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他们的个性逐步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这种个性发展。本文从“变老师讲为学生谈、变老师问为学生问、变老师写为学生练、变老师布置作业为学生自选作业和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评价”五方面,谈谈怎样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个性发展 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
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再是以灌输、叙述为主,而是侧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现今学生个性都十分张扬的时代,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条重要途径。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初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停留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上,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差异,然后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发展,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学习效率。我在英语教学中就尽量做到让学生谈、让学生练、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评,同时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变老师讲为学生谈
让学生充分发展,展现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可以提供良好的机会。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注重的是学生接受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一个个指令的过程,学生缺乏个性表现的现象甚为严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风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说得太多了,也许是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进行讨论,或者认为自己的发言有价值,然而这与现代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运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说得少一些,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讨论的指导者。因此,在课堂中我改变了过去那种称之为“讲课”的教学模式,不定条条框框,也不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把学生仍在一边,而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放讨论焦点,给学生提供谈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和学生经常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做老师。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己见的机会,使大家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发展自我。同时学生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相互研讨、交流、甚至争论的环境中激活创造思维,就连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跃跃欲试。
二、变老师问为学生问
初中生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遇到问题总想问个“为什么”,具有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的个性。而在传统的课堂上多数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考虑所问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是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引导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问了。同时由于存在个性发展的差异,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对优秀生来说,回答问题的机会就明显比学困生多,他们的潜能达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学困生则相反,因为基础薄弱,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权利。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探究性。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减少对学生提问,而是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第一,培养学生“敢问”。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承诺,同学们可以随时在课堂中向我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能回答的我当场回答,回答不了的我们下课讨论。就是最简单的问题我都照样认真回答,决不说任何带有嘲笑意味的话。第二,培养学生“怎么问”。首先,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向老师提出;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我的讲解提出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再者,就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对问题的设计、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的欠缺进行提问。第三,培养学生“多问”。我选择适当的内容,指定一些学生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老师,当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之后,鼓励更多的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变老师写为学生练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往的英语教学,由于只注重知识的接受,都是教师一个人在黑板上写,学生听和作笔记,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更谈不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和语法要点,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底下看,大部分的学生看着明白,到应用时却无从下手,所以应将教师在黑板上的一人写变为全体学生的练。其实,英语中的很多规则不是死记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学生善于思考和摸索,就会领略到发现知识的乐趣。当然在进行练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特别是在总结语法规则时,用实际的例子推导出来有易于学生的记忆,即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变老师布置作业为学生自选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学生自我成长,个性发展的生长点。过去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封闭的、早已生成的、可预见性的。由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已不能满足许多学生的需要,但对个别学困生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封闭型作业,而是多样化、多渠道让学生自主选择。如上课有些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由于知识储备和相关资料的不足,课堂上难以马上解决,这时我就果断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自己想方法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认识写在作业本上告诉老师。另外,还有的问题或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一时没有提出来,而在课外学生突然想出来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以作为作业。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从实际出发,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句法,对原有的习题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充分挖掘和拓展。而对于学困生则可以变交作业为交问题,即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上自己在课堂中还没明白的问题,或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后作为作业上交。虽然在作业本上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许多还很不成熟,但这些作业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生成的,因此作业不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自我成长,个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因此,作业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新课程标准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孩子在做作业过程当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五、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评价
初中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有渴望求异,力图表现的天性。由于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老师就根据自己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去衡量,然后评价该生答的正确与否。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或者有些学生回答的让老师听不懂具体意思,使老师的评价处于尴尬的境地,更何况有些问题的回答不能用正确与否来给于简单评价。如果改变方式,让学生自己评价,那就可以广开言路,相互补充,让同学们在赞同或反对声中吸取有效的成分而修正自我观点,又由于学生之间的了解比较深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往往能受到很好的效果,加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这样会使全班同学的思维更为积极,心理、情绪、精神得到满足,个性发展更加充分。
总之,在当今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站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根据自己任教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以自己的内部需要、学习风格和外部学习环境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才,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 2005年第9期
