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正由于王韬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他一直受到众多新闻传播史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循环日报》的散失,数十年间新闻传播史学研究者,一直以王韬的政论文集《园文录外编》(以下简称《外编》)中的文章为依据。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日本购回《循环日报》的复制缩微胶卷后,人们发现,原《外编》收入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新闻政论仅11篇,这与他十年间在“《循环日报》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显然难以囊括前者的全部重要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章,用后者取代前者,不免以偏概全”①。《循环时报》缩微胶卷的购回,为我们重新研究王韬在那个时期撰写的报刊政论的思想,提供了更接近于史实的坚实基础。从这些新被发现的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王韬时而阔谈世界大事,时而纵论时政,时而评论史事,时而言物咏志,时而警告世人,时而寓讽于史,时而近乎杂谈,其内容相互辉映,连成一体,直抒胸臆,独陈管见,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出他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一、睁眼看世界的国际意识
  
  我国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②。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就是列强垂涎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它们激烈争夺的目标。面对强敌压境,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王韬和当时一些有远见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洞若观火,忧心如焚。对于任何危及中国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的国际冲突与争端,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从《循环日报》创立之日起,王韬率先重点发表了大量探视国际形势对中国不利因素的政论文章,全面阐述了当时我国边陲“强邻环视,伺隙而动”③的险恶形势,多次提出并反复论证了“今时之所急,惟辑强邻、御外侮”④的迫切性。在此期间,王韬组织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撰写有关文章,占《循环日报》同期政论文章总数的一半。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充分显示出王韬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有关国际时事的新闻评述比重颇大,涉及的国家不下30个⑤。王韬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国际知识,这些报刊政论在分析各国政局变化时,一般都不是孤立地谈论个别国家的个别事件,而是在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去评述其间的变化,分析预测这些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威胁。如评述欧洲各国军事力量消长的《论西国兵额日增》⑥,探讨制约强国称霸对策的《合六国以制俄》⑦等,给对外界茫然无知的中国人提供了探视世界的窗口。而王韬在为谋求国家富强的思想主旨下,也反映出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1874年,正值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连续发表了《论日本往剿台湾生番》、《日本不肯撤兵》、《论与日本交兵情形》等多篇政论,并站在爱国的民族主义立场上,义正辞严、针锋相对地谴责日本违背万国公法,侵犯我国领土的海盗行径。
  在中法战争前后,王韬在《论法人经营越南》、《论中国驻防越南》⑧等一系列评述时局的政论中,剖析了越南问题的症结所在,指出它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隐患。针对当时主和派对西方列强存在幻想,一味妥协退让的态度和举措,王韬撰写了《论议和未易猝成》、《论不战必不能和》等多篇文章,批评了主和派奉行的绥靖政策,指责他们“徘徊观望,遣将迟迟,坐视法人一再增兵,越事不可收拾”⑨,告诫他们尽快丢掉幻想,准备打仗。这些充满激情的报刊政论,从不同角度,声援抗法斗争,抒发爱国情怀,影响社会舆论,为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韬撰写的报刊政论,对中国其他地区潜伏着的领土危机,也常论不懈,警钟长鸣。为揭露沙俄觊觎我国东北、新疆的狼子野心,先后发表了《中外合力防俄》、《论俄人立心叵测》等数十篇政论,不断提醒人们,“俄人之视眈眈而欲逐逐者,未尝一日忘情于中国土壤也”⑩。这些文章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为中华民族的安危而大声疾呼,集中反映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日俱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激情。
  
