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老杜舟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ium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圣从青年到晚年的“成长史”与心路历程。(重点)
   2.理解杜甫的抉择与“宿命”。(难点)
   二、目标设计依据
   目标设计依据如下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读,疏通读音词义。
   (二)引入环节:以《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引入:“56岁的杜甫写下这首诗,3年后的他于夔州出发乘舟归乡,客死于半道,这两句诗可谓是一语成谶,他的结局揭示了其一生与‘舟’的难解之缘,‘舟’也成为他难以改变的宿命的象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代诗圣舟船漂游的一生。”
   (三)第一环节:“舟”之生涯(计划用时8-10分钟)
   1.观看短视频《杜甫的一生》(1.5分钟);
   2.给定四首含有创作于青年、中年、中晚年、晚年“舟”意象的诗,打乱次序;学生快速阅读,结合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初步排序;
   3.教师公布答案,学生做好重要时间节点标记。
  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
  愧为湖外客,看此戎马乱。中夜混黎氓,脱身亦奔窜。
  平生方寸心,反掌帐下难。呜呼杀贤良,不叱白刃散。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第二环节:“舟”之意蕴(计划用时17-20分钟)
   1.分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表格,分组展示,最后组成完整表格。
   2.回答思考题:“杜诗的‘舟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反映了和杜甫在生活和思想上怎樣的变化?反映了和唐王朝怎样的历史转轨?”
   环节一、环节二完成教学目标一(教学重点):把握诗圣心灵的“成长史”,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五)第三环节:“舟”之“宿命”(计划用时5-8分钟)
   主要活动:思考交流,个别作答。
   文本: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此时正在避难的杜甫听说了肃宗即位后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757年4月,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投奔肃宗;5月16日,被肃宗授为八品言官左拾遗。758年,宰相房琯兵败论罪,杜甫数次上书劝谏肃宗。肃宗怒而欲治罪杜甫,为他人所劝,但因受房琯案牵连,杜甫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未久辞官,次年流落四川,开始了生命中最后10年的漂泊生活,最后客死舟中。
   有人说,如果人生重来一遍,杜甫可能在755-758年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从而“改变命运”;也有人说,即使人生重来一遍,杜甫也会走向同样的结局。结合今天所学的组诗以及你对杜甫的理解,你更赞同何种观点?
   (六)教师讲解与总结环节(计划用时5分钟)
   讲解预设难点问题:为何说“客死舟中”是杜甫的“宿命”?什么决定了杜甫这样的结局?
   杜甫只需要在两次人生转折点中做不一样的选择,就能避免客死舟中的结局。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原有另一个选择:和安史叛军合作,在叛军手中任职,比起逃出长安,这样就可以避免九死一生、诸多意外;有一个参照人物:王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出任叛军的官职,但最后平稳过关,比较安稳体面——杜甫也未尝不可。第二次转折是房琯事件,杜甫在第一次上书惹恼肃宗之后面临两个选择,坚守职责、继续上书或明哲保身、保持沉默,杜甫当然会选择前者,如果杜甫选择沉默,当然可以保住八品官的官职,从而避免客死舟中这样的结局。
   但我说:客死舟中是他的宿命。宿命意味着不可更改,即使人生重来一遍,我相信杜甫也会做相同的选择,走向同样的结局——何以见得?杜甫面临的不同选择代表着不一样的道路:第一,尽自己的职责,为朝廷更为天下苍生负责;第二,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谋身。杜甫当然会做第一个选择,否则就不是我们熟知的“诗圣”了。所以杜甫眼前只有一条道路,在那个时代,沿着这条路,最终只能走向一个结局——杜甫的性格、人格、志向决定了他的结局,这是他的宿命。可以发现,我们熟知的晚年杜甫的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其实在中年时就已经如此了。今天学完这组诗,我们能否在青年杜甫的身上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呢?
