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s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难题破解将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广西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虽然校企双方合作的意愿是积极的,但是合作的状态亟需改变,并且对重点区域的职教发展关照不足,政府的作用也亟需凸显。这就需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进行制度层面的系统设计,寻求企业、学校、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优先发展区域校企合作模式、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将成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突破点。
  关键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广西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K13LX241);2013年广西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TW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武博,女,蒙古族,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10-06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面对新的转型,对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本投资作用愈发凸显,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落地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与产业升级同步已成为时代发展新的主题。近期,国务院制定了系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形成教育和产业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国外校企合作一般认为起源于1862年美国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s),该法案通过联邦政府增地的方式,资助每个州创建有关农业或者机械的学校,它开启了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的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寻找到了适合本国校企合作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建立了有效的学校、政府、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本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而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起步较晚,虽已倡导多年,但目前仍然不能发挥出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合力作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遭遇到了许多瓶颈亟需解决。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越来越迫切之际,展开对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广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生实习的机会,选取学生实习所在的中职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共200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925%。其中,企业样本数93份,中职学校样本数92份;其中北部湾地区(钦州、防城港)样本数30份,其他地区155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广西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是针对广西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设计,共涉及四个维度,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意愿、合作动机、合作问题、合作建议,而且调查是对企业与学校分别进行,以试图进一步寻找出校企合作当前的矛盾冲突所在。通过对校企双方的意愿、动机、问题、建议进行数据分析与研究,从而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提出建议。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整体积极,但双方态度有明显差异
  本项维度主要是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的态度和必要性的认识情况调查。根据表1所示,两个分指标中对愿意与有必要的选择分别达到了61.6%和89.2%,可见,双方合作的意愿整体上是呈现积极态势的。但是,在对校企双方意愿的均值比较中,会发现二者之间存有内在的差异
  在对企业参与的态度调查中,企业自身认为态度良好的程度明显高于学校对企业的评价;而在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调查中,学校对合作必要性的认识明显高于企业的认识。也就是说,企业在对待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虽然参与行为积极,但是在观念上仍处于比较轻视的态度。导致这种冲突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从企业自身来说,对参与职业教育带有一定的期望,希望从中获取赢利,但可能又与现实中的付出相矛盾,当自身发展需求无法满足时,自然就认为合作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他们渴望与企业合作,因为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推动职业学校的深远发展,但合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让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不满意。校企合作若想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在意识上达成共识,企业必须从促进自身成长出发,才能真正树立起参与合作的意识。
  (二)企业参与动机仍以经济利益为主,社会责任感缺乏
  在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动力因素的选择中,涉及企业效益的方面选择的频率较高,如表3所示,招聘员工与顶岗带班达到0.71和0.55的频率,而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因素选择频率则最低,仅有0.25。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动因一般有三个来源:(1)外在的强制性压力,企业参与行为呈被动形态;(2)企业自身内在的成长需求以及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企业参与行为呈主动形态;(3)来自于市场导向,以追求利益为主,企业参与行为呈商业化状态。[1]目前,企业参与的动力因素还处于市场导向阶段,吸引企业参与的因素均为外显因素。如在参与过程中,招聘企业所需员工,可以提高招聘效益,而顶岗带班实习则可以让企业减少劳动力成本,在用工紧缺时更可解燃眉之急,而并未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本投资考虑,也就更无从谈起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三)企业参与程度一般,北部湾地区区域优势未显现
  在校企合作问题这一维度中,首先对目前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根据表4处理后的结果显示,56.8%的被试认为广西目前校企合作程度一般,选择“不好”的选项也占到了北部湾地区对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程度的评价明显低于广西其他地区,而这与现实的政策是不符的,不能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北部湾地区是广西重点发展的经济战略地带,它承担着我国与东盟在陆地与海域的经济贸易往来,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又一突破口,而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这一区域尤为重要,合作程度不尽人意意味着人才开发的优势作用并没有显现,亟需进一步加强。   (四)学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是制约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这一分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和学校在企业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根据表6处理后的结果显示,企业不愿参与的因素排序前三位的是经济原因、学生素质与企业实践所需能力有一定差距、企业得不到发展,选择频率分别为0.62、059、0.50。应该说这三项是从企业自身出发所面临的企业不愿参与最为直接的因素,参与投入高、见效慢、学生达不到技能要求、不能满足招聘需求是当前校企合作最为急迫的冲突点。
