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离开了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q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款类似微博的印度社区App(应用程序)的运营。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印度创作者的招募和培养。拉姆一度是我对接的“创作者”中粉丝最多的。
  当时我们的产品仍在起步期,暂时无法付费引入创作者,距离“内容变现”也相当遥远,所以从外部招募较成熟的创作者很困难。毕竟鲜有人会仅因为内容创作的热情或信息共享的情怀,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免费内容创作,更别提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兴平台输出内容。所以,我们当时对于创作者的招募思路之一,是从我们产品内部已有的、活跃的内容上传者中,挖掘创作内容相对优质的用户,再把他们作为潜力股去培养。
  挖掘计划刚一启动,一个名叫“拉姆”的账号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时,拉姆在我们的App中有最多的关注者,他自发帖以来,便持续不断地大量更新,上传的内容全是笑话,每个帖子都有大量的点赞、转发、下载等用户互动。他就是我们要找的站内潜力股!
  于是,我联系了拉姆并进行了简要自我介绍。拉姆又惊又喜,立马打来视频电话,想看看我这个第一个和他的世界产生联系的外国人的面孔。视频电话接通后,他那边的信号一直很不稳定,我不停地问“你还在线吗”,持续的屏幕卡顿和低分辨率画质让我没法儿看清这个小伙子到底长什么样,我感觉自己身在4G时代而他还停留在2G时代。挂断视频电话后,我说:“可惜你那边网络不好,不然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沟通。”拉姆回复道:“我们这儿的视频本来就这样,没关系!我已经很开心了!”拉姆用一连串表示兴奋的表情符号“轰炸”了对话框,那份喜悦与激动简直要穿屏袭来。
  我先了解了拉姆的“创作”过程。原来,他的创作过程只是在网上搜索笑话类的图片,然后一张张下载,存入手机,接着又一张张上传到我们的App中。拉姆并非原创者,而是内容搬运工,他平均每天上传三四百张图片,而且内容也没有什么个人风格。但令我惊讶的是,由于网速限制,一张图片从下载到上传,他平均要花一两分钟。更令我震惊的是,他对这个在我看来漫长且无聊的搬运过程乐此不疲,甚至沉醉其中、为之自豪!后台数据显示,最多的一天,拉姆上传了900多张图片,而当时我们的App一次只能上传一张图片,所以,这意味着拉姆在那天进行了900多次重复操作!按照每次操作至少1分钟计算,900次至少是900分钟,也就是15个小时!这一天24个小时中的至少15个小时,他都在搬运图片!做完这道计算题后,我满脑子都是难以置信的感叹号!


  拉姆二十出头,算是我的同龄人。一直以来,他的真实世界就仅限于他所生活的印度某个小村庄。父母干着农活儿,哥哥加入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队伍,中学辍学的他则一直待在家里帮爸妈干活。劳作之余,拉姆有时会和村里屈指可数的玩伴儿一起,骑着摩托车兜兜风,躺在树荫下的草丛里聊天,但大多时候,他还是用手机打发每一块碎片时间。拉姆把爸妈给他的为数不多的钱全都用来充手机流量了,好在当地流量费用便宜。他跟不少陌生人聊过天,却往往只是互相介绍后就没有后续了,因为无话可说。他常常用手机看电影,梦想着自己能像宝莱坞电影里的男主角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
  机缘巧合下,拉姆接触到我们的App。一开始,他只是看别人发的内容,觉得有点儿意思;很快,他也开始上传内容。
  拉姆振奋了!第一次发帖竟然有数百个点赞和评论!当拉姆看到自己上传的内容被喜欢、被评论,他好像亲耳听到了这些人的欢呼、鼓掌,他似乎终于发现了让自己成为男主角的捷径。由此,他开始了内容搬运之旅。
  随着互动的增加、关注人数的增长,拉姆觉得自己出名了,他向大众分享着快乐,上万人成了他的粉丝!不断增长的数字就像燃料一样驱动着他这台搬运机器,他自豪地对我说:“你们这个App里,我的粉丝数现在是最多的!”我当然知道这数据有很大的水分,但此时,我告诉他这个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发来的消息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王者般的荣耀。
  对于拉姆来说,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我们的App逐渐开始限制类似拉姆这些纯搬运账号的流量,以便扶持真正的优质原创作者。这项政策执行没几天,不论清晨还是深夜,我开始频繁地收到拉姆发来的质问消息:“为什么我的粉丝上万,但发的笑话却只有几百人看过?”“为什么最近我发的笑話明明更好笑,点赞和评论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我发的更多了,但我的粉丝却不像以前那样增长了呢?”“你说说我应该怎么做?”在他那满屏的问号、感叹号和“愤怒”表情面前,我的官方式回答显得苍白无力—毕竟他不是原创作者,我也无能为力。