  二、鼓吹社会变革,评说洋务新政
  
  19世纪70至80年代,正值我国洋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呼声日高,洋务新政的举措迭出。这些变革主张和措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中保守势力的恐慌和仇视,遭到了他们多方的反对和阻挠,也引发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循环日报》最先成为当思想界时的一面旗帜,发表了许多抨击保守势力,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社会变革等忧国忧民令人激愤的政论文章,影响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王韬看来,19世纪的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巨大反差,其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的束缚。因此,学习西方,改革旧例,除弊兴利,变法自强,成为王韬提倡社会改良的核心思想。在其发表的众多政论文中,倾心于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流露出对国富民强的深切渴望。
  从1874年夏天开始,王韬先后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论制造》、《论肄西学》等鼓吹变革的论说,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为了扫除以顽固派为代表的社会保守势力,批判妄自尊大、墨守成规、害怕变革的陈腐思想观念,为铺平改革的道路,王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论法在因时变通》、《中国振兴说》等一系列政论文章中,指出顽固派“妄自矜夸,妄自尊大”瑏瑡阻碍社会变革,并剖析了中国社会现存的种种矛盾,强调只有革除痼习,推行新法,中国才能走上富强之路。得出“学习西法”乃“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瑏瑢的结论。对于妨碍进步,影响变革,以文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也是王韬主要控诉和鞭挞的对象。他公开声言:“时文不可不废……时文实一无用之物也”,而且断言,“时文一日不变,则人才一日不出”,嘲笑科举考试不过是“以无用之物而取无用之人也,数场文字,直同梦呓……费国家帑项数十万而无一实济”瑏瑣,并挖苦他们无病呻吟的文章不过是“犬吠驴鸣,何足言文”,并诅咒道,“恨不将三百年来所有时文悉付于祖龙一炬而后大快!”指出“时文”是“败坏人才,斫丧人才”瑏瑤的祸根。这些痛斥时文的大胆论说,对封建社会这一痼疾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痛快淋漓。
  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发表的政论文章,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批判是多方面的。多年来,众多研究者较详细地论述了王韬许多主张社会变革的去弊良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王韬对洋务运动本身存在的严重历史局限性的忠告却少有评价。
  随着中国社会固有矛盾的加剧和发展,洋务新政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对此,王韬没有保持沉默,而像一个诊治病人的医生,当发现了产生这种病情现象的原因后,立刻对洋务派只重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的作法,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王韬认为,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次的具体举措上的作法,这并不能将中国带入富强之境,只有进行深层次的政治变革,挽回民心,才能使中国真正“与泰西并驾齐驱”瑏瑥。王韬又在《论兵强不足恃》一文中,对洋务派“富国在乎理财开矿而已,强兵在乎练兵择将、制造战舰、讲求火器而已”的所谓富国强兵理论,提出了异议,指出,“治兵末也,治国本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也者,合众人而成者也……一国协和,君民一心,上下一体,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而安有不强者”。由此可见,王韬的政治主张,显然比洋务派前进了一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见解,实为可贵。
  
