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先生认为观察是开启幼儿智慧的一把钥匙,同时,他还认为爱美是幼儿的天性,所以,他非常重视在观察指导中发展幼儿欣赏美的能力。观察与审美结合的意义何在?在幼儿观察活动中又如何进行审美性指导呢?我们试图从审美性观察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关系、审美性观察与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在自然、社会和美术欣赏中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指在幼儿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等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普通心理学认为:一般性观察是指受思维影响的观察活动,人们称之为“思维的知觉”。而审美心理学发现有另一种受情感影响的观察活动,把它称为“情感的知觉”,又称为审美性观察。这种审美性观察是指情感参与的观察,带有移情性、愉悦性、选择性等情感色彩的审美知觉活动。对幼儿来讲,这年龄阶段在认知活动方面具有特别强烈的情绪性和异乎寻常的情境性,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童心、童真、童趣和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心理投入到观察活动中,这是幼儿审美的特点,对此,我们需要加以爱护和引导。然而在幼儿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智育轻美育;在观察指导中重科学性轻审美性培养;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重艺术技能与知识传授,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的陶冶。这似乎成为顽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根治。
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是培育幼儿审美眼睛的有效方法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开始。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去了解自然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幼儿生活在自然中,能从四季的变换中,感受到生命的有序结构和空间行星的旋转轨迹等有关现象。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机制,增强幼儿审美感受的敏感性,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状态和富有节奏感、和谐感的美感特征,使他们从小具有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让幼儿以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和美景,而且,还要关注父母、老师、小伙伴中的各种亲切的行为表现,去感受其乐融融的温暖生活,从中得到美的感受,乐的愉悦,爱的体验。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让幼儿的智慧和情趣,在观察周围事物中得到启迪,为他们心灵美的成长提供源泉和活水。
三、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幼儿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艺术的观察来获得美的感受。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审美性观察指导和操作性研究。
1、运用精密观察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变化,具有特有的观察兴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景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在平常中发现美景。
2、运用观察性学习指导法来培养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常常是在社会交往中与同伴游戏时得到发展的。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拥有了同伴世界,获得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养成合群性、纪律性、谦让性、互助性和共享等品质。正如社会认知论倡导者班杜拉所说: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幼儿获得对榜样的观察性学习,需要老师引起幼儿的观察注意,引导观察身边榜样人物的行为和结果,从而提高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常找别人的差错,见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喜欢在老师面前频繁地“告状”。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大班内,几乎每天有60%的幼儿要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次数多达5次之多,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和品质美的培养。为了改正这弊病,我们引导幼儿去寻找小朋友之间的“闪光点”,还要求他们看得仔细,讲出道理,做出行动。
3、运用鉴赏指导教学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幼儿美术教学是通过造型艺术活动,在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中进行的。让孩子们在对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幼儿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等欣赏中,提高其对艺术美的欣赏感知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以鉴赏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塑造、色彩、构图,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语言描述来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关注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而且更加重视让让幼儿通过对环境和艺术作品的仔细观察,来加深和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在引导幼儿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时,与他们一起搜集无锡艺人制作的泥娃娃和金山的农民画,让他们从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大阿福和欢快的农家乐中,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创美,从中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
四、教师审美水平的提升是培育幼儿审美眼睛的关键
在幼儿审美性观察指导中,教师犹如一位美的使者,除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之外,其本身应是美的化身,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美的偶像。要给幼儿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们教师要拥有一颗超乎寻常、特别敏锐、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当美景、美慧、美德出现和闪射时,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并及时地捕捉,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资源和教材。
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努力朝着这一方向铸炼自己的目光和眼力。学习从常景中发现美景,从平常中发现异常,从平凡中发现非凡。
在与幼儿相处之中,我还要求自己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学会从幼儿的稚拙中看到天真,从玩耍中看到才能,从好奇中看到睿智,欣赏他们成长中的童心、童真和童趣,鼓励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总之,我们在进行幼儿审美性观察指导中,除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德素养,用我们传情的眼神和美的心灵去培育幼儿爱美、审美、创美的眼睛。
