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意》读后感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国志>知意》是晚清民国时期研究《三国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虽然成书于民国,但其重点都放在清人对《三国志》研究的成果的考证上,是一本研究《三国志》重要的资料。
  关键字:三国志;刘咸炘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四川双流人,清代光绪丙申年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刘咸炘有着很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祖父刘沅,父亲刘枘文,都是近现代蜀中的知名学者。刘咸炘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和学者,曾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全面总结学术的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当时的学者受制度禁锢不能悉心钻研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只能转向对古代文献进行进一步整理研究,以期从中汲取营养,《三国志》是清代许多学者比较爱好的一本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学者对其的研究书册达三百余卷,像乾嘉三大史学家对《三国志》都做过细致专门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三国志>知意》则是晚清民国时期研究《三国志》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虽然成书于民国,但其重点都放在清人对《三国志》研究的成果的考证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清人研究《三国志》的成果之一。
  刘咸炘的《<三国志>知意》是他的《读<三国志>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其书脱稿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刻成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是一本研究《三国志》不可或缺的资料。刘咸炘认为:“自朱元晦沿习凿齿之论,正成承祚帝魏之失,儒者相沿讥,”而且“自朱彝尊《陈寿论》、何焯《读书记》后,此学者益不喜宋儒。”关于这些问题,刘咸炘并没有随当时学界的大流,在他眼里:“寿自有不忘旧国之心,而非有魏邪汉正之见,虽小例不以蜀剂吴,而大体帝魏自不可掩。”刘咸炘认为《三国志》中是有主从之别的,虽未尊蜀,亦未尊魏,“且承祚虽以《三国志》名统三书,而三书之中未尝不有主从之别。”
  以此为突破点,刘咸炘列出《三国志》中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分别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一则魏称纪而吴、蜀仅为传也”,他在这段中指出尚镕“承祚之纪操非犹史迁之纪羽乎?”这句话的存在的错误,他说:“尚氏所引又有谬者,项羽纪未用汉年,太史之纪项羽乃通史之等观,承祚之纪操乃断代之追溯,亦不可混为一谈也”;“二则称汉为蜀,直以地名事其为偏方,而不用本名,以敌魏也”,刘咸炘认为“魏称受禅于汉,自不容更有汉,指西为蜀”,刘氏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陈寿当时的心理,因为晋承魏必不会容汉,承祚又是依时人之意,这里并不是有心贬抑;“三则以《二牧传》列《蜀志》之首,示其为偏方也,”刘咸炘在这段中说凡是断代的史书都列所因所胜,皆在所有列传之首位,并没有冠于帝王之前的,从而批评何焯“二牧不从董、袁群雄之例”的观点,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四则蜀、吴二书,书法皆不与魏为敌国之词也,”刘咸炘站在赵翼的角度,大篇幅引用《廿二史札记》中有关三国志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批判尚镕“魏文、明诸记不书蜀,吴二主即位及没,不以魏统蜀、吴也”这个观点,其后举例加以证明,令人耳目一新。最后,刘氏认为自己上面所举的四条理由“实紼相因”,既然当中以魏为纪,所以应该称汉为蜀,列二牧传在二主传之前,并且史为全中国之书的纪要,是一书的纲领,不能容有两纪,以史纪实是大势所趋,这是史学方法的惯常用法,古人都知道,但是后人大多数不知道这个道理。
  刘咸炘的《<三国志>知意》中有很多值得我们青年史学研究者学习的地方,第一点我认为是文约义丰,字字珠玑,比如他在分析陈寿在《三国志》中有没有“贬蜀尊魏”这个问题时就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古人朴直,不以名乱实”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者一目了然,我认为他所指的古人应该是指东汉末年或者三国时期的治史之人,朴直的含义应该是治史者治史过程中严谨的作风,必须通过考核史实,考证要有真凭实据,要保持一个治史者的历史责任感;第二点就是治史的严谨和“史德”,为了论证张照因为《三国志》版本知识的缺乏造成著述的错误,他根据广泛查阅唐朝前期书的特点和宋代刻本相关的内容对此进行了反驳:“古书每篇皆有书目,是为小题,书写之式在页首,唐前书皆如是,宋世刻本或妄移之。”刘咸炘本来就目录学和校勘学的大师,他结合自己所学,为了证明自己发现的问题大量翻阅原始史料,这种严谨的治学习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三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夹杂过多个人的看法,因为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许多学者批评谯周是劝降后主的始作俑者,指斥谯周为“无心之人”、“驽臣”,例如王夫之说过:“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而解散人心,实在可恶。”而陈寿在书中有着明显贬低诸葛亮的词语,因而两人都受到过不少的批判,刘咸炘并没有人云亦云,他认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谯周和陈寿,功过自有后人论说,他们这样做也许有自己的私心,但至少谯周使成都城幸免一场灾难,陈寿指出诸葛亮六出祁山空耗国力也不无道理,所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刘咸炘教给我们的道理,令人深思。
  刘咸炘在书中还将《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进行了明确的比较,“承祚之于史有才学,而己见识颇浅,非特不及马、班,且视蔚宗犹逊,”他认为过去人们评论古人的言论,多沿习班超写书的体例,但是褒多贬少,而且褒贬都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鲜有自己的观点,更别说有价值、有远见的评论了。刘咸炘尖锐的指出:“承祚诚善叙事,然其佳乃在遣词,而非去取,每载问答恢嘲之琐言,称谓冗杂书人字而不名,”也就是说陈寿在著述中有很多欠缺之处,《三国志》并非完美,承祚虽然长于叙事,但史学去取不足,我们做学问、写评论一定要遍观其书,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由于时代原因,当今很多研究《三国志》的专家学者也许都不知道刘咸炘的《<三国志>知意》,显然这是史学界的一个遗憾,他的一些治史经验、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著作也应该得到史学研究者們的重视,这对于推动《三国志》的进一步研究和史料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西晋)陈寿撰 《三国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10
