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充分地尊重爱护学生。因为充分地尊重爱护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幸福感,对教育和教育者产生亲近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语文的独特特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呢?
一、相信学生
苏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坚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好的,相信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放手让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将以往教材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印发给学生阅读。在阅读之前,我告诉学生:“这节课就是读小说。”未给学生提任何问题和要求。学生高呼:“好啊!好啊!”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大约30分钟后,我问学生有何感受。第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他说:“这个题目太精练了。用六个字完全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个学生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应该改为《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有的说:“烈和暴用得好,文章紧扣这两个字来描写环境,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太阳的烈,用柳树、狗、人等的反应从侧面烘托热,特别是几个动词。写雨,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突出暴。”有的说:“当时的人情太淡薄了,祥子拼命地拉车,坐车的人都不下车,还一个铜板也不多给。”有的说:“小说用两个极端的天气来表现人物的辛苦,反映当时社会的残酷。”……
我感到惊讶了: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太全面而透彻了,几乎超越了教师的分析。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学生的理解力简直是惊人的,只要我们相信了学生,还用得着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吗?相信了学生,让学生的成功心理也得到了满足,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由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所组成的,再加上年龄、家庭环境、遗传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个性差异极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认清当代学生的共性,认清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感情、兴趣、追求及评价,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孔子强调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观其所要”,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搞清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各类学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若不讲个性,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就会把学生教成千孔一面,接通电源就转、切断电源就停的一台机器,或唯唯诺诺、叫干啥就干啥的工具。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从不同的学生出发,设置不同的问题,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才是对学生充分的尊重。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感悟与思考
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学生思想的形成、想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一蹴而就的,总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给予一定的时间。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未认真思考或没有思考清楚,教师就急于把答案强加给学生,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思考成了一种过程中的形式。殊不知,我们的课并不是为了讲清一个答案、传授一点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去探求,学会去思考发现。可以说,缺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是对学生的极不尊重,剥夺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的权利。爱因斯坦说过:“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所以,留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是对学生的极大的尊重。
四、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由于各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作家笔下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而在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论及《红楼梦》的主题时,鲁迅先生也说过同一类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们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体验都应被视为平等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和权威。孔子也多次说:“各言尔志。”应肯定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要是教师要在灵魂深处真正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摒弃居高l临下的“师道尊严”作风。对学生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让我们付诸于行动吧。
一、相信学生
苏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坚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好的,相信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放手让学生学习、理解、感悟。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将以往教材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印发给学生阅读。在阅读之前,我告诉学生:“这节课就是读小说。”未给学生提任何问题和要求。学生高呼:“好啊!好啊!”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大约30分钟后,我问学生有何感受。第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他说:“这个题目太精练了。用六个字完全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个学生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应该改为《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有的说:“烈和暴用得好,文章紧扣这两个字来描写环境,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太阳的烈,用柳树、狗、人等的反应从侧面烘托热,特别是几个动词。写雨,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突出暴。”有的说:“当时的人情太淡薄了,祥子拼命地拉车,坐车的人都不下车,还一个铜板也不多给。”有的说:“小说用两个极端的天气来表现人物的辛苦,反映当时社会的残酷。”……
我感到惊讶了: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太全面而透彻了,几乎超越了教师的分析。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学生的理解力简直是惊人的,只要我们相信了学生,还用得着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吗?相信了学生,让学生的成功心理也得到了满足,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由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所组成的,再加上年龄、家庭环境、遗传等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个性差异极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认清当代学生的共性,认清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感情、兴趣、追求及评价,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充分了解学生。孔子强调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观其所要”,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搞清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各类学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若不讲个性,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就会把学生教成千孔一面,接通电源就转、切断电源就停的一台机器,或唯唯诺诺、叫干啥就干啥的工具。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从不同的学生出发,设置不同的问题,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才是对学生充分的尊重。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感悟与思考
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学生思想的形成、想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一蹴而就的,总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给予一定的时间。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未认真思考或没有思考清楚,教师就急于把答案强加给学生,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思考成了一种过程中的形式。殊不知,我们的课并不是为了讲清一个答案、传授一点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去探求,学会去思考发现。可以说,缺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是对学生的极不尊重,剥夺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的权利。爱因斯坦说过:“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所以,留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是对学生的极大的尊重。
四、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由于各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作家笔下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而在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论及《红楼梦》的主题时,鲁迅先生也说过同一类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们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体验都应被视为平等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和权威。孔子也多次说:“各言尔志。”应肯定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主要是教师要在灵魂深处真正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摒弃居高l临下的“师道尊严”作风。对学生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让我们付诸于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