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尊重学生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充分地尊重爱护学生。因为充分地尊重爱护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幸福感,对教育和教育者产生亲近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语文的独特特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呢?
  
  一、相信学生
  
  苏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坚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好的,相信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放手让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将以往教材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印发给学生阅读。在阅读之前,我告诉学生:“这节课就是读小说。”未给学生提任何问题和要求。学生高呼:“好啊!好啊!”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大约30分钟后,我问学生有何感受。第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他说:“这个题目太精练了。用六个字完全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个学生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应该改为《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有的说:“烈和暴用得好,文章紧扣这两个字来描写环境,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太阳的烈,用柳树、狗、人等的反应从侧面烘托热,特别是几个动词。写雨,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突出暴。”有的说:“当时的人情太淡薄了,祥子拼命地拉车,坐车的人都不下车,还一个铜板也不多给。”有的说:“小说用两个极端的天气来表现人物的辛苦,反映当时社会的残酷。”……
  我感到惊讶了: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太全面而透彻了,几乎超越了教师的分析。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学生的理解力简直是惊人的,只要我们相信了学生,还用得着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吗?相信了学生,让学生的成功心理也得到了满足,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由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所组成的,再加上年龄、家庭环境、遗传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个性差异极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认清当代学生的共性,认清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感情、兴趣、追求及评价,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孔子强调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观其所要”,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搞清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各类学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若不讲个性,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就会把学生教成千孔一面,接通电源就转、切断电源就停的一台机器,或唯唯诺诺、叫干啥就干啥的工具。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从不同的学生出发,设置不同的问题,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才是对学生充分的尊重。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感悟与思考
  
  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学生思想的形成、想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一蹴而就的,总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给予一定的时间。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未认真思考或没有思考清楚,教师就急于把答案强加给学生,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思考成了一种过程中的形式。殊不知,我们的课并不是为了讲清一个答案、传授一点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去探求,学会去思考发现。可以说,缺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是对学生的极不尊重,剥夺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的权利。爱因斯坦说过:“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所以,留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是对学生的极大的尊重。
  
  四、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由于各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作家笔下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而在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论及《红楼梦》的主题时,鲁迅先生也说过同一类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们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体验都应被视为平等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和权威。孔子也多次说:“各言尔志。”应肯定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要是教师要在灵魂深处真正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摒弃居高l临下的“师道尊严”作风。对学生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让我们付诸于行动吧。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身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因为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惦记着班级。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就象一个家庭的
期刊
21吐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我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
期刊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大纲将“提高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培养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力发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恰当把握初中语文
期刊
[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作文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必然有其显著的特征。“阅读教学是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阅读是学生的权利;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文本的基础:阅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认真搞好阅读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以课内阅读为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求发展。花大力气培
期刊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等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
期刊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课程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然而,改革的进程总是伴生着遗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我总是觉得,在我所上的每一堂语文课,总是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但因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是较弱,感悟得总是较浅,不全面,对于教师的一些重点问题的回答,大多涉及皮
期刊
有副对联这样形容部分学生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材愁句愁眉苦脸。”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情况。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学生怕写,主要原因就是笔下空空、无从下手。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笔者根据自己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
期刊
俗话说:“诗言志。”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整个世界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富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诗歌的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和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而古诗词的赏析已经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当然,我们学习古诗歌不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接受、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在高中
期刊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这个技能训练指导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无法提高朗读能力,反而会形成日后难以改正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班级朗读时,远处昕起来,感到整齐,也很有“感情”:但进教室一听,糟了,整个教室震耳欲聋,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声音,有意提高八度,拼命地“叫”出来,这种情况在低年级更为突出。还有些班级朗读时听起来很不协调,有“低”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