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窝头会馆》以浓郁的北京南城特色精准再现了历史时代的变迁和裹挟在历史大潮中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图景。该剧饱含老北京的风趣幽默又对历史进行了深刻回顾,堪称当代话剧经典。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话剧,该剧延续了传统的舞台,创造了现实主义的角色,把老北京四合院里人们嬉笑怒骂的街坊生活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出传统话剧的大家风范。
【关键词】:话剧;舞台;现实主义
1、传统的舞台设置
看惯了小剧场话剧和先锋话剧用简易的道具和简陋的场景来代表舞台的无限可能,《窝头会馆》的写实舞台反倒令人耳目一新。老北京的四合院被搬到了舞台上,正房的二层小楼、东西厢房,甚至连药碾、木凳、棺材这些细节都一一体现。大幕一拉开,以四合小院为背景,田翠兰在院里洗大肠,金穆蓉在绳子上晒膏药,一下便把人带入京味儿十足的院落之中。田翠兰、金穆蓉两家分别住在东西厢房,古爷和苑国钟父子住在正房,三处房子中间围成的空间成了院落,是会馆里的人们生活,会馆外来人交谈的区域。舞台设置给演员分区,每个人有每个人固定的表演区域,使整个舞台的空间利用充分而又分配均衡。
二层小楼的设置,在有限的表演区域内又扩展出一块空间。表演中,演员不再仅是左右、前后的站位;视觉上,舞台最多可容纳十余人也不显拥挤。其次,二层小楼的设置充分配合了苑江淼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一则,苑江淼孤僻的性格和痨病的传染导致人物不能经常出场,选择居住在二层小楼是理所应当。二则,苑江淼因误会苑国钟买房的钱来路不正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可是苑国钟对苑江淼的爱与付出已经达到无微不至甚至是毫无原则的的地步。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苑国钟在院里仰望着苑江淼,扯着嗓子乞求儿子的对话,而苑江淼要么在屋里不回答要么站在楼上俯视苑国钟,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说话。“一仰一俯”之间塑造了一个卑微得可怜的父亲形象和一个高高在上的儿子形象,儿子苑江淼的地位要远远凌驾在父亲苑国钟之上。父子地位的颠倒也通过一上一下的位置关系很好地展示出来。
当然,传统的舞台设置也是该剧区别其他话劇堪称经典的原因——只有“三一律”的高度集中才能仅用这一个场景便完成了整部话剧。
2、现实主义的角色设置
现实主义首先体现在台词中浓重京腔的接地气上。《窝头会馆》从老北京四合院切入,倒与老舍的《茶馆》有些类似,待的是北京人的地儿,说的是北京人的事儿。每个人物都把京腔贯穿台词始终,可每个人物又都有独特的性格。编剧刘恒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戏剧语言的巧妙把握,使得富有京味的对话和独白充满情趣,极富动作性和表现力。“您甭客气,您就告我,这膏药粘上土坷垃怎么使啊?”这是开场田翠兰无意将金穆蓉晾的膏药弹到地上,金穆蓉责问田翠兰的台词,而田翠兰两句“找我呀,你让讹您那孙子找我来,谁怕谁啊?”便给金穆蓉怼了回去。开场几句快节奏的京腔对话,先把金穆蓉的尖酸刻薄和田翠兰的泼辣性格特点交代出来,两个主要的女性人物也有了“一柔一刚”的鲜明对比。
除了各不相同的性格,剧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刘恒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而从心理上俯视他们,一味在他们身上揭短取乐,反而再底层的人物也有被人“仰视”的时候。没有偏向哪一个极端塑造人物,也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心里美学上讲,喜剧美对应着一种俯视心理,而悲剧美则对应着一种仰视心理。在这部话剧中,人们既能看到各个小人物身上的“毛病”:田翠兰和苑国钟有私情,这在世俗的眼光中是不道德不光彩的。可是,却也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田翠兰不顾苑江淼的会传染的痨病给他喂奶。在窝头会馆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琐碎的、温情的、龌龊的、悲壮的人情邻里事故,但又在琐碎中透着民族大义,在温情中揭露生活残酷,在龌龊中讲述人性之美,在悲壮中夹杂耍宝贫嘴。于是,这就达到了心理美学的最高地位——喜剧美和悲剧美的交融。
3、结语
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民族精神都被浓缩在这小小的会馆里,在院里人和院外人的嬉笑怒骂中演绎了老百姓的悲与欢,离与合,绝望与希望。结尾的口琴声和婴儿的啼哭声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窝头会馆的人们胸口有血,心头有伤,可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并最终迎来曙光。地道的北京人,地道的北京故事,小四合院里老百姓的嬉笑怒骂让人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天蓝,刘恒.窝头会馆的主题就一个“钱”字[N].新京报,2009-08-12.
