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突破口和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对引领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工匠精神作为崇高师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与师德在内在属性、内涵以及建设过程中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应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突破口。工匠精神作为落实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匠心”“匠术”“匠德”“匠制”四个方面上下功夫、做努力,从而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关键词:工匠精神;师德建设;实践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崇高的师德和严谨的师风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育人之本。然而,如何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仍然缺少突破口。尤其是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崇高师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且工匠精神与师德在内在属性、内涵以及建设过程中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突破口,我们应该做出有益尝试。
  一、培育工匠精神何以成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一)培育工匠精神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律。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深入探索和自觉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随着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相应各高校也制定了师德规范及相应的失范行为处理规范,国家和学校从底线师德角度明确规范了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及处理方式。但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只有底线师德规范是否能保障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崇高或严谨?显然,学校师德建设应该在强调底线师德的同时,更应探寻崇高师德的存在形式和实践方式。近年来工匠精神走向大众视野,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明显迎合了职业院校培育大国工匠的精神旨归,因此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成为师德建设的有益尝试和突破口。
  (二)培育工匠精神与师德建设范畴属性的同质性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根本原因在于工匠精神与师德在属性范畴上具有同质性,二者均属于哲学上的社会意识。工匠精神和师德都追求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等品质,在本质上都属于精神范畴,在哲学上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相应地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也是我们今天讨论师德建设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最终目的,即培育工匠精神(崇高师德)对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三)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与师德建设内涵的一致性
  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自古有之,工匠精神发展到今日,也经历了继承、流变和创新的过程。在现代,工匠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匠人对职业的敬爱、态度的严谨、产品的卓越的优良品质之外,更有着普通人对待工作的状态,进而上升为社会和国家所推崇的社会文化。我们每个人不一定能成为工匠,但在本职岗位上却都需要践行工匠精神,即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人生守则。新时代的师德建设有新的使命和实践意义,新时代的师德建设必然要符合时代特征。因此在职业院校师德建设中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突破口,造就工匠之师、培育大国工匠将是实现时代赋予的重托和责任的重要重要途径。
  (四)培育工匠精神与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契合性
  师德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过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有力的抓手,而培育工匠精神契合了师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师德建设过程应遵循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的规律。职业院校具有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和任务,工匠精神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成为培育、传承工匠精神重要的支撑。培育工匠精神促进教师的责任感、职业精神,从而从正向促进师德建设。
  二、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师德建设内核构成
  (一)匠心——師德建设之基
  “匠心”指作为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安于本职岗位、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师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都是建立在有一颗匠心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成一行”,“钻一行”和“成一行”的前提是“爱一行”。而“匠心”的营造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学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乐业”,在学校氛围中营造“劳动光荣”“尊师重教”的价值观,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高度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匠术——师德建设之本
  “匠术”指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所依靠的本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规定了“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的前提是拥有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也即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拥有卓越的“匠术”是身为教师的根本,如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尤其是在今天“工匠精神”跃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高职院校面临革新的背景下,单纯的学术性知识为背景的职业教育教师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具有实践技能的产业型教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必然需要,要培养一批大国工匠的前提是造就一批卓越的工匠之师。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技能训练成为师德建设内容中“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
  (三)匠德——师德建设之魂
  “匠德”是指教师对本职业的热爱、专注、敬业、负责、精进的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正是每一位“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日本工匠代表秋山利辉秉承“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的原则凝练了“匠人须知30条”。而总结这30条,有95%的原则在培养人的人品,只有5%在培养人的技能。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才敢向客户承诺“提供可使用100年、200年的家具,全部由拥有可靠技术的一流家具工匠亲手打造”。而职业院校教师“匠德”的养成不仅仅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塑造高尚的灵魂,更在于“工匠精神”在师与生之间的传承。   (四)匠制——师德建设之手
  “匠制”是指职业院校教师践行工匠精神所依靠的规范、制度、标准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做法。高超的技术离不开工匠精神,单纯的道德宣传却并不能将工匠精神“落地”“开花”。与道德感化和宣教来落实工匠精神相比,将工匠精神体现在制度层面会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养成也同样需要“匠制”。道德规范、失范行为与处理规定、实训室操作规程、安全保障制度、课程标准等都应该成为教师践行“工匠精神”所依靠的抓手。
  三、职业院校师德建设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突出责任引领,提升职业认同