  作为合作主体的另一方,学校在企业参与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如表7所示,四个选项的频率都较高,尤其是学校培养方案与企业脱节、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差两个选项频率已达0.72和0.70。从参与主体双方所涉及的问题来看,校企合作的状态仍未达到深度合作的阶段,没有形成
  一个有效的机制将企业与学校连接在一起,企业参与的目的性和动机都不强,学校培养存在大量问题,科研能力也亟需提高。
  而对于校企双方而言,制约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共同的因素则是学生职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岗位的需求,学校培养方案与企业脱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应是自身成长的作用,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与企业对接中存有一定差距,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内在需求,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五)政府作为校企合作支持主体的作用并未显现
  在这一分指标中,主要是校企双方对政府支持的着眼点进行选择,结果如表8所示,经济支持仍然处于第一位,频率达0.52;政策倾斜排在其后,频率达0.39。其中,学校更希望政府能给予经济支持,而企业则更需要得到政策倾斜。学校所侧重的经济支持应包含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的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补贴、学生资助的经费等,企业强调的政策倾斜应是在税收减免、项目优先、提供发展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出台多项文件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但是具体的激励机制仍未建立。
  三、研究结论
  (一)校企合作状态亟需突破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未实现校企互赢的局面,缺少一套促使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1)企业较为看重短期效益,缺少长期投资的眼光,社会责任感不强;(2)学校培养模式不能与企业对接,学生操作能力欠缺,无法实现岗位“零适应”;(3)校企合作模式仍然是校企双方分别操作,联合培养并未真正实现;(4)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二)重点区域的人才红利亟需关注
  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产出就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尽可能发挥人才红利的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二战后的德国经济之所以腾飞,最有效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德国的经济助力。因此,在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区,如广西北部湾等地,应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注,优先发展重点区域的职业教育。
  (三)政府作用亟需凸显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项政策的出台,大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鼓励校企合作,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效性仍需加强,而且政府的直接作用并未凸显。(1)具体的配套政策始终没有出台,对校企合作的倾向性政策也鲜有制定;(2)经费来源及投入方式也缺少一套管理的规章制度;(3)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也未建立;(4)激励性措施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
  四、对策建议
  依据广西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问卷调查,可深入挖掘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方法策略,进一步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从调查结论中可以看出,突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仍需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进行制度层面的全局设计,寻求企业、学校、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优先发展区域校企合作模式,发挥行业的评价监督作用,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对行业协会引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用发挥路径的探索
  由于校企合作中涉及企业较多,政府不可能进行一一协调与指导,这就需要一个能连接政府,统筹各个企业的载体,行业协会则是最佳选择。行业协会是同业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等自愿组成,向会员提供服务及自律管理的社会团体。[3]我国行业协会一般都是基于经济效益及良性竞争与合作的目标由企业自愿组织成立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引领作用甚微。而德国的“双元制”重点发挥了行业协会的管理引导功能,德国的行业协会多种多样,起主要作用的则是手工业协会和工商业协会。它们的行业协会机构负有对“双元制”下的职业教育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任、可以举办跨企业的教育机构、在各个作用体中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4]
  因此,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中,一定不能忽视行业协会的重要功能,应不断完善行业协会的管理制度、加快立法步伐,探索行业协会引领企业参与的多种路径。一旦机制确立,行业协会就可承担起指导职教师资培养、编写职教教材、预测人才需求、评估校企合作程度等责任,将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起到异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对校企政府三位一体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关照
  学校、企业、政府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三个参与主体,它们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强调,相关性研究也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在具体研究内容中,更多是对其三个方面的分开探讨与研究,三者整体的优化作用并未凸显。也就是说,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为三方面的合力确立一个作用点,提供一个协同合作平台,从根本上破除过去单一主体参与的逻辑思维,真正的在具体实践中去摸索相契合的合作模式。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则可以为协同合作平台的搭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区域协同创新,是一种高效的创新,是以技术创新等单方面创新带动整个区域治理的综合创新。它最为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可以使区域内部多项功能重新整合,进而实现区域内部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5]   而职业技术学校就要发挥其在技术技能上的优势,既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型的新型人才,又要能够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本地区的基本条件,营造积极的合作环境,不断探索学校、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增强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