【关键词】:话剧;舞台;现实主义
1、传统的舞台设置
看惯了小剧场话剧和先锋话剧用简易的道具和简陋的场景来代表舞台的无限可能,《窝头会馆》的写实舞台反倒令人耳目一新。老北京的四合院被搬到了舞台上,正房的二层小楼、东西厢房,甚至连药碾、木凳、棺材这些细节都一一体现。大幕一拉开,以四合小院为背景,田翠兰在院里洗大肠,金穆蓉在绳子上晒膏药,一下便把人带入京味儿十足的院落之中。田翠兰、金穆蓉两家分别住在东西厢房,古爷和苑国钟父子住在正房,三处房子中间围成的空间成了院落,是会馆里的人们生活,会馆外来人交谈的区域。舞台设置给演员分区,每个人有每个人固定的表演区域,使整个舞台的空间利用充分而又分配均衡。
二层小楼的设置,在有限的表演区域内又扩展出一块空间。表演中,演员不再仅是左右、前后的站位;视觉上,舞台最多可容纳十余人也不显拥挤。其次,二层小楼的设置充分配合了苑江淼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一则,苑江淼孤僻的性格和痨病的传染导致人物不能经常出场,选择居住在二层小楼是理所应当。二则,苑江淼因误会苑国钟买房的钱来路不正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可是苑国钟对苑江淼的爱与付出已经达到无微不至甚至是毫无原则的的地步。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苑国钟在院里仰望着苑江淼,扯着嗓子乞求儿子的对话,而苑江淼要么在屋里不回答要么站在楼上俯视苑国钟,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说话。“一仰一俯”之间塑造了一个卑微得可怜的父亲形象和一个高高在上的儿子形象,儿子苑江淼的地位要远远凌驾在父亲苑国钟之上。父子地位的颠倒也通过一上一下的位置关系很好地展示出来。
当然,传统的舞台设置也是该剧区别其他话劇堪称经典的原因——只有“三一律”的高度集中才能仅用这一个场景便完成了整部话剧。
2、现实主义的角色设置
现实主义首先体现在台词中浓重京腔的接地气上。《窝头会馆》从老北京四合院切入,倒与老舍的《茶馆》有些类似,待的是北京人的地儿,说的是北京人的事儿。每个人物都把京腔贯穿台词始终,可每个人物又都有独特的性格。编剧刘恒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戏剧语言的巧妙把握,使得富有京味的对话和独白充满情趣,极富动作性和表现力。“您甭客气,您就告我,这膏药粘上土坷垃怎么使啊?”这是开场田翠兰无意将金穆蓉晾的膏药弹到地上,金穆蓉责问田翠兰的台词,而田翠兰两句“找我呀,你让讹您那孙子找我来,谁怕谁啊?”便给金穆蓉怼了回去。开场几句快节奏的京腔对话,先把金穆蓉的尖酸刻薄和田翠兰的泼辣性格特点交代出来,两个主要的女性人物也有了“一柔一刚”的鲜明对比。
除了各不相同的性格,剧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刘恒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而从心理上俯视他们,一味在他们身上揭短取乐,反而再底层的人物也有被人“仰视”的时候。没有偏向哪一个极端塑造人物,也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心里美学上讲,喜剧美对应着一种俯视心理,而悲剧美则对应着一种仰视心理。在这部话剧中,人们既能看到各个小人物身上的“毛病”:田翠兰和苑国钟有私情,这在世俗的眼光中是不道德不光彩的。可是,却也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田翠兰不顾苑江淼的会传染的痨病给他喂奶。在窝头会馆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琐碎的、温情的、龌龊的、悲壮的人情邻里事故,但又在琐碎中透着民族大义,在温情中揭露生活残酷,在龌龊中讲述人性之美,在悲壮中夹杂耍宝贫嘴。于是,这就达到了心理美学的最高地位——喜剧美和悲剧美的交融。
3、结语
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民族精神都被浓缩在这小小的会馆里,在院里人和院外人的嬉笑怒骂中演绎了老百姓的悲与欢,离与合,绝望与希望。结尾的口琴声和婴儿的啼哭声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窝头会馆的人们胸口有血,心头有伤,可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并最终迎来曙光。地道的北京人,地道的北京故事,小四合院里老百姓的嬉笑怒骂让人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天蓝,刘恒.窝头会馆的主题就一个“钱”字[N].新京报,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