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诗人,三种人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一举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于是曹丞相“幸甚至哉”,南返他的中原和邺城。这一路上,年过半百的老曹恐怕总会想起自己二十多岁时的壮举——一个在东汉帝都洛阳管理治安的小官,居然敢处死违反禁令的宦官家属,而这宦官可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赛硕。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曹阿瞒,现在已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丞相。甚至,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汉献帝的正统地位,他可能在这之前已被谋臣悍将所拥戴而黄袍加身了。斩杀乌桓的大单于蹋顿、收拾了袁绍两个惊悸失据的儿子,即标志着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接下来便离大一统不远矣。这一切,似乎比预想的还要顺畅,而班师回朝的曹操,自是老夫卿发少年狂,必须“歌以咏志”。
  于是这一年的秋天,在南行路过河北昌黎县时,曹操登上其北部的碣石山,俯瞰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渤海。这一下子,曹操忍不住了,写下千古绝唱《观沧海》。必须一提的是,如果今天的您欲效法曹丞相,也登上碣石山,去感受那种与大海洪波融为一体的‘旧月之行”及“星汉灿烂”,那么您定会大失所望——沧海桑田,随着大陆不断向东推移、向海洋要土地,约莫在曹丞相踮起脚尖观海三百年后,碣石山便不再临海,且与大海渐行渐远。换言之,即便五百余年后的唐人李白,也无法站在碣石山上,以看海的名义向先辈大文豪曹操致敬,更遑论今人。
  似乎除了曹操可以在这山上大享海天盛景之外,后世的文人、政治家和学者等等,皆无缘步其后尘。曹丞相占了这独一份,使《观沧海》成为绝唱。或许曹操要的,正是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巧合与天意,而此番因天然的地理变迁所造成的“唯一”,也从一种宿命与玄学的角度,阐释了曹操诗歌里蕴含的悲凉之气——曹操虽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慷慨豪迈,但不可思议,似乎他命中注定是孤独悲凉的。
  其实,曹丞相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乃后人所加,其原本为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而已。“步出夏门行”初为乐府诗名,曹操只是用这只“旧壶”灌了自己的新酒,而且千万不要把其中的“夏门”弄成今天的滨海城市“厦门”,此夏门实为东汉国都洛阳西北方向的城门。加上“序”,“夏门行”共五首诗,其中的“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更是集中体现了曹操斗志昂扬,欲趁北征胜利的势头,一鼓作气拿下南方。
  只可惜,无论怎么解读,也不管时人与后人如何评判曹操,此八个字背后都涌动着无法消弭的悲苍:即便满腔抱负的烈士与壮士,也挡不住自然规律赐予你一个“暮年”——果不其然,北征第二年,曹操便领兵南下,却在长江之畔的赤壁败于孙刘联军。至此,三国形成,统一暂无望——仿佛一语成谶,有些暮年的光景了:作为汉魏之际的壮“烈”之士,曹操几乎沦为我们今天所谓的“烈士”。换言之,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似乎不能勉强“老骥”,让它驮上太重的担子。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曹植才十五六岁,却有幸戎马紧随父亲曹操左右。当其时,曹植比周瑜还要“雄姿英发”,更比四百多年后写《滕王阁序》的王勃更惹人羡慕嫉妒恨——曹子建可是“准帝王”曹操青睐有加的掌上明珠。若干年后,或许也是一个秋日,子建走出邺城的某个城门,眼前猛然浮现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梦幻画面——比印象派的画作更为鲜活浓烈,让他忆起“秋风萧瑟”的昌黎碣石山,想起父亲站在山巅遥看“洪波涌起”的场景。
  彼时彼刻,曹植心潮澎湃,赶紧向父亲致敬,写出了响当当的乐府诗“白马”篇——他把自己想象成保家卫国的边塞少年郎,然后“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最终“父母且不顾”,裹尸沙场:某时某刻,仿佛霍去病附体在曹植身上,甚至曹植还穿越回三百多年前,将自己化作年轻时豪情万丈的汉武帝。毕竟写《白马篇》那会子,曹植继承曹操之位是大有可能的,且他进一步做皇帝也是大概率事件。
  很显然,邺城时代的曹植,其人其诗都是对父亲曹操的亦步亦趋,当然父子俩的诗歌美学追求依然有着莫大之不同:曹操质朴,曹植典雅;父亲旷达,儿子清爽;第一代要大刀阔斧,第二代则略带“小清新”——这是常理:与殚精竭虑、文治武功、开创时代的父亲迥异,儿子曹植生来就没有太重的担子让他来驮,即便他想驮,也难如愿。
  曹植还真没如愿——不久,继位者人选确定下来,其不是曹植,而是其一奶同胞的兄长曹丕。再不久,曹操逝去,从此形势急转直下,冰火两重天:曹植被兄长猜忌、打压和辖制,其虽“才高八斗”,亦奈何之。再紧接着,曹丕丢掉汉献帝这块过时的金子招牌,自立为帝,定都洛阳——曹氏父子三人与建安七子的邺城时代彻底完结。与此同时,魏文帝曹丕对兄弟曹植的特殊“照顾”有增无减。
