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是西方学者不满足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挑战形式,在我国已实施了30多年。其价值的体现不只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更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二者的互动中,以科学的教育原理为基础、有利的社会环境为介质,进而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实现条件
前言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比以往的显性教育更有利于人们的发展,在教育的理念上具有渗透性、在教育的方法上具有隐藏性、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独特性。其价值实现的概念是为了满足团队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教育者在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主观条件——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成立生活化的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生活性的特性,其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在生活中参与了很多的实践活动。生活世界的理论本质是生活化的教育内涵,重点是需要人们按照生活形态的方式完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人们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使教育的内涵、目的、方式等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若想真正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二是受教育者必须了解其生活形式;三是受教育者必须注意其生活内容。
(二)成立主观性的教育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优点是,既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性,又可以体现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尽管人们都知道,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基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性,但是对于自身主观性的发挥更为重视。教育者的主观性贯穿于整个受教育体制中,其更应该有意识的对于自身的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使其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控发展的方向。
(三)成立显、隐性结合的教育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一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优势上进行互补、减少缺点的出现,共同进步,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最初,在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位置时,必须关注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显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注重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立场,而隐性思想的政治教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注重教育的潜隐形,这也是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影响最深远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性,所以其二者的区别也并不都是绝对的,只有进行恰当的融合,才能真正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二、客观条件——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以宏观环境为基础
宏观环境的概念是对群众集体及所有社会人员所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指社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情况、大众传媒等内容。社会宏观环境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对政治教育而言,必须以社会文明的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大众传媒为基础,来实现的教育理念。社会文明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进步,具有教化育人、加快城市建设等作用。社会政治制度是指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举止,以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众传媒是指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传播内容,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以微观环境为基础
众所周知,每个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正是因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微观环境。对于微观环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二者的结合更能有效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受教育群体——青少年,就是以各学科的内容及教师所发掘的知识点相互结合,来完成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可看作隐性管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身的行为举止都进行约束,引领其思想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此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
三、内隐性条件——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纳
(一)受教育者需求的动力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受教育者独特的需求来进行的,而实践活动就是其过程的动力。众所周知,在实践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进行之前一直都是迷茫状态,人们只能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育者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受教者自身的独特性,才会使受教育者既参与了实践活动,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受教者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其会随着不同的受教育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通的场景等进行不断的变化。
(二)受教育接纳的自觉性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顺利,正是因为受教育注重内在动力,以此提升了自身的自觉性,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其价值。若想真正实现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只有对其内容与形式更加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自主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必须提升受教育者的主观性,加强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影响,只有对内在的思想道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才能强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成功的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只有价值客观和主体之间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林夏,延光豪.实现大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基于Y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现状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05):300-301.
[2]谢冬兴.“大体育观”下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证分析——基于正能量价值感知的中介维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01):87-94.
[3]赵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J].才智,2014,30(04):46-47.
[4]王娟,张影.高校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06):16-17.
[5]夏爱萍.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06):113-115.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实现条件
前言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比以往的显性教育更有利于人们的发展,在教育的理念上具有渗透性、在教育的方法上具有隐藏性、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独特性。其价值实现的概念是为了满足团队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教育者在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主观条件——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成立生活化的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生活性的特性,其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在生活中参与了很多的实践活动。生活世界的理论本质是生活化的教育内涵,重点是需要人们按照生活形态的方式完成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人们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使教育的内涵、目的、方式等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若想真正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二是受教育者必须了解其生活形式;三是受教育者必须注意其生活内容。
(二)成立主观性的教育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优点是,既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性,又可以体现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尽管人们都知道,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基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性,但是对于自身主观性的发挥更为重视。教育者的主观性贯穿于整个受教育体制中,其更应该有意识的对于自身的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使其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控发展的方向。
(三)成立显、隐性结合的教育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一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优势上进行互补、减少缺点的出现,共同进步,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最初,在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位置时,必须关注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显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注重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立场,而隐性思想的政治教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注重教育的潜隐形,这也是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影响最深远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性,所以其二者的区别也并不都是绝对的,只有进行恰当的融合,才能真正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二、客观条件——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以宏观环境为基础
宏观环境的概念是对群众集体及所有社会人员所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指社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情况、大众传媒等内容。社会宏观环境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对政治教育而言,必须以社会文明的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大众传媒为基础,来实现的教育理念。社会文明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进步,具有教化育人、加快城市建设等作用。社会政治制度是指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举止,以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众传媒是指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传播内容,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以微观环境为基础
众所周知,每个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正是因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微观环境。对于微观环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二者的结合更能有效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受教育群体——青少年,就是以各学科的内容及教师所发掘的知识点相互结合,来完成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可看作隐性管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身的行为举止都进行约束,引领其思想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此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
三、内隐性条件——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纳
(一)受教育者需求的动力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受教育者独特的需求来进行的,而实践活动就是其过程的动力。众所周知,在实践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进行之前一直都是迷茫状态,人们只能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育者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受教者自身的独特性,才会使受教育者既参与了实践活动,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受教者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其会随着不同的受教育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通的场景等进行不断的变化。
(二)受教育接纳的自觉性
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顺利,正是因为受教育注重内在动力,以此提升了自身的自觉性,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其价值。若想真正实现隐性思想的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只有对其内容与形式更加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自主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必须提升受教育者的主观性,加强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影响,只有对内在的思想道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才能强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成功的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只有价值客观和主体之间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林夏,延光豪.实现大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基于Y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现状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05):300-301.
[2]谢冬兴.“大体育观”下高校体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证分析——基于正能量价值感知的中介维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01):87-94.
[3]赵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J].才智,2014,30(04):46-47.
[4]王娟,张影.高校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06):16-17.
[5]夏爱萍.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0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