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单纯是保护文物与遗址的场所,更承担起了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文物价值利用来说,多媒体技术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在实现文物保护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并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文章以昙石山遗址为例,简要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多媒体技术给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价值,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多媒体技术在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遗址保护;智慧博物馆;遗址价值
  昙石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旁的小山上,是一处以公共氏族墓地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呈现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特征。昙石山遗址发现于1954年,到2009年先后历经10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清理80余座新石器时代墓葬,2条大壕沟,多座陶窑、陶灶和大量灰坑遗迹,出土可复原的石器、陶器、贝器、骨器共约2000件,还有大量的陶片、贝壳及动物遗骸标本。①综合这些文化遗迹和文物等考古资料,可以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就是依托昙石山遗址建立的专题博物馆,包括基本陈列展厅、遗址展示厅、临展厅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考探秘、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园区。博物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场景以及声学、光学等技术,比较完整地将昙石山人早期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原,将文物的历史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不仅对五千年前的昙石山社会环境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还让人们对昙石山文化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1 多媒体技术简析
  多媒体技术并不是指某一项电子信息技术,也并不单纯指某一个电子软件。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进行整合,并最终通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不足带来的局限性,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的全面整合,给展示遗址、宣传遗址的文化内涵带来了比较多的契机。在遗址展示中,多媒体正充当了为遗址服务这一责任角色,成为“遗址”与“人”的内接。通过多媒体展示,观众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现代的方式去了解遗址背后古老的历史文化。多媒体展示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这广阔的时间和空间。②在遗址保护和文化宣传中,多媒体手段是比较丰富的,如3D动画技术、多屏投影、触屏电脑、VR虚拟技术等。从目前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以及文化宣传来看,多媒体技术俨然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多媒体技术给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
  昙石山遗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为了更好地宣传昙石山文化,提升观众的兴趣和参观积极性,也为了提升博物馆的自身服务能力,增加博物馆在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已经积极推进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建设与应用,这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让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遗址展示具有积极作用。博物馆中有很多文物是不能触碰、不能长时间暴露在外的,但这些文物又不能全部珍藏起来不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否则会降低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观众的满意度,降低博物馆的可参观性,同时也会给文化传播带来比较严重的阻碍。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可以让观众在观看文物和遗址的同时,对文物和遗址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最终实现文物保护、遗址展示和文化宣传双赢的目标。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重要文物为基本陈列品,充分运用雕塑来仿真场景,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图片、声音、光线等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地再现了5000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文物和遗址的文化内涵,真正提升文物、遗址以及观众在博物馆运营中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传统博物馆都是以静态的方式为观众展示文物和遗址,观众进入博物馆后,只能看到一些展示牌、简介牌以及简单的解释器,无法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更无法通过文物表面来了解5000年前昙石山人是如何进行生产生活的。大多数对历史和当地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观众,只能“走马灯”式地观看文物,这与博物馆的服务初衷是相违背的。多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让博物馆中的文物、遗迹和文化都“活”了过来,甚至还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实现了静态的文物、深层的文化和动态、清晰的多媒体成像的完美融合,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对于博物馆在进行文化宣传时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保护遗址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要通过博物馆的积极保护,利用好其在文化宣传方面的积极作用。博物馆通过3D成像技术、复原遗址、电脑触屏等手段,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观众还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根据个人喜好通过触屏屏幕点击选择相对应的展品,这对于调动观众兴趣、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动画短片、电影等宣传方式还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更加热爱上昙石山文化,更愿意主动研究昙石山文化,从而实现对昙石山文化的宣传教育的价值。①比如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畅游遗址”VR展示项目,就是利用目前最新的数字化复原技术、三维引擎技术及移动展示技术,对昙石山遗址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在虚拟空间真实还原遗址现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互动漫游。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增加观众的体验感,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将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式设计应用到文物保护和遗址展示中去,可以提升观众的兴趣。例如,设计一款游戏来展示昙石山遗址,游戏模拟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发掘现场,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让观众体会考古工作者发掘文物的感觉。还可以开发一款触摸屏游戏,让观众在触摸屏上用手指来回触摸拖移,学习和体验文物发掘的基本知识,既生动又形象。触摸屏技术的重点是观众通过操纵储存在电子展示平臺和平板电脑上的展示内容和游戏,对出土文物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点击,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触摸屏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判断观众的选择,从而有效推荐观众感兴趣的知识及内容,使观众能够以自助的方式快速、方便地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为观众提供学习的机会。遗址博物馆承担着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展示、宣传教育等职能。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来看,博物馆仅发挥保护和收藏的职能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和宣传教育职能。遗址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学习机会的有效方式是建设网站。利用网站能够更大范围地对馆藏文物和遗址进行宣传和展示,并且能够快速、方便地展示内容的变化,使观众可以及时掌握博物馆的最新信息。虚拟博物馆可以清晰地展示博物馆和遗址的内容,使观众不用亲自到博物馆就能轻松获得想要了解的信息,观众还可以对文物影像进行缩放和旋转,更好地了解文物。现階段许多博物馆都创建了数字博物馆,利用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界面、新型的网络技术将馆藏文物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观众。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相对来说不充裕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属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博物馆的运营资金和管理资金绝大多数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这样便导致博物馆在建立多媒体运营模式时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很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价格偏高、技术要求偏多,博物馆承担不起这些费用,这样便给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文物价值开发等方面造成比较明显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进程。②
  3.2 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更新速度有待提升
  很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博物馆虽然已经展开了对多媒体技术的多方面应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很多多媒体技术存在更新不及时、多媒体软件和设备存在比较明显的老旧情况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多媒体技术软件与设备的运维资金不够充裕,很多设备存在“带病”运行的情况,一些电脑、触摸屏等设备长期处于高频率使用状态;其次,博物馆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虽然有部分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多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不够了解,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文物和遗址资源的利用。