  愤懑之下,曹植只能以“洛神、黄雀、弃妇”等意象和更为华美的词句,来融解政治上的失落、抵抗兄长的压迫。他不甘心,也正因这心有不甘,才将自己那种介于豪迈与小清新之间的气质大半抹去,从而造就了一个哟哟哀怨,但最终“骨气奇高”的千古大文豪。
  作为政治和俗世的胜利者,曹丕是很难被公正评价的,尤其他的身前身后有父亲和兄弟这两座大山。曹丕在很多方面都被低估了,首先,其撰写的《典论》,是中国首部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且“建安七子”的提法,就是在《典论》之一的《论文》篇中出现的。相对于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似乎更务实一些——的确如此,曹丕比曹植更理性,这也是其在继位人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但千万不要以为曹丕只喜欢写“理性”的论文,其实他也是不亚于父亲和兄弟的文学大家,至少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古诗《燕歌行》,就来自于曹丕——同样是一个“秋风萧瑟天气凉”的季节,曹丕巧借“思妇”之口,排遣自己那种“摧肺肝”的隐痛。
  相对于曹植“得不到”但能说出来,曹丕似乎更惨:“得到了”却平添无法言说的愁闷——必须严防曹植这个才情甲天下的名士兄弟,但又不许世人指责谩骂自己。或曰,曹丕时时担心自己在诗文和品行上不及兄弟,但又不能直接表露心思一一不言则已,言之就证明自己太过于介意,太过于介意便意味着一开始就心术不正,一开始就走歪路了。
  是的,曹丕的一生,不管是与包括曹植在内的诸多兄弟争夺继位人时期,还是夺嫡成功、为王为帝之后,都有一个双重人格的病症折磨着他——我既要像我爹一样大气,又要如我兄弟一般真性情,但为了建立盖世功勋的帝王伟业,我即即便小气一些,甚至做一个伪君子,亦在所不惜。在这两厢纠结、左右为难、两方面都做得不彻底不好看不招人待见的情形下,曹丕干脆在文学创作中不涉及现实,不讨论政治,不辩论利害,秉持一种为诗歌而诗歌、为文学而文学的策略——这倒也是福祸相倚,在曹41:笔下,文学创作居然达到了高度的自觉与独立。
  既然很多事情不好说,曹丕也不愿说,那就索性不管现实,甚至两耳不闻所谓的美名与骂名,一心躲人自己构造的“明月皎皎照我床”之秋夜,让那位“思断肠”的妇女做自己的发言人,叫全天下的“征夫”都同情自己的際遇。
  当然,曹子桓不是一味的如此“萧瑟”与“茕茕”,他也可以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作三首”强烈关注军旅艰辛、深深体恤普通士卒的豪诗,从而趋近于“歌以咏志”的境界:在“星汉灿烂”的烘托之下,先有“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的巍巍壮哉,然后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在疆场搏杀,最终达到父亲那般的“志在千里”。
  可说到底,曹丕酷爱“思妇”这样的主题,使得人们需要绞尽脑汁,为其找出更深更广更猛的旨趣与隐喻。所以作为帝王,他不仅与老爹质野狂放的现实主义文风相隔甚远,而且似乎比起兄弟曹植都更内敛,更自我,更仿徨,更不知所措,仿佛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把自己关在“缠绵清俊”的牢笼里不可。但他又真真切切是颇有作为的开国皇帝,且其还是文艺批评大家,曾极为磅礴高昂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即“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都是曹A-:矛盾性格的鲜明注脚。
  总而言之,对于曹操,我们可以说,诗人是生活在时代之外的人,但最终他们还是必须归属于自己的时代。对于曹植,那就是:诗人归属于他的时代,但最终他还是要归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于曹丕,应该这样说:诗人归属于他的内心世界,但最终他自己也搞不清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梁盼,石板房第一书记,曾获冰心散文奖,研习传统文化,作品刊于国内各大报纸期刊。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频繁的时代当属连绵四百年之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腥风血雨,五胡乱华南北纷争。这一场历史闹剧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怎一个乱字了得。江山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在浩瀚的文学艺术史上,既有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也不乏竹林七贤酣畅淋漓、自由洒脱之魏晋风流。  三国鼎立腥风血雨 五胡乱华南北纷争  公元220年,擅长计谋权术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曾经辉
期刊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的时代,从东汉末年算起,在近两百年的风霜中,华夏大地经历了群雄逐鹿、金戈铁马、铸甲销戈、问鼎中原的混乱时期,在无数智谋、胆色与权诈的混战中,英雄、枭雄、奸雄和狗熊辈出,无数能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参与到这场纷争,企图创立宏图霸业,最终
期刊
