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关键词】微写作;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对“微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甚至跃跃欲试。语文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在语文教学的常态下合理运用微写作教学,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1 用生活点燃“火种”,让写作拥有温度。
我们一直在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离不开生活,要从生活中找“米”。可学生们依旧为无“米”下锅挠破头皮。是没有生活?非也。
生活就像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人生活在真空里,也没有人在生活之外。学生也有自身的生活体验,只是这种“体验”像流星一样划过又复归沉寂了。“激活”,“唤醒”,让那些濒临熄灭的火种重新燃烧起来——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活动一:舌尖上的味道
一说到吃,恐怕没人能坐得住了。如果教师先抛砖引玉,自己先绘声绘色地描绘一种地方小吃,课堂上必会群情激奋,个个跃跃欲试。“火候”既到,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也来介绍一种小吃,形式不拘,字数不限,看谁的描摹最精彩、最能吊足大家的胃口。不用说,一时间各具特色、各具风味的美食都会纷纷出笼。显然,当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他原有的生活体验就会被唤醒。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尺幅可以千里,尺水也可以兴波。只要教师点拨得当,我们的学生会意外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里也藏着个“小米仓”呢。
寫作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它还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行为,生活中随时随处都需要作文。
1.2 活动二:班委会改选,请你以辅选身份为候选同学拟写推荐语。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写的推荐语对候选人事关重大。为使心目中的人选成功当选,他必然会调动平时观察所得,认真挖掘被推选者的亮点和优势,并精心推敲、组织语言以打动老师和同学们。
上述两项活动的设置,都是紧贴学生的生活,调动其原有的生活体验并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展开的微写作,不再是冷冰冰的谋篇布局、手法技巧,而是温馨的、温暖的、有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寻常生活。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区区语言片段,更有参与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从而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2 用阅读滋养灵魂,让心灵长出触角。
教师用生活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并解决生活问题,这还是写作的初始阶段。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心灵与生活、与时空对话的活动,它不仅是单纯的实用写作、任务写作,更是审美力的培养、人文的积淀与内化。叶澜教授说,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内生力”,他才会自觉地搭建起心灵与生活沟通对话的桥梁,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而阅读就是在为写作提供这种源源不断的内生力。有质量的阅读,是滋养灵魂、丰富个体生命体验的最佳途径。当我们的心弦被盛大的生命和深邃的思想所拨动,心灵就会由此生出触角,就会在这看似单调如一的生活中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共鸣点。情动而辞发,一旦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情思自然喷涌而出。
首先是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读写互为渗透,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又避免了作文集中训练的枯燥和费劲。借助阅读教学实施的微写作活动,可以是遣词造句的模仿,可以是留白之处的想象,可以是矛盾冲突时的情绪激荡,可以是文章结尾的回味续写,也可以是是非善恶的评判臧否、人称文体的互换改写……
比如,学习《济南的秋天》,把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作为突破口,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学习《天净沙.秋思》,把它改写扩写成优美的散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迹后的于勒的情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微写作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
其次是自由阅读中的读写结合。所谓自由阅读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教师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并在日常阅读中培养学生写读书札记的习惯,如作一些简单的批注、摘录和写读书感想;为自己喜欢的书籍制作腰封,拟写推荐语、卷首语;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大比拼”,甚至开发各种自导自演的微课、微剧等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写作贴着阅读,用阅读激活写作。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觉地关注生活,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探知未知的世界。由此而产生的写作不再是囿于生活的表象,而是抒发生命的感悟,表达生命的言说,抵达生命的内核。
3 用情境营造气场,让表达成为需要。
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巧设情境,是为了构建场景思维,在这样的“写作场”中,学生容易入境、入戏,体验会更加丰富,思维会更加活跃。
照片、图片、音乐、视频都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于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写作。
比如,借助多媒体播放与学校生活相关的一组照片,诸如新生军训、迎新晚会、班级竞赛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照片内容进行微写作,可以是解说词、图片说明,可以是情景再现、短镜头、慢镜头,也可以描述曾经的心路历程,或是运用这些素材制作班级名片等等。书写曾经共度的美好岁月,自然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氛围是“造”出来的,写作冲动是“撩”起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为学生写作鼓风浇油。
比如,结合“感动中国”让学生给我们身边的好人拟写颁奖词,围绕《见字如面》引导学生给父母亲人写信,还可以聚焦时事热点、人生百态学写微时评……只要教师瞅准时机,适时鼓风,作文教学的课堂一定会欣赏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风景。
4 用分享呵护热情,令写作其乐无穷。
学生的写作热情需要呵护。当学生想写、可写、能写之时,他已不满足于自我表达、自我欣赏,而是渴望交流、期待认可。此时,教师可以开通建立班级博客、微博和群空间这些共享平台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此与他人分享写作成果,交流心得、沟通见解,使写作从独语走向对话。教师则以欣赏者的姿态参与其中,并适时辅以点拨、引导与鼓励,也可以在线下将优秀作品打印成册在班级展示,让学生在写作与分享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激励学生保持持久的写作动力,使写作逐渐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微写作——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微”中见生活,“微”中见体悟。长期坚持,方可积微成著,摇曳生辉。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江苏省仪征市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关键词】微写作;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微博、微信等衍生出的“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相对于大作文,微写作篇幅小,耗时少,形式灵活,操作简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对“微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甚至跃跃欲试。语文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在语文教学的常态下合理运用微写作教学,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1 用生活点燃“火种”,让写作拥有温度。