  没过多久,拉姆离开了。他在我们App的账号成了“僵尸账号”。


  拉姆离开后,我常常会想起我们有交集的那两三个月,会想象在那段时光中,他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对他来说,我们的App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作为一个孤单失落的乡村青年,拉姆在网络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如果他愿意,就可以一直漫无目的地游览下去;这个世界很美,时而一个笑话令他捧腹大笑,时而一勺励志鸡汤令他无比振奋,时而一段伤感爱情故事令他唏嘘不已;这个世界很舒服,无忧无虑,令人眼花缭乱,为他量身打造,仅需几块钱的流量包就唾手可得。
  同时,我们刺激拉姆去发帖,“为这个世界贡献力量,向他人传递快乐”。当拉姆发的内容收到互动回应时,或许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有人为我点赞了!有人和我说话了!这种成就感正是他线下生活所缺乏、所需要的—在线上,他不再是一无所长的家庭“寄生虫”,不再是隐匿在芸芸众生中默默无闻的一员,不再是说话没有分量、没有人愿意去听的普通人。这个世界里,很多人为他点赞、喝彩,他位于聚光灯下,他是人人关注、人人喜欢的快乐大使,他向人们传递着“快乐”与“幸福”,拯救在痛苦与不幸中挣扎的可怜人。我们帮助拉姆登上了这座用浏览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收藏量、关注量等堆砌的数字神坛。拉姆不断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笑话摆渡无聊的众生,维持自己在数字神坛的高度,加固自己的地位。线下生活于他而言,除了吃喝拉撒睡和给手机充流量,还有多少重要性可言呢?即便他的肉体还依赖着线下的真实世界,但是他的精神几乎都活在线上的梦幻世界中。这个梦幻世界的建造,我们“功不可没”。
  当拉姆骄傲地在数字神坛上睥睨一切时,他或多或少发现了,要维持自己的高度,他需要不停歇地进行搬运,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拉姆不敢懈怠,他必须孜孜不倦地上传内容,他不知道自己每天搬运了多少,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继续搬运。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也会功成名就,哪怕这个过程本身鲜有快乐可言—他需要忍受糟糕的网速,需要搜寻新鲜的笑话,需要不断地给手机清理内存,需要朝囊中羞涩的爸妈要钱,需要在炎炎正午跑到镇上给手机充流量……
  可惜,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世界,变化大概是唯一不变的事情。我们再次出现,修改线上世界的规则,为了扶持真正的内容创作者,我们必须先让拉姆这样的“搬运工”下去。于是,失去了以前巨大的流量和喝彩声,以往的“线上快乐大使”在线下陷入了黑暗,他不停地刷新主页显示数字,用雷同的问题质问我。失去关注和喝彩的拉姆失去了动力,他继续无聊甚至痛苦的劳动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懈怠了,他的快乐王国逐渐褪色了。最终,拉姆离开了,昔日的快乐王国成了鲜有人光顾的遗迹。这个梦幻世界的消亡,我们也“功不可没”。


  后来,我有时会去拉姆的账号下面看一眼,当然,不出意料地没有人“催更”,也没有人好奇拉姆去了哪儿。我想,拉姆大概不会认真思考自己是如何着迷于搭建数字神坛的,以及这个数字神坛对于自己究竟有何意义。他可能只会转战另一个战场,去为新的数字神坛而奋斗。
  拉姆离开之前,我看到,互联网把内容和消费者便捷、高效地连接起来,内容消费者获得感兴趣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得到关注,内容变现,收获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成就。互联网让人们用更便捷的方式发现了更大的世界。
  拉姆离开之后,我看到,不谙互联网规则的青年深陷社交媒体,流连于线上的虚拟梦境,迷失在线下的真实生活,他们似乎被互联网拘囿于更小的世界而不自知;又或是面对现实不知所措,于是心甘情愿地蜷缩进简单舒适的线上世界,哪怕真实世界的隆隆炮火声已在他们耳畔响起……
其他文献
大人喜欢吹牛  说他一句顶一万句  大人更喜欢批评孩子  可是大家都知道  一万句里只有一句是真的  孩子就不一样  说一句是一句  说谁吹牛谁就是在吹牛  说肚子饿了肯定不是脑瓜饿了  說自己尿床了肯定不是小河涨水了  大不了  等太阳公公出来  再把他和被子惩罚得松软软的  香喷喷的
期刊