一、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指在幼儿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等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普通心理学认为:一般性观察是指受思维影响的观察活动,人们称之为“思维的知觉”。而审美心理学发现有另一种受情感影响的观察活动,把它称为“情感的知觉”,又称为审美性观察。这种审美性观察是指情感参与的观察,带有移情性、愉悦性、选择性等情感色彩的审美知觉活动。对幼儿来讲,这年龄阶段在认知活动方面具有特别强烈的情绪性和异乎寻常的情境性,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童心、童真、童趣和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心理投入到观察活动中,这是幼儿审美的特点,对此,我们需要加以爱护和引导。然而在幼儿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智育轻美育;在观察指导中重科学性轻审美性培养;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重艺术技能与知识传授,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的陶冶。这似乎成为顽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根治。
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是培育幼儿审美眼睛的有效方法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开始。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去了解自然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幼儿生活在自然中,能从四季的变换中,感受到生命的有序结构和空间行星的旋转轨迹等有关现象。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机制,增强幼儿审美感受的敏感性,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状态和富有节奏感、和谐感的美感特征,使他们从小具有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让幼儿以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和美景,而且,还要关注父母、老师、小伙伴中的各种亲切的行为表现,去感受其乐融融的温暖生活,从中得到美的感受,乐的愉悦,爱的体验。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让幼儿的智慧和情趣,在观察周围事物中得到启迪,为他们心灵美的成长提供源泉和活水。
三、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幼儿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艺术的观察来获得美的感受。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审美性观察指导和操作性研究。
1、运用精密观察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变化,具有特有的观察兴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景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在平常中发现美景。
2、运用观察性学习指导法来培养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常常是在社会交往中与同伴游戏时得到发展的。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拥有了同伴世界,获得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养成合群性、纪律性、谦让性、互助性和共享等品质。正如社会认知论倡导者班杜拉所说: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幼儿获得对榜样的观察性学习,需要老师引起幼儿的观察注意,引导观察身边榜样人物的行为和结果,从而提高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常找别人的差错,见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喜欢在老师面前频繁地“告状”。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大班内,几乎每天有60%的幼儿要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次数多达5次之多,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和品质美的培养。为了改正这弊病,我们引导幼儿去寻找小朋友之间的“闪光点”,还要求他们看得仔细,讲出道理,做出行动。
3、运用鉴赏指导教学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幼儿美术教学是通过造型艺术活动,在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中进行的。让孩子们在对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幼儿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等欣赏中,提高其对艺术美的欣赏感知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以鉴赏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塑造、色彩、构图,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语言描述来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关注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而且更加重视让让幼儿通过对环境和艺术作品的仔细观察,来加深和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在引导幼儿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时,与他们一起搜集无锡艺人制作的泥娃娃和金山的农民画,让他们从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大阿福和欢快的农家乐中,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创美,从中获得强烈的美感体验。
四、教师审美水平的提升是培育幼儿审美眼睛的关键
在幼儿审美性观察指导中,教师犹如一位美的使者,除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之外,其本身应是美的化身,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美的偶像。要给幼儿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们教师要拥有一颗超乎寻常、特别敏锐、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当美景、美慧、美德出现和闪射时,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并及时地捕捉,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资源和教材。
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努力朝着这一方向铸炼自己的目光和眼力。学习从常景中发现美景,从平常中发现异常,从平凡中发现非凡。
在与幼儿相处之中,我还要求自己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学会从幼儿的稚拙中看到天真,从玩耍中看到才能,从好奇中看到睿智,欣赏他们成长中的童心、童真和童趣,鼓励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总之,我们在进行幼儿审美性观察指导中,除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德素养,用我们传情的眼神和美的心灵去培育幼儿爱美、审美、创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