  3.3 多媒体技术运用不恰当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很多大遗址和博物馆也需要与时俱进,多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一种在大遗址和博物馆展示中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遗址及博物馆的展示当中。但是有些展示中的应用却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场合和对象不匹配,只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搬硬套,互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多媒体技术配套的设备也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及时地更新与维护。①
  4 多媒体技术在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思路
  4.1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有特色的多媒体运营模式
  对于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来说,走数字化、智慧化道路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说,并不是在遗址保护与利用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一定会有比较显著的应用效果。博物馆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博物馆在推进多媒体技术在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博物馆的模式,但需要做到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昙石山遗址的特色,避免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博物馆的多媒体运营模式,而导致多媒体技术的价值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②
  博物馆管理者应当改变传统思想,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对文物、遗址和观众的服务能力,转变服务的主体,这是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价值的重要措施。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要有前瞻性眼光,要放眼于未来,要以多媒体技术作为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基础。遗址博物馆与其他传统文物陈列类型的博物馆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遗址文化开发与利用时,应当充分根据遗址的特征、馆藏文物以及观众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4.2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观众的引导,提升对观众的管理能力
  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馆内安全管理来说,加强对观众的引导管理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也是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对观众的引导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众的参观秩序与进出博物馆秩序,馆内观众的承载量管理等。馆内观众数量过多易引发拥挤,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比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博物馆内悬挂多媒体播放器,也可以安装电子触摸屏,观众想要了解相关内容,只需要点击相应的位置,就会呈现文物、遗址或者博物馆的相关信息,能够让观众对博物馆的布局结构、出入口、各个展厅的位置和展厅文物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观众要离开展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屏的方式,为观众展示如何离开博物馆,从而减少观众在馆内的逗留时间,防止出现拥挤而给馆内文物带来安全风险。
  4.3 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观众读懂文物和遗址的文化内涵
  观众到博物馆参观时最普遍的问题是:观众看不懂文物的内在价值,读不懂文物的内在文化。针对这一问题,博物馆可以采取3D成像技术和遗址复原技术,将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象进行充分的还原,再配上相应的语言讲解,这样便可以让观众真正读懂文物和遗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可以让观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
  5 结语
  为了提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充分挖掘和传播文物、遗址、文化的作用,必须要从文物保护、遗址展示、文化传播等角度做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多媒体技术运营方案,增强观众的体验效果,进而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进程。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观众,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印象和如何让博物馆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收集的159份陕西历史博物馆调查问卷,讨论博物馆观众的来源与参观记忆的相关性,通过观众的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性分析,总结观众记忆最深的展厅与感受到的文物价值的异同,从而分析不同地区观众的族群历史认同与其博物馆记忆的密切关系,为博物馆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策展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博物馆正承载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朝着无边界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新时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无边界性。文章以中国湿地博物馆“校园博物馆”教育项目为例,剖析该项目体现出的无边界教育性和积极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无边界博物馆教育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边界教育;博物馆学校;校园博物馆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传播与展示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是人们了解历史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开始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展陈设计中的文物支架设计在当今展览陈列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支架设计目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又突出文物的形体美、色彩美、质地美,增强陈列的艺术气氛和效果。支架衬托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背景的平面衬托,也可以运用点、线、面、体以及形象背景的衬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运河时代背景下,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建筑文化遗产。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筑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
期刊
摘 要:在闽南地区,除了红砖大厝和五脚距以外还有另一种传统建筑—番仔楼。番仔楼见证了闽南人出外经商的历史,见证了闽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文章从番仔楼的建筑形式入手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体会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关键词:闽南地区;番仔楼;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旧时候閩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番仔楼”则是闽南一带对带有南洋特色洋楼的称呼,也称“楼仔厝”。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技术最早用于考古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考古学者有关民族部落的研究中。此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中可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考古信息的管理和处理的单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纷繁复杂(如计算机3D建模投影遗址景观复原、考古信息大数据库等),两者的结合愈发紧密。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不难意识到人工智能在考古
期刊
【关键词】河北定州;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纪念塔  【摘要】2001年8月14日,定州发现一座日军侵华时期的“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该塔刻于1939年7月,当时驻定州的侵华日军在开元寺塔旁建立了以日军将领名字命名的“小美公园”,并立塔纪念,目的是宣扬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日本战败后该塔被埋于地下,而今成了日本侵华的又一铁证。    2001年8月14日,定州开元寺塔西南的一户居民在家中挖地基时发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精神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那些本定义为“奢侈”的高雅文化殿堂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场所。在这之中,博物馆尤为特殊,政府高度关注博物馆建设及博物馆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人民服务。文章以高安市典型
期刊
摘 要: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里的彝族文化浓郁,彩布贴花技艺富有特色。2015年,彝族彩布贴花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彝族彩布贴花技艺迎来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机遇,应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彝族彩布贴花;保护策略;技艺传承  1 彝族彩布贴花技艺及其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琉璃曾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之一。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时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充分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琉璃,积淀历史的华丽,她穿越3000多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灭的色彩。  关键词:琉璃;艺术;历史  1 古代琉璃的起源  “琉璃”一词是外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