吉田兼好写日本镰仓将军北条时赖,说有一次北条要宴客,其母亲发现窗户纸有些地方熏黑了,便拿着小刀裁纸去补。北条说,家里有纸,为啥不重新糊呢?这有碍观瞻。他母亲说,破的东西修补就可用啊,看着不是个提醒吗?吉田赞扬说,北条妈妈的心与圣人相通。  想到老家从前的木窗,新年用油光纸糊过,快到冬天,发黄发黑自不必说,关键是破了,针眼儿小的洞,拳头大的风,得补。补窗户的事大多时候由祖母来做,就像家里的衣服破了也
期刊
一  听说过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吗?2013年他回母校做创业讲座时曾哽咽着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我看到这个视频时很难过。我还不如他呢,屠夫至少算正当职业,我连个工作都没有,靠老婆养活。  很多人以为清華大学毕业的都能进名企、找好工作、买大房子。真遗憾,我属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渣”,专业能力不行,年年考全班倒数第一,毕业后不敢往五百强企业投简历,就在小公司里找了份工
期刊
昆蟲界如果举办选美大赛的话,我敢肯定,豆娘稳进前三,是名副其实的“昆虫小姐”。  不是我偏爱它,是其实力摆在那儿。豆娘身材苗条,大腿修长,栖息时四翅并拢于背上,如新娘的纱裙,眼睛大而有神,嘴巴小而秀气。它们在水边、草丛中飞行的时候,万物静谧,清风温柔,花艳草碧,周围的一切,简直组成了天堂的模样。  豆娘和蜻蜓属同一目,但它比蜻蜓更小巧美丽。它的幼虫也在水中生活,到暮春水暖,就开始有豆娘陆续爬上草秆
期刊
一  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我们宿舍住八个人,除了三位毕业回家就管分配的,剩下我们五个对前途一头雾水,决定集体去考一考:万一考上了呢?一位舍友对我说:“你文笔那么好,没问题的。”我听完自信满满,使劲挺了挺胸脯。  分数出来一看,我考得最糟,自以为手到擒来的申论,得分低到没眼看。  工作了一阵儿以后我才想明白,“国考”与写文章完全不一样。它考查的是你的思维能力,是面对复杂现实状
期刊
一  琳琳是某星级酒店大堂的工作人员,“90后”,单身,颜值8.5分,魔鬼身材。我因订酒店和她结识。  去年春节琳琳回老家,节后单位让她先别回来,因为回来也要隔离后才能上班,而单位暂时处于半停业状态,什么时候全面复工要打个问号。  琳琳闲在家里,听同事们说整个行业受到重创,心慌了,想早做准备。她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卖东西并招募销售,便马上加入,做了微商。  一日,琳琳向我推销,被我婉拒,她忍不住倾
期刊
一  过年陪老妈看了一场电影,选了《你好,李焕英》,打算借此交流一下母子感情。电影结尾情感爆发时,黑漆漆的四周涌来阵阵压抑的抽泣声,等灯光大亮,我偷偷观察了一下,发现我妈完全没哭。  这一点儿都不科学。我问她:“这个电影就没触动你吗?一张票可60块钱呢!”她回答,这电影里关于20世纪80年代的每一幕场景,都在她的脑海中如昨日重现一般,那就是她燃烧的青春啊!  哪一个做娘亲的,风华正茂时不是一个“李
期刊
浮世本来多聚散  蔡丹君 著  类型:散文  中信出版社文艺社  2020年12月  孤独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孤独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杜甫的孤独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刘禹锡的孤独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本小书并不是研究唐诗的学术著作,而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唐诗纳入诗人的一生际遇,纳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故事中寻根溯源,探寻他们究竟是以
期刊
一  小时候每次跟我妈回姥姥家,去的时候无论多么欢欢喜喜,离开时都会变得鬼鬼祟祟:寒冷的冬日凌晨,我妈叫醒我,不许我出声,连灯都不敢开,我至今还记得那些被急匆匆套上的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冰凉的棉毛衫、扎脸的毛衣、紧张中被穿反了的外套……和我一样被粗暴对待的还有行李包,它们被胡乱地塞进了衣物、食物,舍不得吃的蛋糕被压扁,晒好的脆薯干被挤碎。我们摸黑梳洗,悄悄地行动,就像偷东西的老鼠,听见一点儿动静就停
期刊
一  江南水乡的石门镇上,盛产两样美丽的东西:亮晶晶的蚕丝和漂亮的蓝印花布。小镇上有不少蚕丝作坊和蓝印花布染坊。丰子恺家的染坊叫“丰同裕”,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字号”。他从小在染坊里长大,每天都看到姑姑、妈妈和姐姐们在染制蓝印花布和彩色绸伞。  有一次,他从染坊讨来一些染料,给课本上的每幅图画都涂上了颜色。一本黑白色的《千家诗》,竟然变成了漂亮的彩色图画书。  春天里,他独自来到郊外,站在开满油菜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