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急性期胃肠道系统与脑的关系探讨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其发生发展与胃肠道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脑血管病急性期胃肠道系统与脑的关系。首先,中医理论认为胃肠道系统与脑在生理功能及经络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次,临床研究表明痰热腑实证是脑血管病急性期主要证候之一,此证候最突出的表现为腑实便秘,关乎病情转归预后;再者,脑血管病急性期脑肠肽中胆囊收缩素的改变和体表结肠电生理变化也为胃肠道系统与脑具有相关性的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电生理基础。
  关键词:脑血管病急性期;脑卒中;胃肠道系统;脑肠肽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7.001
  中图分类号:R277.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7-0001-03
  Correlation Betwee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nd Brain i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WU Xi-ling, HUANG Xiao-bo, CHEN Wen-qiang, CHEN Yu-jing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lso known as a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is named “stro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is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3 par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nd brain. Firs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nd brain from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ridian theory. Secondly, clinical practice indicated that heat phlegm fu-organ syndrome is the main syndrome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main symptom of this syndrome is the constip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sease transition. Furthermore, i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brain-gut peptide esp. CCK and surface colonic electric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are the materi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basic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nd brain.
  Key words: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roke;gastrointestinal system;brain-gut peptide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磷脂抗体异常,以及吸烟、酗酒、情绪、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从脾胃论述胃肠道与脑中风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1]。笔者现从中医理论、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以及神经递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624);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JJ2009-037)
  通讯作者:黄小波,E-mail:huangxiaobo@xwh.ccmu.edu.cn
  质、结肠电生理等方面对胃肠道系统与脑的关系进行阐述。
  1胃肠道系统与脑相关的中医理论基础
  脑为奇恒之府,元神所居之地,位置最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居腑之中,推陈降浊;大肠为传化之腑,腑之最下,主吸收精微,导浊排秽,为糟粕汇集之所。浊气出,精汁藏,则脏腑得养,气机调畅,神乃正常。正如《灵枢鐠癃津液别》所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道变化,其津液血气由此而生焉。”
  在经络走行方面,胃经与脑也存在直接联系。《灵枢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这些论述均说明胃与脑的关系密切。
  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2.1临床症状特征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即机体内脏变化多能在外表出现一定的反应,通过外在的症状、体征可以反映机体正气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病势进退,通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总结,可以推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临床上,脑血管病急性期最常出现的症状是腑气不通,并伴随痰声漉漉、呼吸气促、面色秽浊或潮红、烦躁不安;病情较轻者也伴有口气臭秽、腹胀腹满,以及恶心呕吐、呃逆、纳差、舌红、苔白厚或黄厚腻或黄褐腻苔、脉弦滑而大、口干口苦口涩,触诊可扪及腹中有燥屎数枚等。司外揣内,这些症状所反映出来的脏腑证候为痰热腑实证[2]。
  另外,对脑血管病患者面部、舌部与胃肠道相关的投射部位色泽及纹理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与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推测脾胃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可能为中国人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3-5]。
  2.2疾病转归预后
  脑血管病发病急骤,变化多端,痰热腑实证更是中风病急性期病势演变的关键阶段。腑实证严重者多出现在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初发症状较轻的患者,不论是痰瘀内阻还是气虚血瘀,中风后腑气不通屡屡发生。其多在3~5 d内因血瘀气滞、痰浊化热而转为腑实热证,出现大便秘结不通[2,6]。
  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7],便秘是火热证的重要症状之一。临床上,脑卒中急性期有火热证候表现的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状态的损害均较为严重,出院时康复情形也较差。李氏等[8]对大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情绪角色3个维度的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研究,结果火热证组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非火热证组。另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痰证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普遍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减退[9-10]。痰热腑实证为火热证与痰证并具的中医证候。因此,痰热腑实证是脑卒中急性期造成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康复的重要证候。
  腑气不通,胃肠积热,可加剧火升阳亢之势,浊邪上蒙清窍,而致神昏加重;腑气不通,气机逆乱,升降失调,中焦气机受阻,邪无出路,易致惊厥、躁狂、气急等变证,使病情更为复杂。因此,对痰热证的干预是否及时和干预力度,直接影响到脑血管病的发展。其中腑气通畅与否对病情的走势起到了关键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伴意识障碍者,治疗后腑气通畅可有助于意识改善,并明显减轻火热痰浊证的病情程度,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可显著缩短[2]。
  痰热腑实证作为中风的重要证候,既是疾病气机逆乱、生风化火、酿生痰浊、蕴结中焦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影响气机条达、加重气机升降失调之势的动因。因此,痰热腑实证对中风病发生发展有着动态的影响。
  3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与血浆脑肠肽的相关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许多胃肠道激素存在于脑组织中,而原先认为仅存在于脑组织中的脑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Pearsa[11]认为,胃肠道肽类分泌细胞和脑内肽类神经元在胚胎形成时是共同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因此,脑肠肽可在中枢和外周两方面调节胃肠道系统运动。
  脑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起到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作用,在胃肠道系统能促进胆汁释放、胰腺分泌及胃肠道运动等。P物质是最早在脑和肠同时被发现的神经肽,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其后又逐渐发现了脑啡肽(ENK)神经元、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生长抑素(SOM)神经元等。ENK神经元存在于胃肠道壁内的神经元中;VIP神经元分布在胃肠道各层,参与其推进作用、括约肌运动、分泌和吸收过程以及局部血液的调节;SOM神经元分布于整个消化道,参与蠕动和消化过程间期运动的调节。脑肠肽不论作为胃肠道激素,还是神经信息的传递物质,在产生、释放及作用等方面都有其共同点,显示了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近年来,在中枢和外周神经元中共发现了50多种肽类物质,都具有脑肠双重分布的特点。目前研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脑肠肽为胆囊收缩素(CCK)-8,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表明,CCK可拮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改善谷氨酸所致的神经元损害[12-13]。而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的主要原因,推测CCK对缺血神经元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患者血浆CCK-8浓度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在恢复期则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14]。黄氏等[15]研究认为,血浆中CCK浓度的升高与脾虚和肝火上炎有关,从而出现纳差、腹胀、口苦、胁胀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可通过中枢及外周等反射调节而使组织和血浆中CCK浓度升高。据此推测,脑血管病急性期出现腑实等阳性类证患者(口苦咽干,烦躁失眠,尿赤便结,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在中风的始发状态(72 h内)应比阴性类证者血浆CCK-8水平明显升高。孙氏等[16]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推论。因此,消化道系统与脑具有相关性的理论有其明确的物质基础。
