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着公民、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意识不明,能力不强等问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公民自治、共治。作者以唐山社区社会治理为例探讨了以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手段。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创新;社会治理
1 我国社会治理现状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内在自治系统和国家权力即政府主体的社会管理统合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去。而我国的社会治理处于初级阶段,首先社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难以肩负社会治理的重任。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权”与“责”是不明确的,企业等经济组织虽然经济实力较为强大,但鉴于其性质,只能进行辅助性社会治理工作。其次公民的社会治理主体意识缺乏,公民个体实际上处于原子化状态,没有适当的引导,难以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因此,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默契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是培养这份默契的有效手段。
2 地方特色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治理就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有效发挥“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深层次上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文化建设在优化社会治理、造就合理的规范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协调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寻求文化人与制度的结合点是首要问题,而地方特色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公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公民自治。地方特色文化往往形成于血缘、地缘等初级群体里,在这种群体里,人们往往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使得他们之间关系亲密,彼此信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凝聚力极强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这种共同体精神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精髓。目前,随着多元思潮涌现,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感性、冲动、暴力等不良倾向,这些正在悄然颠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而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会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人们共同行为规范标准,有利于形成公民自治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公民共治。地方文化是在长期社会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孕育于邻里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结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大的人口的流动性,地方文化的温存逐渐消逝。文化相较于政治、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宿根性,它可以被唤醒。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然会在无形中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从而带来地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从而形成公民共治的局面。
3 唐山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3.1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作用进行社会治理
正是因为基层治理的“基层”性,最能触及民众的“情”与“欲”;正因为它最能触及民众的“情”与“欲”,所以最能反映国家治理的真实状况。民众的“情”与“欲”在基层表现为种种鲜活而迫切的民生问题。因此,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情感共鸣、人文关怀”作用对唐山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唐山是个震后重生的城市,唐山人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唐山的人文精神。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弘扬唐山人文精神,维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唐山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有效推进社会公民自治系統的形成。比如唐山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五十分栏目举办的“圆梦”、“温暖十二月”等活动对鼓励、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基层公益文化,催生基层的自发文化力量,有效调动了各方面进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企业文化功能进行社会治理
“治理”始终是关于“人”的治理,“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欲”及群居本性就决定了“治理”必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人们“应当通过社会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去升华和提升现实具体个人的价值追求境界和价值选择层次。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铸成了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还有在抗震救灾中凝成的抗震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唐山是一个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煤炭、钢铁等能源类企业发达,像开滦、唐钢、冀东石油等企业有着古老的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历史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治理,因此,必须有效发挥企业文化治理功能。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责任”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治理的作用结合点。融入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会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体精神。
3.3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沁润和民俗文化功能进行社会治理
在不断改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构建、传播以“尊严”与“幸福”为价值核心的文化,尤显重要。教育是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尊重地方民众的文化取向、重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历经了几千年之久,它产生于民间,是老百姓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百姓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民俗文化具有的娱乐、沟通、教化、传承和凝聚等功能,它维系与调控着基层社会的秩序,赋予了基层社会生活更多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社会互助的治理难题。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地方民俗文化的聚力作用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要重构民俗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新民俗文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享誉海内外“冀东三枝花”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的凝心聚力作用,构建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基层百姓自治系统,实现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新华社,2013.
[2]邱梦华.利益、认同与制度: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杨扬.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公民抗争与政府行为[D].杭州:浙江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齐艳双,现为河北省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级经济师。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着公民、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意识不明,能力不强等问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公民自治、共治。作者以唐山社区社会治理为例探讨了以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手段。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创新;社会治理
1 我国社会治理现状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内在自治系统和国家权力即政府主体的社会管理统合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去。而我国的社会治理处于初级阶段,首先社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难以肩负社会治理的重任。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权”与“责”是不明确的,企业等经济组织虽然经济实力较为强大,但鉴于其性质,只能进行辅助性社会治理工作。其次公民的社会治理主体意识缺乏,公民个体实际上处于原子化状态,没有适当的引导,难以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因此,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默契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是培养这份默契的有效手段。
2 地方特色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治理就是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有效发挥“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深层次上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文化建设在优化社会治理、造就合理的规范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协调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寻求文化人与制度的结合点是首要问题,而地方特色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公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公民自治。地方特色文化往往形成于血缘、地缘等初级群体里,在这种群体里,人们往往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使得他们之间关系亲密,彼此信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凝聚力极强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这种共同体精神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精髓。目前,随着多元思潮涌现,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感性、冲动、暴力等不良倾向,这些正在悄然颠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而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会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人们共同行为规范标准,有利于形成公民自治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公民共治。地方文化是在长期社会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孕育于邻里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结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大的人口的流动性,地方文化的温存逐渐消逝。文化相较于政治、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宿根性,它可以被唤醒。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然会在无形中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从而带来地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从而形成公民共治的局面。
3 唐山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3.1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作用进行社会治理
正是因为基层治理的“基层”性,最能触及民众的“情”与“欲”;正因为它最能触及民众的“情”与“欲”,所以最能反映国家治理的真实状况。民众的“情”与“欲”在基层表现为种种鲜活而迫切的民生问题。因此,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情感共鸣、人文关怀”作用对唐山而言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唐山是个震后重生的城市,唐山人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唐山的人文精神。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弘扬唐山人文精神,维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唐山人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有效推进社会公民自治系統的形成。比如唐山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五十分栏目举办的“圆梦”、“温暖十二月”等活动对鼓励、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基层公益文化,催生基层的自发文化力量,有效调动了各方面进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企业文化功能进行社会治理
“治理”始终是关于“人”的治理,“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欲”及群居本性就决定了“治理”必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人们“应当通过社会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去升华和提升现实具体个人的价值追求境界和价值选择层次。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铸成了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还有在抗震救灾中凝成的抗震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唐山是一个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煤炭、钢铁等能源类企业发达,像开滦、唐钢、冀东石油等企业有着古老的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历史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治理,因此,必须有效发挥企业文化治理功能。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责任”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社会治理的作用结合点。融入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会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体精神。
3.3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沁润和民俗文化功能进行社会治理
在不断改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构建、传播以“尊严”与“幸福”为价值核心的文化,尤显重要。教育是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尊重地方民众的文化取向、重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历经了几千年之久,它产生于民间,是老百姓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百姓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民俗文化具有的娱乐、沟通、教化、传承和凝聚等功能,它维系与调控着基层社会的秩序,赋予了基层社会生活更多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社会互助的治理难题。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地方民俗文化的聚力作用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要重构民俗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新民俗文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享誉海内外“冀东三枝花”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的凝心聚力作用,构建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基层百姓自治系统,实现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新华社,2013.
[2]邱梦华.利益、认同与制度: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杨扬.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公民抗争与政府行为[D].杭州:浙江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齐艳双,现为河北省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级经济师。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