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452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habitus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运用布迪厄理论对翻译社会维度探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该词的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考察了该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同时参考了维基百科和专业人士的解释,比较了该词不同的译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关键词:habitus,布迪厄,翻译,规范
  Abstract:habitus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raised by Pierre Bourdieu,an acclaimed French sociologist whose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It has led to various translations when his theor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To account for such differences,the paper firs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is word in western culture,then consults Wiki and draws from professional voices.Finally it calls for a standard and consistent translation of habitus,especially when using it to develop the theo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y.
  Key words:habitus,Bourdieu,translation,standard
  
  一 引 言
  
  habitus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近年来,随着该理论在国内的兴起,habitus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类学术刊物中,用来探讨社会和主体(subjectivity)之间的相互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由capital、champ和habitus三部分构成。在布氏理论的译介过程中,capital译作“资本”,champ译作“场域”,已成共识,而habitus的译法,一直都没有统一。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该词来源于拉丁语,布迪厄本人又对词义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因而导致了不同的理解和翻译。布迪厄认为:一方面,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关系构成的“场域”,通过各种机制对主体形成制约;另一方面,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争夺(经济、文化、社会)资本,改变自身在场域中的地位[1-2]。如果把译本的生产看成是一个“场域”,译者就是生产者,相对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译者主体起着最积极的作用,处于中心地位,这种社会学方法为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态视角,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3]。但是,在布迪厄理论的译介和运用过程中,研究人员对habitus一词的理解和翻译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比如:
  1.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方翻译学界纷纷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概念与理论模式,例如“场域”“习性”“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制约性条件”等,分析影响翻译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具体翻译策略运用的各种社会制约因素[4]……
  2.本文尝试从诞生于文化社会学的“思维习惯”概念入手,考察其理论渊源、存在方式及其对描述翻译学的充实与完善[5]……
  3.丹尼尔•斯密奥尼在《译者生存心态的核心地位》(The Pivotal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s habitus) 一文中试图借鉴布迪厄的“生存心态”这一范畴对描述翻译学进行拓展性研究[6]……
  上述三种翻译均出自翻译学专业研究人员,而在其他领域还存在着更多不同的译法,诸如“惯习”“习癖”“习俗”“惯性”等。作为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基石之一,habitus理应有一个专业的统一译法,无论是对翻译学,还是对社会学以及其他研究领域,这都是迫切需要的。为此,我们有必要追溯habitus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探索布迪厄通过该词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 habitus的起源
  
  habitus最早来源于拉丁语,表示“习惯”的意思。《韦氏词典》对其解释是:habit;specif:body build and constitution esp.as related to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对其释义为:1.[医][心](尤指易患某种疾病的)体型,体质;2.习惯,(动植物)习性[L:State, Habit]。显然,habitus的常见译法主要为“习惯”“习性”。当它和身体(body)一词连用时,则成为一个医学术语,意思是“体质”或“体型”。
  很多人都以为habitus来源于布迪厄的“生成结构论”(genetic structuralism),这种认识其实有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罗克•华康德(Loic Wacquant)曾和布迪厄合作著有《实践与反思》一书。他认为habitus是一个哲学概念,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并且和中世纪神学家的思想有一定渊源,布迪厄只是于20世纪60年代将其重新挖掘,形成了著名的行动“性情”论(dispositional theory of action),用以解释结构主义人类学中个体的创造性。
  在西方文化中,habitus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开始,到黑格尔的精神(ethos),再到胡塞尔的习惯(habitual tat),一直到马塞尔•莫斯的素性(hexis),可谓一脉相传。ethos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意思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人们形成的性格、气质、风格和习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中指出:德性分为两类,一种是理智的,一种是伦理的。理智的德性主要由教育生成,通过培养可以不断增长;伦理的德性则是通过风俗或习惯来沿袭。他把ethos一词的拼法稍微改变后,形成了新词“伦理”(ethikee,ethic)。所以,ethos一词不但有“居住”“居所”的意思,还隐含着“态度”和“习惯”的伦理,而后者则成为habitus(由动词habere派生而来)一词的起源。在德文中,Gewohnheit(习惯)一词也含有wohnen(to live,居住)的词干。由此可见,ethos最初的意思是双重的,既可以指居住处和发生的所在,又暗含通过教育或沿袭而形成的习惯,后者经过演变成为habitus的起源。
  
  三 habitus的内涵
  
  针对habitus的内涵,著名的在线百科字典维基指出:该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学术研究者和专业人员经常用它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以便和广义的habit区别开来,并且列举了它在社会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的不同用法,加以证明。
  1.A set of acquired patterns of thought,behavior,and taste.These patterns,or“dispositions”,are the result of internalization of culture or objective social structure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an individual or group.
其他文献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2008年2月,得知工作在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高俊院士在北京参加会议,笔者拨通了高院士的
期刊
摘 要:树枝状化合物dendrimer因其独特的完美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性能, 在最近20多年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关于dendrimer中文名的使用却非常混乱,在中国大陆至少有36种不同的中文名。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这门新兴边缘学科在中国的交流与发展,亟需规范统一。综合考虑dendrimer今后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及名词的实用性等因素,建议将“树状物”作为dendrimer的中文定名。  关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meme的研究在国内渐有起色。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根据meme的词源、起因和传播方式,建议用“模因”为汉译名,同时探讨meme与语言、翻译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模因,译名,翻译    meme是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创造的一个词, 1976年首次出现在他写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之后该书在全世界普及
期刊
摘 要:人类认知常以概念及其关系总和的形式体现,而概念在语言中借助于术语表达。术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术语既为术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认知语言学开辟了新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术语,概念,认知语言学    一 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    术语与认知科学,首先是信息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从信息理论中借鉴了信息和知识结构的概念、信息的加工和
期刊
印刷用语ICC的英文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它常以ICC profile的面貌频频出现于色彩管理的文章中,整个词是由三个词组合而成的专用复合词。  首词译为“国际”毫无疑问,争论的焦点是color,在生活中,color总是译为颜色。若将它放到工业生产中,例如与印刷生产结合时出现的color printing,color ink,color film等,就
期刊
本刊讯 能源煤炭名词审定工作继续取得进展。2008年6月26日,能源效率和节能分支学科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启动了该学科组的审定工作。会议讨论了本分支学科组选词范围及专家分工,初步确定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耗能、照明、节材、能效标准和标识等方面的名词为主收词,并注重选收新词。会议还对部分新词进行了逐条讨论,并决定于9月份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能源效率和节能名词初稿。  已于2008年5月23日全面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术语学流派的影响,术语学在俄国应运而生。从俄国术语学流派的形成到术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术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后,俄国术语学加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术语研究向纵深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关键词:俄国,术语学,历史,现状    一 俄国术语学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不
期刊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陈泰然教授,1945年生于台中县,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理学院,197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大气科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大学负责学术工作的副校长,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做名词就是做学问    记者:作为气象学
期刊
摘要:针对国内将贝克的geographical history一词译为“地理学史”或“地理史”的问题,结合他的新作对geographical history这一术语的论述及学科合法地位的诉求,认为应译为“地理历史学”。同时结合国内学者对“地理历史学”的术语混乱和学科诉求做了论述,分析了“地理历史学”术语混乱的部分原因。认为对国内外“地理历史学”思想应给予注意,给予“地理历史学”一个合法的学科地位。
期刊
摘 要: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