  4脑血管病急性期体表结肠电生理的改变
  脑血管病发病后除了在血液中神经递质方面的改变,其结肠电生理亦有所改变。胃肠道的运动、分泌、消化吸收功能受自主神经调节,这些自主神经又受到中枢神经的支配。因此,中风发作时,由于自主神经受损,使消化道蠕动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便秘。脑血管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便秘可持续存在,而便秘使肠内容物积留过久,肠源性内毒素被吸收入血,进一步加剧脑血液循环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罗氏等[17]研究表明,中风初起痰热腑实证患者大便秘结在结肠电频谱的主要表现为低频段的结肠电活动量偏高,而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活动量相对不足,致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粪中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形成便秘。经通腑泻热、涤痰熄风治疗后大便通畅,其结肠电频谱显示收缩性复合肌电活动量明显提高。该研究表明,腑实便秘与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转化存在着密切联系,也从电生理方面证实了胃肠道系统与脑存在着联系。
  5小结
  中医理论从生理功能和经络方面将消化系统与脑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辨治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腑实便秘是脑血管病急性期火热证的表现之一,而火热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较为严重,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痰证患者亦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减退的情况。因此,痰热腑实证是脑卒中急性期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康复的重要证候。所以,及时干预腑实便秘,使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腑气通畅,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胃肠与脑相联系的机制可能在于消化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在这调控机制中,目前已发现了50多种肽类物质,都具有脑肠双重分布的特点,为消化系统与脑具有相关性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脑血管病急性期体表结肠电生理的改变进一步说明了胃肠道系统与脑之间存在的联系。这为中医调理肠胃治疗脑血管病及诸多脑系病症提供了客观依据。
  当然,上述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笔者认为,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的询问和观察进行研究并用现代检测手段去证实,有助于早期发现未被患者引起重视的潜在疾病,更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整体性调节治疗。
  参考文献:
  [1] 高利,许长敏,赵芳芳,等.国人脑血管病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7):814-816.
  [2] 谢颖桢,任晋婷,高兴慧,等.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及其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75-177.
  [3] 董恺,刘萍,徐敏,等.脑梗死患者舌象不对称性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174-176.
  [4] 高利,刘萍,宋珏娴,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与血C反应蛋白含量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1146-1148.
  [5] 高利,王平平,李宁.望诊寻因1例脑卒中患者引发的临床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252-253.
  [6] 华荣,孙景波,罗翌,等.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治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66-67.
  [7] 任占利,王顺道,高颖.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8] 李宗信,黄小波,王宁群,等.火热证与非火热证脑梗死患者SF-36生存质量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21-23.
  [9] 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火热证候与生存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091-1092.
  [10] 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等.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证与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8):571-573, 576.
  [11] Pearsa AGE. Embryology of the 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ommon peptides[J]. Fed Proc,1979,38:2288.
  [12] 杨世方,凌亦凌,凌毅群,等,中枢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472-476.
  [13] 梁英武,张国荣,单翘松,等.胆囊收缩素八肽拮抗谷氨酸神经毒性作用的病理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23(4):210-212.
  [14] 孙丽,李清美,于辉,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318.
  [15] 黄熙,任平,张航向,等.脾气虚患者胆囊收缩素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变化[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敦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3:56-57.
  [16] 孙景波,石延榜,黄培新.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与血浆胆囊收缩素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06,26(8):28-29.
  [17] 罗琦,周福生,黄志新,等.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体表结肠电的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29-2130.
  (收稿日期:2013-07-02;编辑:梅智胜)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莒生;个体化治疗;白癜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0.036  中图分类号:R275.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3-02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临床上易诊难疗。本院王莒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
期刊
关键词:黄帝内经;癌性疼痛;心;肝;脾;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8-03  癌性疼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有关组织引起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疼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药物
期刊
关键词:亳州;中药材;中药市场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3-02  安徽亳州素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药材专业市场[1]。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
期刊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6-03  药品不良反应(ADR)关系到医疗安全,日益为临床所重视。笔者现对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的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osmosil Sugar-D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77 ℃,载气流速2.0 L/min。结果 松醇质量在0.5~10.0 ?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n=5);平均回收率为97.30%(RSD=1.29%,n=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0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其中合并营养不良120例,非营养不良100例。观察营养不良组与非营养不良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证候构成要素,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证候规律特征。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在证候
期刊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减毒;配伍减毒;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4-03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有“毒”中药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6例严重创伤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乌司他丁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点,每日2次;大黄粉10 g胃管内注入,每日2次。疗程5 d。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5 d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年创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论著、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与开发、经验交流、综述等
期刊
摘要:在综合分析高血压病维吾尔医古籍文献及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高血压病的维吾尔医主症和次症条目为证候要素的维医辨证分型标准;结合高血压病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及药物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等指标,建立了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新药审评的技术要求,研究制订了维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关键词:高血压病;维吾尔医药;诊断技术和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