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开发利用张恨水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安徽潜山的地域文化,即“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新常態下,开发利用好张恨水文化不仅能提升天柱山旅游品位、推进文化扶贫等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能相得益彰,实现“山水共天长”的互惠双赢效应。
  【关键词】张恨水与天柱山;张恨水与古皖文化;开发与利用张恨水文化
  有专家说,2l世纪有三大朝阳产业:一为信息产业,二为旅游产业,三为文化产业。对于张恨水先生的故乡而言,至少在后两大产业方面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条件,这就是人们倍加推崇的“一山一水”。山,即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A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的天柱山;水,即祖籍于斯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前者是大自然的杰作,雄奇灵秀,风光旖旎;后者指乡贤的创作,恢弘广博,韵味无穷。作为当代的安徽潜山人,开发、利用好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即“山水文化”,进一步打响天柱山旅游品牌,做活张恨水研究文章,使“山”“水”相映,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意义深远。
  本文,将结合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心得,重点谈谈开发和利用张恨水文化的一些思考。
  1 张恨水与天柱山的“山水之缘”
  我们谈开发利用张恨水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天柱山。张恨水与天柱山做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确实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天柱山,自西汉武帝封为“南岳”以后,便成为中国的历史名山,并且位列五岳之尊,从西汉至隋代,历届王朝每年都派员祭岳,拜祀天柱山,直到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才冷淡下来;唐宋时期,由于潜山是江淮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佛、道两教均相中了天柱山这块宝地,天柱山又再度兴盛起来;至南宋以后,元军侵入,兵家争战,炮火连天,天柱山才真正冷落了下来。(1)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天柱山亦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发滞后,人称“寂寞天柱山”,名副其实。直到1982年,国务院把天柱山列为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特别是1998年安徽省皖西南旅游经济会议,把天柱山摆上皖西南旅游龙头以来,加之,潜山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牵动、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天柱山才真正兴盛起来。
  张恨水50年间,写出100余部中长篇小说,5000余篇散文和杂文,洋洋洒洒3000万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找不出第二人。特别是以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震憾文坛,成了蜚声大江南北的“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声名远扬,膜拜者络绎不绝,可谓火爆文坛。解放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张恨水倍受冷落,并被文学史打入“冷宫”。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末,张恨水研究才真正启动,在研讨会的促进下,张恨水又一次热起来、火起来。
  这一山一水的兴衰际遇确乎有着某种共振的因子,我们说“山水相映”,看来是有其内在的依据的。
  2 张恨水与“古皖文化”
  若从深层次挖掘,我想,这山水际遇,与古皖文化的“胎气”不无相关,这就是:古皖文化的质朴厚重感、沉郁气质、韧的精神及其穿透力。
  就张恨水而言,我认为,他既传承了天柱山古皖文化,又超越了天柱山古皖文化。
  著名史学家欧远方先生曾把安徽文化分为三大文化圈:一是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和黄河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二是新安文化,以明清之际形成的徽学为代表;三是皖江文化,历史悠久,群星灿烂,古皖文化及桐城派文化皆并入其中。欧先生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有待史学家去作进一步的探讨。根据我们对潜山历史文化源流的一些考察和体会,感到“古皖文化”更具有山的品性:守成有余,变通不足。若将其特质定以“山文化”似乎更为妥贴。
  关于“古皖文化”,近年来,许多同志都曾做过很多有益的探讨,寻流溯源,收获良多:坐落在县城之南的王河镇薛家岗文化遗址发掘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被学界定名为“薛家岗文化遗址”;春秋时,潜 山属皖国,周王朝封一伯爵治皖,政绩卓著,“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后人为纪念皖伯大夫,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礼潜山天柱山,号日“南岳”,南岳封号延至隋文帝;汉代,被誉为中国叙事诗“长诗之圣”、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产生在潜山,焦刘悲情,千古传唱;三国时期倾国佳丽大小乔诞生于潜山,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使胭脂井、乔公墓蓬筚生辉,流芳百世;唐宋时期,潜山为舒州治所,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至今留存。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写下了大量吟颂天柱山的传世诗作;佛、道两教在潜山也盛极一时。道书载,道家把天下名山洞府封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称潜山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道教方士葛洪、左慈等在天柱山修道炼丹,真源宫、炼丹房、应梦井等遗迹尚存;佛教自晋代传入潜山,南北朝萧梁武帝时,在天柱山南麓凤形山始建山谷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均在潜山习禅修炼,讲经说法。特别是三祖,不仅将禅宗发扬光大,而且还留下了禅宗经典《信心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皖山皖水孕育了一代代潜阳骄子,汇成了古皖文化的灿烂星河。比较有影响的有:三国时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韭;宋代著名画家李公 麟;宋末元初抗元英雄刘源;清代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鼻祖程长庚;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当代黄梅新秀韩再芬等等。古皖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地灵人杰。