谈及中国的历史,单说“魏”或“晋”时,似无出奇之处,但如果把“魏”和“晋”连在一起说出来,一个光照千古的神奇概念就骤然出现:魏晋风度。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日本诗人大沼枕山的诗句。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激荡、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率性不羁、旷达玄远著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魏晋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和争议最大的时代。  
期刊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氣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明代学者胡应麟  魏晋名士的率真旷达、超拔脱俗、爱惜个性的情怀,以及对内心和天地间自由的寻找,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缺乏的东西。
期刊
满堂  丁酉隆冬,北风呜咽。母亲打电话来,说是托乡下的二舅母给我磨了玉米渣,可以熬粥喝,又说是用石磨人工磨的。让左邻右舍都来喝。我已人至中年,母亲都当我是孩子,海样的深情和明亮一直交付,她有魏晋时期人的风度,宽阔的胸襟和大义,有时倒不像个女子,如果生在魏晋,能和王羲之成为朋友。  王羲之的帖极多,我对《儿女帖》情有独钟。仿佛看见了日常的真情和家长里短,也能确切感受到那动人的父爱,让《儿女帖》有了动
期刊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一提起“六朝”,人们自然会想到“名士风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名士大放光彩、社会氛围讲求情趣的历史阶段,在饮食与服饰的细节上,魏晋士人也追求着别样风流。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魏晋时期,“褒衣博带”是社会的主流服饰风格,上至门阀望族,下至平民百姓,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呈现出自然洒脱、轻松旷达的感觉。当时的名士,穿一种类似今天背心的内衣,然后就是一件宽松的外衣,
期刊
摘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低碳出口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热点,低碳产品将成为各国出口贸易的新支柱。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低碳壁垒随之形成,并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壁垒模式。低碳壁垒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巨大影响,为使我国出口贸易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外低碳壁垒,法律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刻不容缓。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壁垒;影响;法律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
摘要:以调整后的公民社会指数(CSI)为分析工具,围绕结构、资源、环境和影响四个维度,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广州市D街道S老人院开展居家养老活动进行了微观个案分析,目的是把握研究对象的资源来源、生存处境、与外界的关系、实际发挥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真实状况。研究表明,S老人院和社会资源的互动不足,与政府部门则形成了民主型合作治理特征的合作关系,S老人院应加强与外部组织间的社会网络建构,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期刊
东汉末年是大动荡时代,群雄逐鹿,瘟疫四起,哀鸿遍野,白骨成堆。人们在时代中瑟瑟发抖,仿佛困在笼子里的鸡,今天看见自己的同伴被拉出去一只杀掉了,明天又有一只拉出去被杀掉了,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被抓出去的是谁,笼子里的鸡拼命哀嚎,他们看得见自己的命运,却逃不出这个牢笼。  曹丕有一首《丹霞蔽日行》默默倾诉着生命脆弱,盛年易逝的悲哀: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羣。悲鸣云间。 
期刊
酒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发明,因为酒的发明让人类的生活从单一的劳动中脱离出来。于是,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方能在酒的衬托之下得以呈现,进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让人们的行为变得潇洒,让人们的思想变得博大。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么一个时刻,人们对于饮酒这件事情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超脱了宇宙时空,那么非魏晋时期莫属了。这时的茶叶尚未得到开发,因此酒便成为了这一时期人们最为常规的饮品。无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