  若想打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困境,不但要有点上的突破,更要有面上的保障。如果把行业协会与区域协同创新比做突破口,那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则是实现突破的保护屏障。只有从源头找寻企业参与的动力,才能将支持体系的各个点组成面。只有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才能为点上的参与主体提供最好的发展环境。社会支持体系,引用的是社会学上的意义,它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6]也就是社会支持主体通过一定的介体作用社会支持的受者所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虽不是社会支持的个体,但“企业参与”这一行为作为社会支持的受者,仍然需要找寻支持它的社会支持主体以及如何构建它可见和非可见的支持网络。首先,应先确定这一行为的社会支持主体,除了参与行为主体的企业和学校双方外,支持还来源于政府、行业、社会、个体;其次,要明确可见支持与非可见支持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如属于可见支持的政策、经费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属于非可见支持的社会文化影响、历史观念等。只有确立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主体,才能有针对性的构建社会支持显性和隐性的关系网络,才能促进整个参与面的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武博,孔凡校.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12-15.
  [2]中德合作广西行动学习项目执行办公室.广西职业教育充分发展:行动 反思 分享[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101.
  [3]中德合作广西行动学习项目执行办公室.广西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理论和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53-58.
  [4]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软科学,2013(1):1-9.
  [5]齐绍平,张婧.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求索,2013(2):230-232.
  [6]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25-31.
  [责任编辑曹稳]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与比赛内容,反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只有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大赛的办赛初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从分析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入手,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构建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的有效衔接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有效街接  基金项目:延安职业
期刊
日前,浙江省出台了新一轮的中职课改方案,引起广泛关注。浙江为何提出这样的方案?方案的指导思想提到是为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它是基于这样的新背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狭隘的、“就业导向”的、培养一线工人的中职教育所能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与许多学生及家长的期望不吻合,甚至产生了中职招生危机
期刊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
期刊
摘要:社区老年人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致力于相关研究。选取浙江温州市内几个社区老年人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分析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现实状况,社区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策略: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安排安排;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拓宽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培养多种类型志愿者,参与帮扶老年人活
期刊
摘要: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学做案导学导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此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上能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学做案导学导做”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JSJG432)  作者简介:刘华,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产品开发、纺织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其专业学习奠定英语语言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该项目中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建议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高职药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任务型英语教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ZYB61)  作者简介:王秀娟,女,江苏联合职业技
期刊
摘要:基于ESP理论,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机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英语课程教改的实施方案,探讨了职业英语(简称“EOP”)中口语教学的具体做法,以期促进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中口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口语教学;航空机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航空机务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1309)  作者简介:姚畅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抚顺市卫生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实行学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办学模式,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提升专业教师及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找准学校与校外医疗卫生行业、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中职卫生学校;深度合作;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以“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该课程开设目的、设计理念等出发,具体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庄丹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对课程本质的认知:课程本质的客观基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来源于文化与创新。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合理性在于通过教育实践,以有效的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的统一。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于如何凸显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如何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对教师的引领作用,进而以数学课程特有的文化功能、应用技能来展示数学课程的本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