找叙事理念,以及“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对比写作手法,打开了不同维度的历史空间。
  寻找叙事勾连起的秦汉历史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随后楚汉相争,兵败后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他意味深长地以“汉”为国号,仿若隐喻一般,开启了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引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彼时的大汉王朝人烟辐辏,车马喧阗,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与帝国的繁华格格不入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黯然的谢幕以及大将韩信亘古的忧伤。《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以一柄青铜剑的视角展开的寻找叙事,真实地还原了风云激荡的秦汉历史演变过程。
  书的开篇介绍了一柄颇具来历、有着贵族气质的青铜剑—韩信的佩剑。少年韩信落魄潦倒,但他的内心有着青铜一般的坚毅与柔韧。青铜剑坚定地认为:韩信终将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愿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伴随他纵横天下,建立盖世功勋。本书由物及人的叙述巧妙衔接,使韩信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也为韩信的命运埋下伏笔。
  青铜剑是整部作品的线索,从某种意义而言,本书是一柄剑的自述。在它娓娓的叙述中,人物辐辏一般密集登场,每一个人物仿佛是分散的光线,千丝万缕聚拢起来,韩信则成了光源所在。
  暴虐的秦始皇为保江山永固,将天下兵器收缴毁于一炬,以防谋逆。曾陪伴将军在战场厮杀的青铜剑偶然而又侥幸地逃过一劫,此后,韩信成为它的新主人。
  尽管韩信有着为大众所不理解甚至不能容忍的缺陷,然而他的卓尔不群,使得他与芸芸众生犹如油和水一般,永远无法融合到一起。市侩的亭长夫人,凶蛮的屠夫,慈爱的漂母……这些微末之人,潦草一生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却因与韩信的因缘际会被郑重载入史册。他们对待微时韩信迥然不同的态度,被褚兢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对比手法写入文本。在相映相衬中,事物特征呈现出突兀感和曲折感,也使得故事情节在另外一个维度得以丰富。
  青铜剑通晓韩信的心意,他不会为区区意气和匹夫之勇断送自己的志向。他的肉体在苦难的生活中煎熬,然而他不过在寻找机会,他要开创一个伟大的、逐鹿中原的历史。
  在他的寻找中,历史画卷渐次展开: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车仗浩浩荡荡,帝国铁一般的军队,令凝视秦始皇的车驾绝尘远去的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而卑贱的戍卒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也未曾料到他居然成了埋葬秦王朝这部惊天大戏的男一号演员。秦始皇坐在他的辒辌车中,孤独与绝望就像夏日雨季出现在墙角的霉菌,无声无息地疯狂蔓延。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赫然威严在衰老与死亡的挑战下偃旗息鼓。四方豪杰揭竿而起,强大的秦帝国灰飞烟灭。一场大火将壮丽的阿房宫毁于一炬,纵火者正是项羽。他的侍卫官韩信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大火,做出决断:离开项羽,去寻找新的人生路径。他的寻找,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出身贵族的项羽力敌万夫,唯我独尊,睥睨一切,却有着典型的“妇人之仁”:在士兵患病时去看望而落泪,却舍不得封赏有功将士。抢先占领秦国首都咸阳的刘邦,出身草莽,与项羽大异其趣。他满身鄙陋之习,“贪于财货,好美姬”,缺乏礼节,说话粗鲁,然而够义气,从谏如流,故天下英雄皆入其縠中。而统帅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支军队走向胜利的核心,
  一场鸿门宴,成了历史的拐角。项羽错失良机,放虎归山,让刘邦得以在汉中休养生息。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封坛拜无名卒子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经典一役,剿灭围堵刘邦的关中三王,刘邦自此摆脱了受限在偏僻巴蜀之地的困境。
  一战成名的韩信依然在寻找,他渴望凭借一把风云剑,扫荡万里尘埃,给动荡的世界带来和平。他横扫千军,迫使项羽与刘邦签订了鸿沟为界的停战条约,使得汉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一年后,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与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相继自杀,一场悲壮无比的战争终于轰轰烈烈落下帷幕。
  倘若没有刘邦给予的平台,韩信无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脱颖而出。当项羽被彻底打败后,建立不世功勋的韩信不复有存在的意义。
  韩信被处死前叹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他身后,是大一统的汉帝国冉冉崛起。汉朝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民族由此获得传递两千年之久的遗传密码。这些密码如同人的基因一般,从未曾被颠覆和改变。
  寻找的叙事策略
  寻找叙事,既是虚构,也是来自对真实的人生和命运的体察。而真实的人生充斥着寻找,寻找的对象是抽象的价值、自我、理想、真理、自由,抑或是具体的物件或生命。寻找是隐现的主题或是叙事核心。