2.《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年第2期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个性发展 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
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再是以灌输、叙述为主,而是侧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现今学生个性都十分张扬的时代,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条重要途径。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初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停留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上,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差异,然后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发展,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学习效率。我在英语教学中就尽量做到让学生谈、让学生练、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评,同时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变老师讲为学生谈
让学生充分发展,展现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可以提供良好的机会。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注重的是学生接受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一个个指令的过程,学生缺乏个性表现的现象甚为严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风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说得太多了,也许是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进行讨论,或者认为自己的发言有价值,然而这与现代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运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说得少一些,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讨论的指导者。因此,在课堂中我改变了过去那种称之为“讲课”的教学模式,不定条条框框,也不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把学生仍在一边,而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放讨论焦点,给学生提供谈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和学生经常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做老师。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己见的机会,使大家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发展自我。同时学生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相互研讨、交流、甚至争论的环境中激活创造思维,就连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跃跃欲试。
二、变老师问为学生问
初中生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遇到问题总想问个“为什么”,具有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的个性。而在传统的课堂上多数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考虑所问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是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引导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问了。同时由于存在个性发展的差异,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对优秀生来说,回答问题的机会就明显比学困生多,他们的潜能达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学困生则相反,因为基础薄弱,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权利。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探究性。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减少对学生提问,而是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第一,培养学生“敢问”。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承诺,同学们可以随时在课堂中向我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能回答的我当场回答,回答不了的我们下课讨论。就是最简单的问题我都照样认真回答,决不说任何带有嘲笑意味的话。第二,培养学生“怎么问”。首先,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向老师提出;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我的讲解提出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再者,就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对问题的设计、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的欠缺进行提问。第三,培养学生“多问”。我选择适当的内容,指定一些学生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老师,当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之后,鼓励更多的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变老师写为学生练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往的英语教学,由于只注重知识的接受,都是教师一个人在黑板上写,学生听和作笔记,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更谈不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和语法要点,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底下看,大部分的学生看着明白,到应用时却无从下手,所以应将教师在黑板上的一人写变为全体学生的练。其实,英语中的很多规则不是死记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学生善于思考和摸索,就会领略到发现知识的乐趣。当然在进行练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特别是在总结语法规则时,用实际的例子推导出来有易于学生的记忆,即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变老师布置作业为学生自选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学生自我成长,个性发展的生长点。过去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封闭的、早已生成的、可预见性的。由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已不能满足许多学生的需要,但对个别学困生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封闭型作业,而是多样化、多渠道让学生自主选择。如上课有些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由于知识储备和相关资料的不足,课堂上难以马上解决,这时我就果断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自己想方法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认识写在作业本上告诉老师。另外,还有的问题或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一时没有提出来,而在课外学生突然想出来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以作为作业。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从实际出发,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句法,对原有的习题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充分挖掘和拓展。而对于学困生则可以变交作业为交问题,即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上自己在课堂中还没明白的问题,或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后作为作业上交。虽然在作业本上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许多还很不成熟,但这些作业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生成的,因此作业不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自我成长,个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因此,作业方式的转变将成为新课程标准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孩子在做作业过程当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五、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评价
初中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有渴望求异,力图表现的天性。由于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老师就根据自己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去衡量,然后评价该生答的正确与否。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或者有些学生回答的让老师听不懂具体意思,使老师的评价处于尴尬的境地,更何况有些问题的回答不能用正确与否来给于简单评价。如果改变方式,让学生自己评价,那就可以广开言路,相互补充,让同学们在赞同或反对声中吸取有效的成分而修正自我观点,又由于学生之间的了解比较深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往往能受到很好的效果,加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这样会使全班同学的思维更为积极,心理、情绪、精神得到满足,个性发展更加充分。
总之,在当今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站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根据自己任教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以自己的内部需要、学习风格和外部学习环境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才,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 2005年第9期
2.《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年第2期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