   看回第一首诗:“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泛舟江上的杜甫,他忘不掉的是什么?“书”和“剑”于唐朝时的读书人而言意味着最高理想:出将入相。读圣贤书,辅佐圣君,谋得国泰民安;看剑练剑,是为了开疆拓土、杀敌报国;同时期的他也写过这样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忘不掉的一定是当年泛舟江上时的青年的那一份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可见青年杜甫就已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合到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25岁到59岁,无论经历过多少苦难,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一以贯之、矢志不渝。二十多岁的杜甫说过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没能实现这样的理想,但他用一生的时间努力追随这个理想,到死也没有改变,这很让人动容——这就是杜甫,一个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伟大诗圣。
   (七) 布置作业:书面写作——“杜甫抉择之我见”
其他文献
闻名遐迩的深圳市南岭村,改革开放前,与国内当时最落后、最穷困的山区农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30年过去,南岭村累计引进外资20多亿港元,拥有集体资产20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5万元,原来的小山村一变而为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社区,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前来参观访问的人们不禁会问:南岭村是怎样走上腾飞之路呢?    往事不堪回首    一首关于南岭村的《求水山歌》①,吟诉了往昔不堪回首的岁月:  磬音
期刊
1985年8月12日,李灏被任命为深圳市长。9月下旬,李灏接待了到访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交谈中,李光耀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对李灏说:“中国不能没有特区,因为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的试验如果成功了,说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是走得通的。”事后,李灏评论说:“李光耀对特区的认识超过我们许多人。”  李灏主政深圳8年,在这个舞台上,李灏大胆推进了一系列曾备受争议的改革。李灏离休后,记
期刊
水是构成世界的重要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有了水,才有大河奔流、白云悠悠,才有花香鸟语、山清水秀,才有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才有万物的勃勃生机。水是大自然的精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于是便有了“全民节水宣传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对于水,你有哪些认识?如果以“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会怎样构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写“水”。    首先,我们要明确“水”的含
期刊
深山古刹前,一个身心俱疲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一位高僧,他说:“我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执著,什么时候该放弃,常常陷入犹豫不决的矛盾中,经常做错事,经常后悔。我不愿再痛苦地纠结其中,想在此出家。”高僧说:“寺庙是静修之地,不是逃避之所,你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出家,说明尘缘未了。”  年轻人求高僧指点迷津。  高僧带他来到寺庙后院的花园里,指着一只蜘蛛说:“这是什么?”年轻人说:“蜘蛛。”高僧说:“你用指头捣破它的
期刊
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我一下子从“前线”被赶到了“后方”。发试卷时我不敢看老师的眼神,回到家爸爸妈妈还喋喋教诲。新学期开始了,与一群“第三世界”的难友为邻,同是“考试”沦落人,多了许多共同语言。要上中考战场的战友们,我的成绩下降了,我好烦!我该怎么办?  既然你曾经在“前线”,说明你完全有从“后方”重回“前线”的能力和实力。那么目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做呢?老师提几个建议供你参考:  1.反思前段时间
期刊
如果你到现在还没听过“低碳生活”,就真是彻彻底底的“奥特曼”(outman)了!从2009年开始,这四个字的曝光率比任何一位国际大明星都要高,它不再仅是口号式的环保使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通过回收来减缓生态恶化,各国已醒悟的地球公民都用这一方式来改变生活细节,并用行动证明“低碳生活”可以让日子过得更精致更有趣。    低碳生活潮掀起    地球正在发烧,200多
期刊
本单元从内容上看为民俗单元,选入读文七篇。民俗乡风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此,我们要热爱之、研究之,或投身其中。阅读任何文本,我们大抵要汲取三方面的素养:一是“语”,二是“文”,三是“人文”。“语”是语言表达,“文”主要是写作特色。因此,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三个方面。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主要抓住印象深刻的来写,细描笔法,“水一样的语言”(沈从文语)。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写得自由随意,以材料分类结构,
期刊
接连几日天空都是阴霾的,唯独今天太阳格外温暖。  星期三的最后一节是活动课,我在操场上跑了两圈便自由活动了。  独自一人慢慢地走在铺满落叶的大道上,漫不经心地看着眼前的美景,总觉得似乎缺少点什么。男生在一旁的过道上打羽毛球,雪白的精灵在阳光下轻盈的飞舞,旋转。  戴上耳机,靠在玻璃门上,安静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静静地看着这群充满着青春活力的男生在阳光下尽情挥洒着汗水。晶莹的汗珠折射出夕阳的余晖,金
期刊
核武器是毁灭性武器,也正因如此,它又是最安全的武器。中国要的是生存的权力,不是战争,因此,她必须拿到这件终极武器。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说得好:“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叶剑英元帅和张爱萍上将都是十分重视发展“两弹一星”的革命家、军事
期刊
一、阐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堂发生的真实情境,了解应对的概念;   2.学生在经典的应对案例中,分析应对的要素,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3.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初步学会应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