  在本书中,韩信与青铜剑合二为一:他不要隐身在黑暗的剑鞘中,他要如利剑一般出鞘,在阳光下划出一条漂亮弧线。这条弧线是韩信的生命轨迹,亦是《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展开的寻找叙事。
  韩信的寻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找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阶段是寻找人生的意义;第三阶段是寻找战争的终极意义。
  处于饥饿中的韩信,像无赖一样,无视亭长夫人的厌恶,一日不落到亭长家蹭饭,遭无情驱逐后,又接受漂母的接济。直至冬天来时,受漂母激励的韩信,怀揣着迷茫和希冀离开家乡。在淮水之南的街市,韩信忍受屠夫的寻衅,甘受胯下之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场景。
  秦始皇驾崩后,秦帝国已进入倒计时。机会悄然来临。韩信加盟楚国将军项梁的抗秦统一战线。定陶城一役,项梁战死于乱军之中,盖世英雄项羽接任。然而既无军功亦非贵族子弟的韩信,未能如愿进入项羽的视野。   根据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项羽麾下的韩信已经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他不再缺乏食物,隶属关系的确认,也令他不再处于游离及被凌辱状态。此刻的韩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寻找,他开始寻找新的人生路径,他需要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他要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青天。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形下,韩信投靠了刘邦。但他的选择显然是明珠暗投,悲愤的韩信再次选择做了逃兵。丞相萧何月下追回韩信,成了萧何一生的经典之作。在萧何的强烈要求下,刘邦对韩信前倨后恭,委之以重任。韩信辉煌的军事生涯发轫于此,也因此成就了刘邦的雄图霸业。
  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及其夫人吕雉构陷入狱,在被监禁的日子,韩信完成了他的人生终极寻找。他以楚汉战争为蓝本,向狱卒讲解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他从理论的高度阐释战争的本质特征,将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贯穿其中。战争是人类解决矛盾最激烈、最极端的方式,然而战争本身并不能解决矛盾,战争最大的意义在于消弭战争。后世将韩信兵法演绎为“象棋”,棋盘方寸之间的智慧,寄寓了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在《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中,剑与每个人物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说方式,随着“我”的讲述,有序地将韩信及同时代风云人物串联起来。书的尾声依然是青铜剑的独白,时空的交错,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完整凝练。
  寻找与虚无的辩证关系
  叙事模式主要分三种类型,寻物、寻人、寻踪。在一路寻找过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在弱化或强化,思想升华或沉沦,行为调整或逆转,寻找之初与寻找之后主人公判若两人。
  譬如《红楼梦》中青埂峰下的顽石,本是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当它听到僧道说起“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毫无向往之心,却在听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时意动神摇,僧道成全了它的念想。顽石经历红楼的时光,只是它所度过无限岁月中的一瞬,却是大观园中人的一生。红尘中虽有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万境归空,最终看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心神俱伤。
  再譬如诸神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让他将巨石推至山顶,再看它滚下,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作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悲剧隐喻着无休止轮回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永恒的叹息。据说,终有一天,西西弗斯在孤独、荒诞、无奈、绝望中发现了新的意义—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拷问和反诘的美。西西弗斯的巨石,既是悲惨的源泉,更是重获新生的象征。西西弗斯由此超越了自己的命运。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叱咤风云的韩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胜利者。但无论荣耀抑或是耻辱,他的名字都将不朽于浩瀚的青史。他从乡间失意的少年成长为赫赫军功的大将,再沦为阶下之囚,他在虚无的人生中寻找不朽的意义,寻找或许永远无法获得最终答案,但这正是寻找的意义所在。
  韩信以高超卓越的战争技能,超越凡俗的眼光、氣度、血性、毅力与韧劲,以及他对战争的终极思考,也终将让战争呈现出的黑暗结束,通往无限。于虚无中,韩信沉淀为华夏民族的深度记忆,也成为镌刻于时代永不丢失的印记。这正是《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一书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舞蹈是民族的记忆、城市的表情、人性的梦魇。周璇的一曲《夜上海》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民国时期上海发达的夜生活,令人展开对繁华都会的无限历史文化想象。舞会作为上海一种都市文化景观,跳舞作为上海市民一种娱乐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上海都市化发展进程中一道独特的视觉景观,为五光十色的上海赢得“东方巴黎”的美誉,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  同时,舞会文化的兴