  作者简介:焦勇(1991.7),男,湖南省岳阳人,南充市顺庆区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 研究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11月8日,对很多人来说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却是他们特殊的节日——记者节。  在中国,为职业定节日的日子并不多,只有记者节、教师节和护士节,都不是放假的节日。  记者节定在11月8日,这是为何?  定在11月8日也是纯属巧合。按照官方说法,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按照国务院的规定
期刊
【摘要】微型电影又被称之为微电影,具有时间段、内容少、规模小以及投资少等特征,随着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近年来微电影作品的产出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大众对微电影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深,由此本文就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现状;发展  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微电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且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因此现代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应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可以避免和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危机发生后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发展态势,降低损失。我们应当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和手段。  关键词:公共危机,思想政治工作,预案  跟随着世界经济潮流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跃进,从整体来看GDP、GNP都提升上去了,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说,其生活水平还
期刊
“轩哥,快,下楼去接你外婆外公,舅舅的车已经开进地下车库了!”妈妈一边穿鞋一边在门口喊着。  “好的,好的,我马上下去!”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书,跟着到了地下车库。  “外婆外公,我点的本地鸡带来了吧?”我挽着外婆轻轻地问。  “小吃货,外公外婆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了一定很累了,你赶快带他们上楼去休息。这里交给我和你舅舅。”耳边突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  “YES,长官!马上执行!”我立马挽着外公外婆婆向
期刊
摘要:本文材料来源于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主要讲述了一个过度承载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终走向了不归路的故事,而在女孩死亡背后隐藏的是家庭成员们彼此间许多从未诉说过的秘密。本文主要从交际翻译方面对小说翻译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说翻译;文学翻译;交际翻译  一、翻译作品描述  (1)作者简介。作者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
期刊
“流浪汉”这个词属于一个组合型的词,由“流浪”来限定“汉”的一种特殊的词组。“流浪”一方面指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具有不受约束、自由洒脱的特点。如果缺少上述的任何一点,都不能构成“流浪”一词。  在《南行记》中,“流浪汉”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盗贼,像《山峡中》中的野猫子、魏大爷、夜白飞等、《森林中》中的小麻子、《海岛上》中的小伙子、《月夜》中的吴大林等等;强盗,像《荒
期刊
摘 要 李煜被誉为千秋词主,其词作影响深远,至今仍在词界享有一席之地。李煜词可分为两阶段,前期词以描写辞藻华丽的宫廷生活为主,后期词以亡国被俘后抒发愁恨伤感情怀为主。在他32首词作中,描述了较多“愁”。本文主要从李煜词的“愁”现象出发,探析李煜“愁”类词的内容及特点。  关键词 李煜;词;愁  一、亡国深愁  因国遭厄运,李煜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而下,作品中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常常流露
期刊
摘 要:运用相应适当的翻译策略,能让文学作品中的精彩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以读者反映论为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位。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实例,分析翻译策略和技巧,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读者反映论;翻译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Reader-response Theory ; translation  Abstract: In t
期刊
摘要: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通过具体实例从词层面、句法层面及修辞手法方面对汉语公司简介的英译进行了修辞风格对比,提出汉语公司简介在英译时要顺应目的语的措辞习惯、句子结构,并灵活地使用修辞手法,这样才能达到顺应英语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好地传递信息,达到宣传的效果。  关键词:公司简介英译;顺应论;修辞风格  一、语言顺应论与修辞  维索尔伦在 《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在于传达给读者作品的精彩。为了达成翻译效果,对应不同的文本语言翻译,有相应适合的翻译策略。结合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语言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ategies ; language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literary transla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