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工匠精神、用心做好修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nie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我国悠久古国文明中重要的一页,商、西周、春秋也被史学家们称为“青铜时代”。然而,一些珍贵的文物流传至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亟待专业人员对其修复和保护。文章以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为例,简要阐述了青铜器修复的一般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旨在强调青铜器修复应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
  关键词:青铜罍;修复;工匠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但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比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和瓷器破碎,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等,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保存下去。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它的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
  近期,为了进一步加强馆际间的合作交流,笔者受邀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参与一批青铜器的修复工作,这对笔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以下,笔者以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浅略叙述,以求教于师友。
  1 保存状况
  该件青铜罍高53.5厘米,口径22厘米,器身口部、肩部、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其中,腹部破损较为严重,目前能找到的共有9个残片,经过拼接后发现还有部分缺失,需要后期进行补配。此外,器身有若干细密裂纹,存在不同程度锈蚀(图1)。
  2 修复流程
  文物修复之前,我们要对其进行拍照、测量、称重等一系列工作,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文物保存现状以及锈蚀程度,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经过讨论,拟定适合于该件器物的修复方案。在实施修复工作前,还要建立修复档案,记录好相关信息,包括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材料等,以便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处理及研究提供依据。
  2.1 清洗
  主要是青铜罍除泥、除锈两个方面的工作。先用棕刷去除器身表面浮尘,然后用蒸馏水清洗。采用蒸馏水清洗,可以有效减少自来水中氯离子对铜器的侵蚀。将器身残片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反复清洗,利用超声波震荡原理,快速清洗并去除表面浮锈。个别锈蚀严重部位,采用超声波洁牙机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青铜罍器身纹饰显现清晰,断口处干净整洁,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2.2 整形、焊接
  由于器身和残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所以我们首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整形操作。器物整形前,对其残片要进行加热,俗称“去火”处理,因为出土青铜器年代久远,本身结构较为脆弱,直接敲击整形往往会造成二次破坏。经过“去火”处理后,增加金属的韧性,有效减少在整形敲击过程中残片破损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整形力度的把控尤为重要:力度过轻达不到整形效果;力度过重,则会对文物造成新的伤害。因此,整形工作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志来完成。此外,在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文物器型对照,防止矫枉过正。器身部分我们采用U型钳、小型千斤顶等工具,内外作用,分批次矫正。经过多次整形后,青铜罍逐步恢复其原有形状(图2)。
  青铜文物的焊接,目前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锡焊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焊接强度好、便于操作。同时,焊锡的熔点低,在焊接过程中便于调整,符合文物修复中可逆性操作原则。由于该青铜罍器壁较厚,焊接前要对断裂处的焊口进行打磨处理,使用电动工具斜向分别打磨两侧焊口,使其呈现“V”型,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加焊锡的接触面积,增强焊接牢固度。焊接时,我们从口沿依次向肩部、腹部进行拼对,在相吻合的残片上做好标记,经过多次焊接后,我们已将器身开裂及残片部位全部处理完毕,青铜罍器身主体基本成型。焊接完成后,要打磨突出的铅锡,为下一步的翻膜、补配工作做好准备(图3)。
  2.3 翻膜、补配
  青铜罍腹部、耳部还有部分缺失,这些需要我们进行补配。由于青铜罍器身图案、造型采用对称式构图设计,所以可以采用石膏翻膜,根据对称图案来补配出缺损部分。我们对青铜罍相对完整的一侧用石膏进行整体翻膜,在翻模过程中,除石膏外,还要加入棕丝以增强模子的强度。对外壁一侧翻膜完成后,我们擀制陶泥,为制作“内模”做准备。制作过程中要用到润滑油,用来增加陶泥的可塑性。同时,陶泥厚度要适宜。将制作好的陶泥均匀地涂抹在石膏模子内壁上,这个厚度基本上就是后期浇注制作出的胎体厚度(图4、图5)。耳部模具制作流程(图6)同器身类似,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补配材料,选用巴氏合金。这种材料具有可塑性好、强度高的优点,依照先前制作好的模具,将巴氏合金融化后倒入石膏模子,得到需要补配的部位,用焊接的方式将其安置到器身上。补缺后,要对器身上所有的缝隙用云石胶进行封填、加固,特别要注意修补部分与器身的弧度、平整度保持一致,纹饰相连接,凸显青铜罍的整体性。
  2.4 做旧
  做旧之前,采用氯化铁溶剂对焊锡点做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去除锡点的亮点,为下一步上色环节做好准备。目前,青铜器文物的做旧上色主要是采用矿物颜料、虫胶、酒精相配合的方式,根据器物的底色,调制相应的颜色。用大小不同的毛笔等工具采用涂、刷、弹、点、蹭等手法进行作色做旧处理。按照从底层向外层的顺序,层层作色。做锈色时宜浅不宜深,不能一步到位,要多次反复作色。这样才能使锈色看上去有层次感。此外,作色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消光剂对局部进行处理,去除多余的亮光,达到与原器物周围同类颜色相适应的效果,力求做旧后的观感与原器物保持高度一致,给观众以美感(图7、图8)。
  3 结语
  文物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它不可再生,更不能替代。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仅能让破碎锈蚀的文物延长寿命,而且也是对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种延伸。修复工作如同医生救治病患一般,我们要根据其病害特征实施相应的保护手段。青铜器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会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得到应用。老一辈文物修复工作者经验传承、现代的修复技术与修复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文保工作者学习、借鉴。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认知才能让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让更多的文物远离锈蚀病害,是我们文保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文章以中国湿地博物馆“校园博物馆”教育项目为例,剖析该项目体现出的无边界教育性和积极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无边界博物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边界教育;博物馆学校;校园博物馆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支架设计在当今展览陈列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支架设计目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又突出文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增强陈列的艺术气氛和效果。支架衬托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背景的平面衬托,也可以运用点、线、面、体以及形象背景的衬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运河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建筑文化遗产。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筑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
期刊
摘 要: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体会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关键词:闽南地区;番仔楼;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旧时候閩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番仔楼”则是闽南一带对带有南洋特色洋楼的称呼,也称“楼仔厝”。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技术最早用于考古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考古学者有关民族部落的研究中。此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中可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考古信息的管理和处理的单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纷繁复杂(如计算机3D建模投影遗址景观复原、考古信息大数据库等),两者的结合愈发紧密。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不难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考古
期刊
【关键词】河北定州;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纪念塔  【摘要】2001年8月14日,定州发现一座日军侵华时期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该塔刻于1939年7月,当时驻定州的侵华日军在开元寺塔旁建立了以日军将领名字命名的“小美公园”,并立塔纪念,目的是宣扬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日本战败后该塔被埋于地下,而今成了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    2001年8月14日,定州开元寺塔西南的一户居民在家中挖地基时发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精神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那些本定义为“奢侈”的高雅文化殿堂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场所。在这之中,博物馆尤为特殊,政府高度关注博物馆建设及博物馆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人民服务。文章以高安市典型
期刊
摘 要: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里的彝族文化浓郁,彩布贴花技艺富有特色。2015年,彝族彩布贴花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迎来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机遇,应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彝族彩布贴花;保护策略;技艺传承  1 彝族彩布贴花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琉璃曾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之一。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时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充分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琉璃,积淀历史的华丽,她穿越3000多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灭的色彩。  关键词:琉璃;艺术;历史  1 古代琉璃的起源  “琉璃”一词是外来
期刊
摘 要: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单纯是保护文物与遗址的场所,更承担起了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文物价值利用来说,多媒体技术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在实现文物保护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并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文章以昙石山遗址为例,简要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多媒体技术给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价值,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