  三、针对现实问题的社会参与意识
  
  王韬撰写的新闻政论涉及面十分广泛,大至水灾、火灾、饥荒,小至赌博、偷盗、行乞,只要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王韬在《循环日报》上都能作出反应。由于论题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其问题同一般百姓的关系密切,有的问题更是直接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尽管这些政论不一定都出于王韬之手,但作为该报的主编,当然反映了他办报的主导思想。
  1882年底至1883年初,香港和广州城内火灾频繁,对市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循环日报》为此,接连发表了《弭灾浅说》、《自来水最便于救火说》、《论查禁防火》、《论防火灾》等文。文中分析失火原因,传授灭火的方法,探讨预防措施,及时回答了让市民担心的问题。
  拐卖“猪仔”问题,一度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王韬对此多有评说,或怒斥贩卖人口罪行,或揭穿诱拐欺骗的伎俩,或披露受骗“猪仔”的惨状,或呼吁官宪当局查禁此事,文章夹叙夹议,评述结合,言辞激切,情感愤激,颇具感染力。
  对关系到人民饥寒饱暖的社会问题,王韬也给予了广泛的注意。如《论直隶荒灾》、《豫储米以备荒说》、《论施棉衣宜变通其法》等文,都是专门谈论如何救灾济贫的政论文章。对于社会下层人士和底层民众的苦痛,王韬不但深表同情,还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改善其境况。如《论营兵宜体恤》、《论乞丐宜分别安置》、《连阅虐婢案情有感》等,情真意切,感动人心。
  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小问题,王韬也都认真对待,用心评述。1883年春节期间该报发表了《论燃放爆竹》,文中对节日喜庆之时燃放鞭炮这种传统习俗提出了异议。认为爆竹是“有损无益之物”,“偶有不慎,即易成灾”,故而不宜提倡。文中还批评了那些为牟暴利而竞相销售爆竹的商贾。另外,从关心市民生活的角度,王韬宣传创设自来水益处的同时,提出集资招股兴办的倡议,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说市民打消顾虑,积极认股,以早日施工建成。王韬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成为《循环日报》政论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是出于以上三方面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王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这份独立自主经营的报纸走出单纯的赢利窄小范围,拓展到“借彼事端发挥胸臆……开诲将于愚民”瑏瑦,实实在在走出了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第一步,并大大超过同时期其他中文报刊的水平。尤其是王韬鼓吹的社会变革主张,评述新政和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见解和做法,其社会影响并时无双,为后来“改良主义者的变法运动尽了前驱的作用”瑏瑧。这些突出成就,奠定了王韬在中国近代新闻、文化、思想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①⑤ 曾建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80页。
   ②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③ 《攘外探源论》。1881年1月4日《循环日报》。
   ④ 《重刻园尺牍之后》。1880年12月18日《循环日报》。
   ⑥⑦ 王韬:《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⑧ 1882年3月1日、7月28日《循环日报》。
   ⑨ 1882年6月26日《循环日报》。
   ⑩ 《论俄人谋攻南洋诸岛》。1882年6月26日《循环日报》。
  11 《论中国不可自恃》。1880年9月18日《循环日报》。 
  12《论法在因时变通》。1880年5月15日《循环日报》。 
  13 《时文无用》。1880年9月3日《循环日报》。
  14《论儒者当见其大》。1880年9月14日《循环日报》。 
  15 王韬:《园文录外编》卷一,第58页。
  16 《循环日报》月刊本,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
  17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系)责任编辑:蔡世华·
其他文献
对中国移民而言,1858-1884年是加拿大历史上所谓自由移民时期。然而在自由移民的外表之下,排华的暗流却涌动不止。对这一时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排华及华侨的抗争等情况,我国学术界目前还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    一    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排华自1858年华侨来到加拿大之初便已开始。最初,白人对华侨的迫害只是个别的、没有组织的单一事件,主要也是为了争夺金矿开采权而进行的。凡是
期刊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这两次大战虽然都根源于帝国主义,但却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的直接厮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表现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不仅在时间上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且在内容上也明显体现出两战之间的过渡。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凡尔赛体系下,酝酿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成为走
期刊
[关键词]西方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资料研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66-03    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育体系中,教科书虽然重要,但其本质属性只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普通的学习资料。这与我国历史教科书被赋予了其他学习资料无可比拟的权威性截然不同(历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总体上,此局面不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但是,新的理念并不等于新的行为方式。一个精彩的理论报告,可以冲击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但是,真正理解并自觉地运用新理念,指导和改变自己已经习惯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时间和空间,要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边尝试,边研究,边学习,边总结,真正地让新理念转变成新的教学行为。本文拟就探究与体验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谈点看法,一则希望能给教师对其学习方式的理解提
期刊
近二十年来,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就实而论,思想与社会本应打通。但就我的观察看,这点似乎有所忽视,或者说尚未引起充分的注意。思想史研究的大抵主要是研究思想家的文本、思想逻辑、学术传承和抽象继承,相对而言,很少注重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社会史研究的主流是社会的实体问题,相对来说,疏于与思想的结合。当然也有一些学人开始关注思想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并出版了一些有份量的成果,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所关注。本文试从历史的生动性出发,对如何生动而客观地展现历史风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作一探讨,以求方家教正。    一、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    冥冥鸿荒,茫茫大地,自从有了人,地球便开始有了生
期刊
众所周知,以实行“3+X”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命题不再强调知识的覆盖率,考查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立意,而是以能力立意。与单科考试不同,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的把握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呈现形式是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与单科考试测试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本文试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对2001
期刊
2001年4月6日至8日,“严范孙、张伯苓学术论坛———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1年学术年会”在南开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华银投资控股公司联合主办的。来自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八十余位思想史、社会史专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何兹全、庞朴、王玉波、冯尔康等著名史学家光临大会并作重要学术发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刘泽华主
期刊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时,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是他第5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被捕。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此次也是作为"共产党领袖"被捕的。  国民党当局闻知陈独秀在沪落网后便令将其押赴南京受审。1932年10月19日夜11时,陈独秀在上海警方的严密戒备下,被押上了开往首都南京的火车。陈独秀一生漂泊,对于旅途的滋味本不陌生。但此番"旅行"却非同寻常,其终点很可能就是刑场。在这被
期刊
去年读报见到一篇文章,叫《郑成功忠于谁》。内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土爽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封郑成功为忠臣。于是作者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清复明的,多年武装抵抗,曾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郑成功并不是忠于某一王朝,而是忠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