  何谓“古皖文化”?我以为,可以做出如下概括:古皖文化是以皖山为依托,以薛家岗文化为源头,以古皖国为原生地,以楚文化为底蕴的兼容多种文化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我们认为,文化也是“双刃剑”,文化积淀是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体现,但同时,古老与悠久的文化,如果得不到适时的开发与创新,又必然会成为一种文化的重负。在张恨水时代,古皖文化确实“流”得很久了,文化上因袭的保守性已经显现,并已成为束缚文化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好在张恨水跳出了“潜山秀才不发达”的怪圈,早在1914年走出潜山,独自到南昌“闯生活”,从而打开了全新的人生之门。   我们认为,在生生不息的古皖文化源流中,张恨水是“流”,是古皖文化中的一环。张恨水童年、少年生活在潜山,从家庭、私塾先生那儿汲取的教育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古皖文化的浸染,汇成了他心理结构中的最初层面,及至后来,张恨水走出潜山,走进大都市,特别是入主报界,视野大开,吸纳兼容面更广,这为他扬弃古皖文化的重负,准备了新的动力源。总之,张恨水作为古皖文化的一脉,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前者主要表现在:
  2.1 “率真无碍鬼为邻”
  “皖”,即明亮美好的意思,说明皖地多清廉雅洁之士。张恨水弘扬皖风,诚信待人,清白自律,正道直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张恨水执着地对章回小说进行改良,遭人误解,甚至诋毁;在成名之后,市场上假冒张恨水之名的色情小说,大肆抛售,蒙受不白之冤;以诚信待友,可朋友却不讲诚信,或赖帐、或诈骗,甚至暗算,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但张恨水不搞睚眦必报,不搞反戈一击,心胸坦荡,宽恕为怀,高风亮节。
  2.2 “徽骆驼跋涉沙海”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3000万言,构铸了一个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文学文化金字塔,是张恨水高举“成于渐”的信念之灯,坚持不懈一字一字垒就三十余年才得以完成的,犹如跋涉于茫茫沙海中的骆驼,一步一个脚印的逼近生命的绿洲,表现了一种坚韧卓拔的人格力量。这正是天柱山赋予张恨水山一般的意志力和“韧的精神”的最好体现。
  2.3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1940年张恨水曾写诗述怀“不食嗟来四十年,戴将白眼看青天;解嘲本是寻常事,莫把文章事乞怜。”“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用“人间造孽钱”,表明了张恨水质朴敦厚的人生观。朋友请他步入仕途,他不愿高就;朋友请他作军中幕僚,他婉言谢绝。他立定自己的职业:新闻记者、编辑、副刊主笔兼小说写家。有人曾对张恨水最高工作时间做过统计:做编辑,每日工作达15小时;做小说,每日工作达13-14小时。特别是1954年张恨水的病情稍有好转,刚刚开始部分恢复写作能力,便主动辞去文化部顾问的职务,不拿国家薪水,而要求专事创作,坚持以自己的稿费维系生计。这就是潜山人所特具的“痴劲儿”。这种“痴劲儿”令人敬佩。
  2.4 “敬祖才能爱国家”
  张恨水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去世后,他牢记父嘱,牺牲自己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任,帮助母亲把几个弟妹拉扯成人;母亲去世后,每逢春节,张恨水都按潜山的风俗,迎祖宗回家过年,堂屋正中高悬父母照片,除夕之夜行跪拜之礼;对自己的儿女更是疼爱有加。19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恨水的国家情怀驱使着他“弯弓射日”,以小说唤醒国人,尽一点“鼓励民气”的责任,《东北四连长》、《满江红》、《巷战之夜》等,热情洋溢地歌颂抗日将士。特别是冒着生命危险创作了《八十一梦》,表现了张恨水炽热的爱国精神。张恨水的这种家国情怀正是对古皖文化精髓的承继。
  后者主要表现为:
  2.4.1 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人以革命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张恨水对习惯于读中国书的普通市民的接受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以为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可以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章回小说进行改良。他说“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于是,张恨水独辟蹊径,坚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探索改良章回小说之路而自成一派。张恨水这种不跟风赶浪,不人云亦云,走自己认准的路的“拗劲儿”,与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在潜山曾任舒州通判的“拗相公”王安石的“拗”,一脉相承。这种“拗”,不是傲气,而是傲骨,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稀薄的精神资源。
  2.4.2 不拘一格,博采众家之长。
  张恨水大胆尝试各种文学体裁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3000万言中既有中长篇小說,也有散文、杂文,更有大量诗联佳作。这说明张恨水敢于从自己熟悉的文学套路中跳出来,博采众长,不断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在否定中不断开拓新境界。张恨水还善于运用“拿来主义”的手法,在继承中华文学传统的同时,大胆吸引西方文化的精华。他在谈到自己抗战后期进行文学改良的追求时说:“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那意思也是试试看。在近十年来,除了文法上的组织,我简直不用旧章回小说的套子了”。这一切说明张恨水的灵动和机变,体现了他的兼容品质。
