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国内兴起对儿童“读经”问题的大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提出了对于儿童读经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儿童读经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站在自己的理论阵地上,各抒己见。本文对儿童“读经”各方意见简要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理性对待儿童读经问题,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读经;传统文化
近年来,关于儿童读经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这场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讨论的发展、参与人数的增多、讨论程度的深入,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内“要不要对孩子进行读经教育”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文化、哲学等层面上的论争。
一、儿童读经的渊源
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源来已久,自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至次年5月,蔡元培又下达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 范中、小学读经科。”中国在教育制度上废除了儿童读经。但也是由此开始,近代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争论便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读经的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社会统治阶级为达到自身政治目的而发起的逆文化潮流。当代的儿童读经运动不管从性质上、内容上、目的上均与近代的不同,当代的儿童读经是处在中国民族复兴、人文思想大盛的时代,它是“国学热”的延续。
当代的儿童读经运动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为弥补台湾基础教育中重知识轻文化的弊端,在台湾首倡“儿童诵读祖国优秀文化经典运动”。随后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巴金和冰心等9位文化名宿提出议案,呼吁建立幼儿古典学校。随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香港)与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大陆儿童读经运动逐渐形成。当代儿童读经的基本理论是要让儿童从小接触最有价值的中国经典文学,并且反复诵读达到可以背诵的阶段。儿童读经教育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04 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 12 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二、儿童读经的支持与批判之争
对儿童读经的支持与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经”的理解。所谓儿童读经教育就是一种主张在3—13岁儿童之间开展长期的以古代经典诵读为主的教育。那何为经典,是否凡是古代的文化著作或文章都可以称为古代经典。这是争论之初,反对者提出的问题。针对“经”的内涵,支持者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 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这种理解把经的涵义扩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此,双方都是基于对儿童读经取材的深层考虑,基本上弥补了双方对于“经”理解的偏差。
其次是关于读“经”的方式。支持者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并且认为儿童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的背诵也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提高。对此,反对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违反儿童本性的方法。不求理解,何谓教育。单纯的背诵,而不知道意思,与现在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任何区别。是违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最后是关于读经的有效性。读经是否有用,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支持者一方坚持认为“蒙以养正”的观点,让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即提供他们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从小学会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反对者一方则认为传统经典中隐含的奴性文化还有许多错误和不科学之处,儿童在不能充分理解和分辨的情况之下照单全收,后果十分令人担忧。从这点来讲,宣扬儿童“读经”究竟是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吸收了其中的糟粕,是存在疑问的。
三、儿童读经教育再分析
关于儿童读经的大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讨论的重点也由儿童是否一定要“读经”逐渐转向了如何“读经”上来;从支持、赞同或怀疑、拒斥一切有关儿童“读经”的主张转向冷静地对待已经客观存在的“读经”现象,并对“读经”现象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不可否认,现在的儿童读经教育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很多的儿童读经班,儿童读经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是现在社会上的读经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于儿童读经问题,笔者认为儿童读经是可以的,但是“读”必须把握一个“度”字。度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四书五经、《老子》、《墨子》、《孙子)、《史记》等等都被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为经典,因为“它们在每个伟大文化的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导的作用,是灵感的来源,思想运动的来源,话语的来源。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行动的准则,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并能代表这些经典都适合儿童学习、诵读。这些所谓“经典”中也有大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文化糟粕。即使是百家推崇的《论语》,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不适宜儿童诵读的。因此,儿童读经的前提条件是选择适宜儿童的教材。读经不能让儿童对一本书全盘的诵读,应该对经典中的糟粕进行剔除后,再让儿童诵读。还是以《论语》为例,经书当中有不适宜儿童诵读的封建思想,但是同样有许多值得儿童诵读的内容,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其中有许多值得诵读的内容,因此,在教材的问题上,应该使用节选的方法。中华民族的经典很多,节选既有利于儿童诵读经典中的精华,避免吸收其中的糟粕,还能保证儿童多诵读一些经典,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度还体现在读经的方法上。读经运动的倡导者的读经方法就是背诵,即使他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背下来,在以后理解能力提升后,就会将以往所背诵过的经典消化下去。其中以王财贵先生提出的“小朋友跟我念”的读经方法为典型。
度还要求对于儿童每日诵读量的把握,读经不能一味的要求越多越好,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诵读的安排,切不能给儿童过大压力,这样只会造成儿童对于读经的反感,甚至于厌恶。这样,反而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读经不能占用儿童游戏的时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要给予儿童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有的家长和教师,将读经作为儿童日常学习的最主要的部分,这也是不可取的。儿童应该多方面发展,过分的诵读经典只会让儿童发展失去平衡。读经的时间,家长可以安排在儿童上学前、放学后、饭前、饭后、睡前等各十几分钟,对儿童进行读经教育,每次的时间不长,又不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也是可以保证的。
纵观这次由儿童“读经”热而引发的大讨论,我们都应该采取宽容开放的态度,把它作为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内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教育形式,让儿童和家长多一种选择,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究实而言,如果掌握好度,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有利于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但是,如果人为地把儿童“读经”问题推向极端,无论是大一统式的全国推广还是全盘加以否定,都是武断的、专制主义的表现。相信在不不违背教育科学的前提下, 让中华传统文明在儿童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使其得到发扬则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1
[2] 廖军和.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议.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4,5
[4] 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2005,4
[5] 孙习. “幼儿读经”引发的思考—文献综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 严仲连.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7] 刘晓东. 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 ”?—与郭齐家先生商榷.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1
