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理 ”入“法 ”以“理 ”驭“法 ”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重点是算法,教材编排旨在让学生在研究算法中体会运算意义,通过意义进一步理解算法,让学生来回穿行,不断体验。其中,研究算法又包括两层内容:一是把同分母分数加法“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二是培养学生“先约再乘”的简算意识。教学时,如何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辨、推理、交流、比较与反思,依次深刻体验算法的两个要点,整合数学活动经验,建构起准确、完整的计算方法,我们有了很好的尝试。
  一、编题:夯实运算意义,感受算理,渗透算法
  
  【片段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整数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小数呢?也有(生答)。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那么分数有没有乘法呢?比如说,这样的分数乘法
  (出示):103 ×3。(生沉思)
  师:如果有,谁来编一道就用103 ×3计算的实际问题?
  生1:一块橡皮103 元,3块橡皮多少元?
  生2:做一朵绸花要用103 米绸带,做3朵一共用绸带多少米?
  生3:一袋花生重103 千克,3袋花生一共重多少千克?
  
  追问:求这些问题,为什么都用103 ×3来计算?小结: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确实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过去一提及计算,常常和“抽象”、“单调”、“枯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计算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新教材注重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
  新课伊始,我们就创造迁移的条件,链接生活情境编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相关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分数乘法算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用乘法算简便,给计算教学增添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建构:迁移激活旧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把概念过早地“符号化”,要延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不要追求计算方法的“统一化”和“昀佳化”,应当致力于
  “多样化”和“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我们在组织学生掌握基本算法时,营造探索氛围,小坡度层层深入。
  【片段2】师:你们知道103 ×3的结果是多少呢?( 9 )你
  10
  
  们是怎样想的?
  生1:103 × 3=103 +103 +103 =109
  
  生2:103 ×3=0.3 ×3=0.9= 109
  生3:103 × 3= 3×3= 9
  10 10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前两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种方法你说的你明白,老师也明白,其他同学可能不明白,能不能说得清楚具体一点呢?
  生 3:因为 103 ×3表示求 3个 103 的和,可以写成 3个 3 333333 3+3+33×3
  10连加,即10 +10 +10,10+10+10 = 10 = 10,所
  以 103 ×3= 3×3= 9 。(师补充完整算理部分)
  10 10师:试一试,72 ×4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生4:72 ×4= 27 + 27 + 27 + 27 = 87。
  生5:72 × 4= 2×4 =78 。
  
  10 师:那 72 ×81的结果又是多少?试一试算出来。生:72 × 81= 2×81 =162 。
  77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没有)讨论:为什么都选择了“直接乘”,而不选择其他的方法呢?生:首先 72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化小数算。如果用
  
  加法算的话,写出81个 72 连加很麻烦,而实质是81个2连加,分母不变,所以选择“直接乘”,方便!拓展: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形似于以上的 ●×■=怎样
  ▲计算呢?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首先,我们组织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下转第58页)
其他文献
近几年,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原则,在 更好,让他们在模拟的价值中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学生在生   教学中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 动的生活情景中运用他们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再创造,熟练   经验出发,让美术与生活联袂,探索将美术“溶解 ”在学生 结合本单元的图书封面设计和内容制作,让学生明白书籍装   的生活实践之中,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的 桢的设计也不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由茹志鹃的《樟树赞》改编而来的。它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开念之情。课文以樟树来象征宋庆龄,并没有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赞美宋庆龄,但我们又无处不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深处的
期刊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由《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借物传情。诗人于谦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冕则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自甘淡泊的思想感情。  本以为学生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讲解古诗的写作特色对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启蒙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要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科学教育意识,创设并综合利用幼儿活动环境,从一日生活、区角构建、小园地、小实验等小处入手,不断深化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在区角开设中,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条件。幼儿科学教育仅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科学画廊,科学图书角等,积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
期刊
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的体会是:  一、训练发散思维是前提  发散思维昀集中地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加强了对学生发散思维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对幼儿来说,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利己到利他,逐步发展的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感恩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性观念,人们一直把它看作是做人、处事的昀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现在的一些孩子却普遍不懂得感恩,他们自私,脆弱,敏感,任性,往往对别人给他们的爱(即“恩”)感觉不到,而视作理所当然,却从不知道也不懂得需要去关爱他人。于是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和忧虑。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已成
期刊
在对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指导的过程中怎样让幼儿更好地融入语言作品中体验各种情绪呢?我总结出“开拓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步法”的教学经验,把阅读活动作为一种“载体”,鼓励和引导幼儿多渠道获得知识,广泛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本文以大班阅读活动《大自然的话》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为例,谈谈“拓展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拓展情景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问。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因此,应该从学校教研制度的角度加以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
期刊
复习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前复习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枯燥练习;有的简单、空泛地重复,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呢?  一、复习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1. 让学生做主人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