  2.4.3 虚怀若谷,恪守平常心态。
  张恨水功成名就,但从不摆“高山仰止”的架子,不摆什么“大作家”、“大明星”的谱儿,体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的大哲风度。他有两个“小”视,一是视自己为“微末人物”,自比“草间秋虫自鸣自止”;二是视小说为“小道”,言其“卑之无甚高论”。张恨水注重人品和文品上的修养功夫,完全克服了“小进则止”的狭隘心理和骄傲自满、趾高其扬的浮躁心态,这样就能在一种放松和散淡的心境下放笔直书,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4.4 精进不已,坚持与时俱进。
  著名现代文学史家杨义称张恨水是最有“过程感的作家”,他说:“张恨水徘徊于旧营垒,窥视着新观念,依附于俗趣味,酿造着雅情调,留连于旧程式,点化着新技巧,总之积习难返,却始终不愿沉溺于陈旧的套数,时时追求着改良和变新……他以特定的身份和特定的角度,代表着对传统文学智慧的继承和点化,对新文学智慧的某种程度的借鉴和吸收,从而精进不已地促使自己从旧文学营垒中探出头来,迈出脚来,最终走到可以和新文学相比较的探索者的地步。”。张恨水从“鸳蝶派的胚子”而成为爱国文化名人、现代通俗小说大家,正是他不断追求进步的结果。张恨水研究专家徐传礼先生评说张恨水的伟大“不是雄狮怒吼、鹤鸣冲天式的伟大,而是‘徽骆驼’跋涉沙海,老黄牛耕耘终身,长江水聚沙成岛,以‘成于渐”为特色的平凡中的伟大”,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伟大。   3 利用开发张恨水文化
  张恨水超越古皖文化的地方还很多,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利用开发张恨水文化就是要吸其精华,扬其不足,激发当代潜山人自觉发扬“孤立擎霄的敢冒精神,顶天立地的自强精神,众山环围的团结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笑迎八方的开放精神”(《天柱山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潜山服务。
  开发利用张恨水文化,必须创新张恨水研究新思路。张恨水研究自1988年步入团队化、正规化以来,在各级领导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张恨水先生故乡和北京、合肥、重庆等地举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张恨水研讨会,安徽、安庆、天柱山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张恨水在文学文化上应有的地位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成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恕我直言,这十多年来的张恨水研究,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那套模式来进行运作的:偏重于“为研究而研究”,偏重于书斋里的“文来文去”,偏重于一种“象牙塔”式的静态研讨。如果我们仍沿袭上述套路开展研究,就会把张恨水研究事业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而步入研究的“死胡同”。
  如何把张恨水研究从书斋里解放出来,并且把这种书斋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使张恨水研究为推进潜山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天柱山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服务?这正是张恨水研究事业在新常态下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崭新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时代,研究张恨水必须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要用运筹学、经济学的新思维,用市场化的办法开创张恨水研究的新局面,在关注研究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的经济效益。要以张恨水研究为载体,利用他在海内外特别是在港澳台地区的影响,为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搭建文化桥梁;尤其要以张恨水研究为钥匙,打开招商引资的“芝麻之門”,让扶贫的热心人到恨水故乡来,共摘国家贫困县的帽子;让投资的款爷们到恨水故乡来,共同开发哺育了一代文豪的天柱山,推进天柱山旅游业走上现代企业运作的路子,从而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常来说,文化产业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其产业群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等。过去,人们常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乎文化只能搭台,不能唱戏,不能赚钱,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美国的好莱坞文化业非常火爆,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树立文化产业观念,树立文化经济效益观念,树立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观念,正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近几年来,天柱山旅游呈快速发展态势,旅游经济增势强劲。今年以来,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72万人次,其中进入天柱山主峰景区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32%。但是横向比较,天柱山旅游业发展仍比较缓慢,旅游业尚未成为全县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天柱山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空间。因此,“山”的牌子和“水”的牌子都有待进一步打响。张恨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古皖文化既继承又扬弃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是我们潜山弥足珍贵的一种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特色资源,要想资源变成财源,就必须很好地打造它,开发它,利用它。首先,张恨水研究会要当好参谋,每年准备一至两个张恨水文化产业项目;其次,政府要立项支持,切实把打张恨水牌当作政府行为抓实抓好;再次,宣传、计划、扶贫等有关部门、有关理事单位要加强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做好张恨水文化产业大文章。