[8] 金霖祥, 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的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 杨东平.读经之辩:回到常识和现实. 南方周末. 2004 ,8
[关键词] 儿童;读经;传统文化
近年来,关于儿童读经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这场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讨论的发展、参与人数的增多、讨论程度的深入,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内“要不要对孩子进行读经教育”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文化、哲学等层面上的论争。
一、儿童读经的渊源
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源来已久,自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至次年5月,蔡元培又下达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 范中、小学读经科。”中国在教育制度上废除了儿童读经。但也是由此开始,近代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争论便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读经的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社会统治阶级为达到自身政治目的而发起的逆文化潮流。当代的儿童读经运动不管从性质上、内容上、目的上均与近代的不同,当代的儿童读经是处在中国民族复兴、人文思想大盛的时代,它是“国学热”的延续。
当代的儿童读经运动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为弥补台湾基础教育中重知识轻文化的弊端,在台湾首倡“儿童诵读祖国优秀文化经典运动”。随后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巴金和冰心等9位文化名宿提出议案,呼吁建立幼儿古典学校。随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香港)与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下,大陆儿童读经运动逐渐形成。当代儿童读经的基本理论是要让儿童从小接触最有价值的中国经典文学,并且反复诵读达到可以背诵的阶段。儿童读经教育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04 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 12 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二、儿童读经的支持与批判之争
对儿童读经的支持与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经”的理解。所谓儿童读经教育就是一种主张在3—13岁儿童之间开展长期的以古代经典诵读为主的教育。那何为经典,是否凡是古代的文化著作或文章都可以称为古代经典。这是争论之初,反对者提出的问题。针对“经”的内涵,支持者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 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这种理解把经的涵义扩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此,双方都是基于对儿童读经取材的深层考虑,基本上弥补了双方对于“经”理解的偏差。
其次是关于读“经”的方式。支持者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并且认为儿童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的背诵也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提高。对此,反对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违反儿童本性的方法。不求理解,何谓教育。单纯的背诵,而不知道意思,与现在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任何区别。是违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最后是关于读经的有效性。读经是否有用,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支持者一方坚持认为“蒙以养正”的观点,让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即提供他们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从小学会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反对者一方则认为传统经典中隐含的奴性文化还有许多错误和不科学之处,儿童在不能充分理解和分辨的情况之下照单全收,后果十分令人担忧。从这点来讲,宣扬儿童“读经”究竟是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吸收了其中的糟粕,是存在疑问的。
三、儿童读经教育再分析
关于儿童读经的大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讨论的重点也由儿童是否一定要“读经”逐渐转向了如何“读经”上来;从支持、赞同或怀疑、拒斥一切有关儿童“读经”的主张转向冷静地对待已经客观存在的“读经”现象,并对“读经”现象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不可否认,现在的儿童读经教育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很多的儿童读经班,儿童读经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是现在社会上的读经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于儿童读经问题,笔者认为儿童读经是可以的,但是“读”必须把握一个“度”字。度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四书五经、《老子》、《墨子》、《孙子)、《史记》等等都被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为经典,因为“它们在每个伟大文化的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导的作用,是灵感的来源,思想运动的来源,话语的来源。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行动的准则,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并能代表这些经典都适合儿童学习、诵读。这些所谓“经典”中也有大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文化糟粕。即使是百家推崇的《论语》,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不适宜儿童诵读的。因此,儿童读经的前提条件是选择适宜儿童的教材。读经不能让儿童对一本书全盘的诵读,应该对经典中的糟粕进行剔除后,再让儿童诵读。还是以《论语》为例,经书当中有不适宜儿童诵读的封建思想,但是同样有许多值得儿童诵读的内容,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其中有许多值得诵读的内容,因此,在教材的问题上,应该使用节选的方法。中华民族的经典很多,节选既有利于儿童诵读经典中的精华,避免吸收其中的糟粕,还能保证儿童多诵读一些经典,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度还体现在读经的方法上。读经运动的倡导者的读经方法就是背诵,即使他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背下来,在以后理解能力提升后,就会将以往所背诵过的经典消化下去。其中以王财贵先生提出的“小朋友跟我念”的读经方法为典型。
度还要求对于儿童每日诵读量的把握,读经不能一味的要求越多越好,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诵读的安排,切不能给儿童过大压力,这样只会造成儿童对于读经的反感,甚至于厌恶。这样,反而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读经不能占用儿童游戏的时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要给予儿童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有的家长和教师,将读经作为儿童日常学习的最主要的部分,这也是不可取的。儿童应该多方面发展,过分的诵读经典只会让儿童发展失去平衡。读经的时间,家长可以安排在儿童上学前、放学后、饭前、饭后、睡前等各十几分钟,对儿童进行读经教育,每次的时间不长,又不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也是可以保证的。
纵观这次由儿童“读经”热而引发的大讨论,我们都应该采取宽容开放的态度,把它作为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内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教育形式,让儿童和家长多一种选择,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究实而言,如果掌握好度,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有利于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但是,如果人为地把儿童“读经”问题推向极端,无论是大一统式的全国推广还是全盘加以否定,都是武断的、专制主义的表现。相信在不不违背教育科学的前提下, 让中华传统文明在儿童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使其得到发扬则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1
[2] 廖军和.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议.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4,5
[4] 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2005,4
[5] 孙习. “幼儿读经”引发的思考—文献综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 严仲连.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7] 刘晓东. 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 ”?—与郭齐家先生商榷.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1
[8] 金霖祥, 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的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 杨东平.读经之辩:回到常识和现实. 南方周末. 200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