期刊
进入现代社会,电子媒介以其直观的影像画面填塞着人们的生活。电视在极大地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更以其丰富的影像画面展现和重塑着地理景观,不同的时空、地点和景观在电视中交织。传统的地域界线无可避免地被电视打破,原本异域的风景也能够借助电视轻松地互通有无,虚拟与现实的情境更是相互渗透,建构起全新的地理空间。在电视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一直处于边缘研究范畴,但实则,其在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
徐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入选《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博士后特別资助和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等4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
期刊
毋庸置疑,一个学者在学术领地里坚持劳作,在正常情况下,他是会有收获的。然则,当问起作为学者的他是“谁”之时,却又可能并不能因其已有收获而获得清晰回答,这往往是大多数学者的境况。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一个学者不能很好地回答他是“谁”之时,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要回答好这个“谁”,其实并不容易。按照布迪厄的说法,这得在学术场域中依靠自主的力量占领到优势位置,并且争到了最终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
期刊
京味题材电视剧以表现北京城市社会生活、人情风貌为主,既能展现时代的变迁,又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京腔京韵、文化传承。目前京味电视剧的研究成果大多都集中在地域特色、京味文化两个维度,主要对京味电视剧的礼仪文化、生活习俗、城市意象等进行研究,研究视域较为狭窄,亟待进一步拓展。电视剧是叙事艺术,叙事对电视剧意义生成具有基础性作用,京味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又独具一格,极富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叙事空间、叙事时间、人物塑
期刊
任何叙事都面临一个如何结束的问题,如何将已经展开的叙事内容进行一个合理的、恰到好处的收束,这一直是一切艺术作品的难题。但比之于篇幅短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在长篇小说这里,我们会发现如何结束这一问题好像更加突出一些。不夸张地说,尽管人们经常津津乐道于某某“世界著名”长篇小说结尾的可圈可点之处,但要说它果真完全解决了长篇小说结尾的困难,也不啻于空谈。可以说,完美地解决长篇小说这一“从何结束
期刊
众所周知,江西籍的戏剧家熊式一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上厥功至伟,虽然近年对他的研究逐渐增多,却依然存在较大的学术空间。笔者在日常阅读中汇聚了一批史料,多为其他研究者所未论及,特加以揭橥并敷衍成篇,以对拓展和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译作《佛兰克林自传》  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设“万有文库”,熊式一名列著译人名单,负责《佛兰克林自传》(Franklin:Autobiography)
期刊
献礼片电视剧是近年来为庆祝中国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而流行的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是展现和宣传中国形象、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和说明性的鲜活影像记忆载体,具有间接达到文艺影像思政的政治功能、传达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功能,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的效果。2019年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出品制作了
期刊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只要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用汉语写作,那么他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子。2017年,上海举办了一次以“寻脉造山”为主题的大型美术展览,引起热烈反响。策展人从容认为:“‘寻脉’是回探东方之精神。‘脉’指属性,人的元气、天地之本,非实体的先天气象规律。‘造’是艺术者吸收、消化、整理、转换、重组艺术的支柱,严格来说没有‘造’就没有艺术!‘造山’
期刊
在当下,“80后”写作者的创作已向社会和历史的宽广与纵深全面铺展。在他们纷纷转向现实与历史之后,纵观他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总惯于书写悲剧故事,又往往惯于从悲剧中升华出平和的境界和光明的前景。本文聚焦“80后”长篇小说的升华式结尾,择取描写现实与回望历史两大类型的部分长篇小说,进行症候式的分析解读,探讨这些小说结尾处的升华何以是一种必须正视的症候。  一  《水仙已乘鲤鱼去》是张悦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