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力差,综合素质差等特点,这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建立班级式家庭文化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让学生认同班级的管理,积极融入班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特点 班级式家庭文化 实践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显著特点
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1】。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普校教育的“被淘汰者”,对学习成绩已无太大追求,目光被迫转向可以为未来生计提供保障的中职学校。因此,有效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实行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做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2】。
经过笔者的调查走访,中职学校学生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现在在校的中职学生大都是00后的学生,他们是个性比较鲜明的一代,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2)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比较脆弱,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有一些叛逆心理。(3)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就如温室里的花朵,受抗击力比较差。(4)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纪律性比较差。(5)他们对自己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行 ”,自己知道不应该做的事却又去做,如此种种,都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难题。
二、家庭式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3]。家庭式班级文化则是在班主任的核心引领下把班级定位在所有学生的“温馨大家”,营造“家”的氛围,形成班级公约,引领学生精神,塑造孩子灵魂。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醒目的班训、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班风等图案;隐性文化包括班集体在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
三、家庭式班级文化的建设
(1)显性文化的建设。显性文化设置的总体要求构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就是要使哪个方向的景色都赏心悦目、令人振奋,每个墙角都会说话、都在育人。干净整洁、合理有序、富有朝气、充满温馨的教室环境有很好的烘托作用和暗示效果,非常有利于良好班级秩序的建立;口号的张贴、板报的设计、字画的选择、座位的巧妙安排等,能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全体学生逐渐受到感染而自觉地认同。如集思广义的班训,共同创作的班歌,全体师生共同酝酿、共同修订、在争辩与共识中形成的班规等,都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学习互助、兴趣特长等学生小组的建立、班级各种优秀的民主选举、体现广大学生共同兴趣、爱好、情感的群体性活动,始终是班级文化形成必不可少的“促进剂”和“增效丹”。班会、各种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等,既要体现社会和学校的共性,又要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有个性特色。即使点缀教室的花草、图书角、展示栏等物质的布置,也要赋予新的含义,要有深刻的内涵,更要让学生去认同这种深刻的意义。
(2)隐性文化的建设。隐性文化包括班级风气、氛围、价值追求等因素。隐性文化建设看重的是一种氛围文化,通过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内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教,而是体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形成班级文化的诸多形式中,班会与班级活动是很好的两种,但是要强调学生的认同;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学生才能喜欢。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学生是否具有文明大方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是判断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家庭式班级文化建设的应用价值
家庭式班级文化建设的的研究和实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更新了老师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总结如下:
(1)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
(2)学校老师更新了班级管理的认知,形成了一下管理的理念,只有当教室里充满家庭式亲情关系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让爱和尊重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让浓浓的亲情充盈在老师和学生中间;用家庭式的亲情关系创设一个安全民主、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
(3)学生增强了班级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使班级在一个良好的、正气的环境中发展。家庭化的氛围,使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这种向心力和归宿感又會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影.浅议构建和谐“家”文化的班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6):58-60.
[2]欧淑琴.建设和谐班级文化,遏制校园欺凌现象[J].才智,2016,(22):182.
[3]刘艳茹.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构建和谐班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187.
关键词:学生特点 班级式家庭文化 实践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显著特点
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1】。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普校教育的“被淘汰者”,对学习成绩已无太大追求,目光被迫转向可以为未来生计提供保障的中职学校。因此,有效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实行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做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2】。
经过笔者的调查走访,中职学校学生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现在在校的中职学生大都是00后的学生,他们是个性比较鲜明的一代,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2)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比较脆弱,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有一些叛逆心理。(3)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就如温室里的花朵,受抗击力比较差。(4)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较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纪律性比较差。(5)他们对自己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行 ”,自己知道不应该做的事却又去做,如此种种,都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难题。
二、家庭式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3]。家庭式班级文化则是在班主任的核心引领下把班级定位在所有学生的“温馨大家”,营造“家”的氛围,形成班级公约,引领学生精神,塑造孩子灵魂。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醒目的班训、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班风等图案;隐性文化包括班集体在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
三、家庭式班级文化的建设
(1)显性文化的建设。显性文化设置的总体要求构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就是要使哪个方向的景色都赏心悦目、令人振奋,每个墙角都会说话、都在育人。干净整洁、合理有序、富有朝气、充满温馨的教室环境有很好的烘托作用和暗示效果,非常有利于良好班级秩序的建立;口号的张贴、板报的设计、字画的选择、座位的巧妙安排等,能提高学生兴趣,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全体学生逐渐受到感染而自觉地认同。如集思广义的班训,共同创作的班歌,全体师生共同酝酿、共同修订、在争辩与共识中形成的班规等,都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学习互助、兴趣特长等学生小组的建立、班级各种优秀的民主选举、体现广大学生共同兴趣、爱好、情感的群体性活动,始终是班级文化形成必不可少的“促进剂”和“增效丹”。班会、各种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等,既要体现社会和学校的共性,又要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有个性特色。即使点缀教室的花草、图书角、展示栏等物质的布置,也要赋予新的含义,要有深刻的内涵,更要让学生去认同这种深刻的意义。
(2)隐性文化的建设。隐性文化包括班级风气、氛围、价值追求等因素。隐性文化建设看重的是一种氛围文化,通过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内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教,而是体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形成班级文化的诸多形式中,班会与班级活动是很好的两种,但是要强调学生的认同;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学生才能喜欢。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学生是否具有文明大方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是判断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家庭式班级文化建设的应用价值
家庭式班级文化建设的的研究和实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更新了老师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总结如下:
(1)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
(2)学校老师更新了班级管理的认知,形成了一下管理的理念,只有当教室里充满家庭式亲情关系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让爱和尊重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让浓浓的亲情充盈在老师和学生中间;用家庭式的亲情关系创设一个安全民主、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
(3)学生增强了班级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使班级在一个良好的、正气的环境中发展。家庭化的氛围,使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这种向心力和归宿感又會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影.浅议构建和谐“家”文化的班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6):58-60.
[2]欧淑琴.建设和谐班级文化,遏制校园欺凌现象[J].才智,2016,(22):182.
[3]刘艳茹.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构建和谐班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