我们一直在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离不开生活,要从生活中找“米”。可学生们依旧为无“米”下锅挠破头皮。是没有生活?非也。
生活就像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人生活在真空里,也没有人在生活之外。学生也有自身的生活体验,只是这种“体验”像流星一样划过又复归沉寂了。“激活”,“唤醒”,让那些濒临熄灭的火种重新燃烧起来——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活动一:舌尖上的味道
一说到吃,恐怕没人能坐得住了。如果教师先抛砖引玉,自己先绘声绘色地描绘一种地方小吃,课堂上必会群情激奋,个个跃跃欲试。“火候”既到,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也来介绍一种小吃,形式不拘,字数不限,看谁的描摹最精彩、最能吊足大家的胃口。不用说,一时间各具特色、各具风味的美食都会纷纷出笼。显然,当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他原有的生活体验就会被唤醒。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尺幅可以千里,尺水也可以兴波。只要教师点拨得当,我们的学生会意外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里也藏着个“小米仓”呢。
寫作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它还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行为,生活中随时随处都需要作文。
1.2 活动二:班委会改选,请你以辅选身份为候选同学拟写推荐语。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写的推荐语对候选人事关重大。为使心目中的人选成功当选,他必然会调动平时观察所得,认真挖掘被推选者的亮点和优势,并精心推敲、组织语言以打动老师和同学们。
上述两项活动的设置,都是紧贴学生的生活,调动其原有的生活体验并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展开的微写作,不再是冷冰冰的谋篇布局、手法技巧,而是温馨的、温暖的、有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寻常生活。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区区语言片段,更有参与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从而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2 用阅读滋养灵魂,让心灵长出触角。
教师用生活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并解决生活问题,这还是写作的初始阶段。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心灵与生活、与时空对话的活动,它不仅是单纯的实用写作、任务写作,更是审美力的培养、人文的积淀与内化。叶澜教授说,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内生力”,他才会自觉地搭建起心灵与生活沟通对话的桥梁,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而阅读就是在为写作提供这种源源不断的内生力。有质量的阅读,是滋养灵魂、丰富个体生命体验的最佳途径。当我们的心弦被盛大的生命和深邃的思想所拨动,心灵就会由此生出触角,就会在这看似单调如一的生活中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共鸣点。情动而辞发,一旦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情思自然喷涌而出。
首先是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读写互为渗透,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又避免了作文集中训练的枯燥和费劲。借助阅读教学实施的微写作活动,可以是遣词造句的模仿,可以是留白之处的想象,可以是矛盾冲突时的情绪激荡,可以是文章结尾的回味续写,也可以是是非善恶的评判臧否、人称文体的互换改写……
比如,学习《济南的秋天》,把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作为突破口,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学习《天净沙.秋思》,把它改写扩写成优美的散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迹后的于勒的情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微写作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
其次是自由阅读中的读写结合。所谓自由阅读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教师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并在日常阅读中培养学生写读书札记的习惯,如作一些简单的批注、摘录和写读书感想;为自己喜欢的书籍制作腰封,拟写推荐语、卷首语;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大比拼”,甚至开发各种自导自演的微课、微剧等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写作贴着阅读,用阅读激活写作。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自觉地关注生活,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探知未知的世界。由此而产生的写作不再是囿于生活的表象,而是抒发生命的感悟,表达生命的言说,抵达生命的内核。
3 用情境营造气场,让表达成为需要。
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巧设情境,是为了构建场景思维,在这样的“写作场”中,学生容易入境、入戏,体验会更加丰富,思维会更加活跃。
照片、图片、音乐、视频都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于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写作。
比如,借助多媒体播放与学校生活相关的一组照片,诸如新生军训、迎新晚会、班级竞赛以及各种个人和团体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照片内容进行微写作,可以是解说词、图片说明,可以是情景再现、短镜头、慢镜头,也可以描述曾经的心路历程,或是运用这些素材制作班级名片等等。书写曾经共度的美好岁月,自然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氛围是“造”出来的,写作冲动是“撩”起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为学生写作鼓风浇油。
比如,结合“感动中国”让学生给我们身边的好人拟写颁奖词,围绕《见字如面》引导学生给父母亲人写信,还可以聚焦时事热点、人生百态学写微时评……只要教师瞅准时机,适时鼓风,作文教学的课堂一定会欣赏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风景。
4 用分享呵护热情,令写作其乐无穷。
学生的写作热情需要呵护。当学生想写、可写、能写之时,他已不满足于自我表达、自我欣赏,而是渴望交流、期待认可。此时,教师可以开通建立班级博客、微博和群空间这些共享平台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此与他人分享写作成果,交流心得、沟通见解,使写作从独语走向对话。教师则以欣赏者的姿态参与其中,并适时辅以点拨、引导与鼓励,也可以在线下将优秀作品打印成册在班级展示,让学生在写作与分享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激励学生保持持久的写作动力,使写作逐渐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微写作——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微”中见生活,“微”中见体悟。长期坚持,方可积微成著,摇曳生辉。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江苏省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