  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是师德内化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树立“匠心”的需要。具体实践路径有:第一,职业院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在新入职教师培训阶段,培训内容应增加师德师风主题,着重引导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利用教师节等特殊节日,举行相关主题活动和表彰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第二,教师分类管理,发展途径多元化。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进行分类化管理,满足教师因个性差异的发展途径多元化,如行政类教师、学生管理类教师、科研型教师、实训型教师等。第三,学院应进行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管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共享资源、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教师节日问候等方面关心教师,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二)夯实技艺支撑,打造过硬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具体路径有:第一,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教名师和技艺大师。以赛促教,积极参与国家技能大赛,依托大赛选拔技能大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坊)。第二,建立学院教师实践体系。教师实践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内容包括项目开发、标准制定、过程实施、成果转化、机制保障等。第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实践培训基地,实现资源整合和互利共赢。
  (三)厚植品德根基,践行铸魂育人
  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作用,统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对人才的德育领导工作。第一,树立师德典范,形成示范效应。评选学院年度“最美教师”“教书楷模”“奉献之星”等人物模范,讲好人物故事,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推崇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第二,建设“匠德”校园文化。举行邀请技术技艺大师进校园,传统文化主题公开课、工匠经典故事会等精品活动,在校园展板、新媒体中建设专栏宣传“匠德”文化,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形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加固制度保障,促进提质增效
  以工匠精神落實师德建设,重要的抓手在于“匠制”。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是学院师德建设的保障。首先,完善师德建设本身领域的规范,如教师道德准则、师德考核标准、师德失范处理办法、教职员工守则等。其次,完善教师教书育人领域的规章制度,如辅导员规范、教师课堂准则、实验室操作规程、实训室管理规定等。最后,梳理和完善学院管理领域的规范,如人事、财物、资产、后勤、工会等职能处室制度规范,应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作用。
  职业院校教师培育“工匠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其建设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文化的培育需要浸润的过程,教师师德建设是长期工程,须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85.
  [2]穆惠涛,张富国.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内化的突破口与实现路径——基于教师职业责任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9(4):91.
  [3]吕狂飚.警惕从冲高时的简单转向底线师德[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4.
  [4]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其他文献
摘要:小组合作是学生主动求知、自主探索的新模式,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小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学教师要立足他们的数学基础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方案,编创具有乡土气息的数学案例,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合理设计小组合作流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升小组合作教学趣味性,用小组合作教学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
期刊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行,在数学课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关键在于,教师导学问题设计是否成功,教师对师生问答细节的处理是否完美。为了提升问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需要提哪些问题、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等。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进行如下探究,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摘要:布卢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明确的目标。”想要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准确来定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如何合理地确定学校教学教研环节的具体课程教学质量以及目標,笔者结合多年来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实践,将多年的教学成果梳理在下面的文章里,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共勉。  关键词:数学;目标意识,情境创设  一、解读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资料是小学教师制定实施学科课程标
期刊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在自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下打破一直以来学习的禁锢,实现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对深度学习理念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掌握深度学习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放置于数学教学逻辑之中,寻找融合创新的突破口,切实制定科学的优化路径,最终构建起符合该理念的教学平台,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打下重要基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汽修专业课程开始思考“互联网+”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这是因为在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下,推动汽修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汽修专业课程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以期提升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学生就
期刊
摘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各阶段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所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将读与写相融合,构建优良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沐浴语文知识的光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看法,以期提升教学实效,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对策  顾名思义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教育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本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化学课程目标进行建构。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老师在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体现出
期刊
窗外阳光明媚,带着一沓低分作文卷走入教室,我的心情并不明媚。今天要上的是一堂作文讲评课,这次期中考试的作文完成得很不理想,偏题作文有三分之一多,言之无物的作文也占到三分之一,可圈可点的好文章真是屈指可数。  我多少有些无奈,因为我也努力的想让学生都写出文采飞扬、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但是这次“兵败考场”,说明我之前的战术指导是无效的。  试卷刚发完,身边升起了许多无奈的叹息。抱怨考场上写作时间紧张的,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游戏已经从学习的敌人转变成了学习的朋友,在教学之中穿插一定的游戏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小学音乐课程因为其独树一帜的唱歌学习,本应得到学生的喜爱,但却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限制,导致学生没办法體会到唱歌学习本身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急需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拯救。音乐游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唱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曾在多次国家会议中被提到,其将德育视为教育热点,将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地位,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中学班主任落实学生行为习惯的工作高度契合当代教育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来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实效。对此,班主任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道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行为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