  3.2 要切实加强张恨水文化载体建设
  到天柱山旅游的人大多要到“皖光苑”去看一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张恨水纪念馆去的,而张恨水纪念馆蜗居在“皖光苑”内,体量很小,人手不够,馆展活动难以拓展,留不住客人。就现状来看,在潜山体现张恨水文化信息的除纪念馆之外,就只有黄土书屋张恨水故居了,如今,故居已经修复,但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就我县的财力而言,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应一次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除政府给予力所能及的财力支持和政策优惠之外,完全可以用市场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尽快把这些人文景观、馆展经济搞起来,真正浓化张恨水文化旅游氛围,提升天柱山旅游品味,激活天柱山旅游经济发展。
  3.3 要在游客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上出招数。
  谈起文化旅游总有一种普遍性的困惑,游客往往看看几张桌凳、几幅书画、几间旧屋,匆匆转一圈就走了。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游客对文物古迹兴趣度的降幅达25.9%,而对度假旅游的兴趣上升了11.7%。特别是观光客的花费比度假游客花费要低12个百分点,比商务旅游的人均花费更是低两成之多。这一统计数字表明,现代旅游一要提升旅游的品味,要追求文化气息,文化内蕴,但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旅游经济效益,特别是人文景观,要想吸引现代游客,也必须在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使知识性、文化教育意义寓于休闲、趣味、参与之中。
  新闻媒体上曾报道了几年前浙江绍兴的兰亭“十八缸”的故事。说的是绍兴的兰亭,曾因1600多年前东晋的42位文人在此曲水流觞,王羲之酒酣之时留下了《兰亭集序》,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圣地。但是,占地仅34亩的兰亭景区,长期以来,很少游人光顾,如何使兰亭火爆起来,热平起来,兰亭管理区想出了一个奇招:绍兴三味书屋中有一种专供游人写字作乐的地坪砖,用毛笔蘸上水,在这种砖上写字,过不了多久字迹就消失了,可以重复书写。兰亭景区就从这里做起了大文章,他们开辟一个新景点,取名“十八缸”。因为相传当年王献之曾向父亲王羲之讨教书法秘诀,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只水缸说: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秘诀在哪里了。于是,王献之遵从父训,天天从缸里取水磨墨习字,用完了18缸水,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与其父并称“二王”。   兰亭景区设计的“十八缸”景点,由18只水缸、18块地坪砖构成。游客可以用景区提供的毛笔,蘸上缸里的水,在地坪砖上习字,以体验当年“王献之临池十八缸”的艰辛。此景点推出后,由于有较强的参与性,加上名人效应和教育意义,倍受欢迎。几个月下来,单是被游客写坏的毛笔就有200多支,“书法圣地”与绍兴文化旅游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了。
  张恨水文化旅游景点的开辟也应从中得到启迪,也必须拓展新思路,特别要在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上做文章。譬如说,张恨水不仅是小说大家,而且是诗联大家。诗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格式,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群,可以组织力量将张恨水诗联进行广泛搜集、整理,选其精华,分类归档,然后结合碑林建设、故居修复、展馆扩建等,设计“诗联迷窟”,制作趣味性强的题型,吸引游客去竞猜、作答并给予参与者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兴味,又可以增加游客在潜山的逗留时间,拉长产业链。譬如张恨水故居修复问题,要积极争取把张恨水故居这一人文旅游纳入附近的长春生态旅游线之中,结合长春生态林场、长春水库特有的生态环境,尝试开发“恨水聪明泉”饮料、黄土书屋文房四宝、恨水农家乐、恨水长春垂钓等新型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做好人文旅游与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大文章。总之,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各种有趣的运作方式,让静态的文化遗存通过动态的展示而显得可亲、可感、有知、有趣。
  3.4 要与天柱山风景区以及潜山其他人文景观旅游并网接轨
  特色是文化产业的活力,立足特色资源,进行文化开发,才能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张恨水文化旅游的开发,除自身的文化魅力外化之外,还必须紧紧依托天柱山自然风景区,必须与潜山其他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避免了单调,又避免了单一,符合现代旅游的新要求。张恨水与天柱山有着深深的情缘,游客来了,不单纯是玩天柱山,还要带走张恨水的灵气,而“山”“水”之间的关系游客不一定清楚。因此要加大对张恨水作品,特别是与故乡有关作品的宣传力度。如,张恨水创作了以天柱山為母题的《神秘谷》,可以带客人到天柱山神秘谷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神秘风味,体会张恨水创作的真正内涵;如张恨水曾改编创作《孔雀东南飞》,可以带游客到县城南郊及怀宁小市一带实地考察,体会潜山民俗风情,搞活天柱山民俗游;如张恨水曾用笔名“大老板同乡”、“程大老板同乡”,可以带游客到王河程家井程长庚故居考察一番,通过参观程长庚纪念馆,体会程长庚在当时京城的美誉度和张恨水的自豪感等等。这样就可以把张恨水文化旅游与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以及其它人文景观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张恨水文化,不仅承载着传承古皖文明、提升天柱品位的功能,而且发挥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功效。只有确立张恨水研究为旅游扶贫服务,为“五大发展服务”的现实主题,才能让张恨水研究“活”起来,使张恨水文化“活”起来,实现“山”“水”相映,相得益彰的双赢互惠效应。
  参考文献
  [1]乌以风.天柱山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2] 老舍.一点点认识 [R].新民报(晚刊),1944(05).
  [3]江鲲池.为安徽发展鞠躬尽瘁的欧远方[J].人才开发,2001(05):6-8.
  [4]《古今图书集成》卷86.
  [5]华日精主编.潜山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09).
  [6]张恨水.张恨水散文(第二卷)-潜山秀才不发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32.
  [7]张恨水.总答谢——并自我检讨[R].新民报,1944.
  [8]魏守忠,张占国.张恨水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0).
  [9]杨义.张恨水名作欣赏- 张恨水:文学奇观和文学史困惑[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0).
  作者简介
  汪全红(1965-),女,安徽省潜山县人。哲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共安徽潜山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地域文化。
  作者单位
  中共安徽潜山县委党校 安徽省潜山县 2463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大难点和重点。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备课、课堂、课后等环节多下功夫,为学生化解难度,以使其既轻松又出色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化解进行了相关陈述。  【关键词】结合;化解难点;地球运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最难处理的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应难学,看看都懂,做做不行,听
期刊
摘 要  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教学手段,微课已经慢慢走进了幼儿园教学的课堂,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笔者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了微课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微课在幼儿园领域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微课;有效;课堂  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
期刊
摘 要  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一年级的英语学习在整个中学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为这一年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及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否顺利的完成。因此,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时期,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英语教与学,顺利的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过渡,成为每一位高一新生和高一年级教师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初高中英语的差别以及如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关键词】微写作;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
期刊
摘 要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物流行业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随着物流行业要求的个性化越来越强,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平台化因科技应用率较低、创新驱动力度不足、主体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较小,导致信息化发展滞后并已成为我国物流行業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同时,物流企业针对物流行业内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长期的粗放式管理造成车队运营成本很难降低,车队的安全运营、精
期刊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成为了人们闲暇时间最常见的生活方式,我国地大物博,也吸引了许多的国外游客,那么我国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运用于景点名称的翻译,让国外游客可以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景点导游词的选择,能使导游词显得亲切、易懂同时富有人情味,可以让国外游客快速的了解我国景点的历史内涵与相关历史人物。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生动的翻译旅游景区信息,可以有效的消除跨
期刊
摘 要  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着公民、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意识不明,能力不强等问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公民自治、共治。作者以唐山社区社会治理为例探讨了以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手段。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创新;社会治理  1 我国社会治理现状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
期刊
摘 要  作品《夜巡》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摆脱了以往肖像画创作的固定模式,实现了肖像画功能和精神的巨大变革与提升。它的形成与画家“富贵不能 淫”的高贵人格是分不开的,尽管它的完成给画家后期的生活带来诸多磨难,但却唤起了人民捍卫独立与自由的责任与勇气,是在荷兰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土壤中长出的璀璨之花。  【关键词】富贵;人格;璀璨之花  伦勃朗(1606.7.15-166
期刊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班班通”在农村学校常态化应用的有效性分析,并借助各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究出农村学校“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的模式。在“班班通”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借助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班通”;常态化;有效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
期刊
摘 要  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理论、符号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索侗族大歌符号系统所阐释的意义:侗族大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符号体系,侗族大歌之美在于符号之意境美,符号之人文美和符号之和谐美,它是意境美与人文美的完美耦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极致表达。通过分析侗族大歌的文化阐释意义,以期加速侗族文化的传播并为提升侗族文化的认同感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侗族;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