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s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她的形象剖析,可窥视到作者奥斯丁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有脱离我们生活实际。时至今日,在人们谈婚论嫁时,何尝不是在进行金钱与爱情的权衡取舍呢?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金钱与爱情 婚姻观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中国诗人纳兰性德营造的这种美丽凄凉委婉的故事一定不适合《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和伊丽莎白,如果他们只是初见,怎么会有后来那些恬美的故事?如果他们只有初见,那只会在彼此心中留下种种不好的印象而已。人怎么可以从第一印象来评判?
  一见钟情的才子佳人,不会出现在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中。一见钟情的故事,燃烧过后就没有了激情,岁月不是用感情的余晖来维持的。奥斯丁将自己的睿智和理性埋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并把一个婚姻爱情故事说的圆满、让人着迷,达西和伊丽莎白,两个人已经到了精神层次上的交流,思想上的共鸣。长久和温柔的感情让人心醉。《傲慢与偏见》的精髓就在他们相知的过程:在伊丽莎指责中卸下傲慢的达西和慢慢除去偏见的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一个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词组。西方人对词语的精确,从马拉美开始直到奥斯丁,延绵不断。不过,这个精确的世界,在另一个精确的世界之外,像一个世外桃源。艾米莉·狄金森和简·奥斯丁给人相同的感觉就是她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桃源,男性在其中是一个被动词。从某个神秘的地方产生并带动词语的发生,然后实现一种义无反顾的完整。而观察这种动作,就产生了女性文学。
  一 伊丽莎白生活的社会环境
  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题材又与其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分明是一本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世情小说,却偏偏闪耀着风趣诙谐的喜剧色彩。所以忍不住要想象,在聪慧可爱的伊丽莎白的身上,作者奥斯丁揉杂了自己性格中的多大的一部分。比如绝妙的幽默感,比如通彻的观察力,甚至比如每个年轻女孩都会因小虚荣而犯的小错误。奥斯丁的一生一如其文字,温文尔雅而又不乏节制,她当然不如伊丽莎白那么幸运,在她所生活的时代,达西这样外表高傲而内心温柔的阔少只存在她的笔下,以至于写出如此完美爱情终局的作者本人,却不得不接受终身未婚的命运。奥斯丁的心愿我们已经无从探究,但管中窥豹,她大概也少不了怀想像达西这样有钱的单身汉。但这种憧憬仅仅是一种憧憬罢了,在时代的现实中,也许还是有着难以逾越的门第和金钱的界限。女性附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使女性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奥斯丁是深知其中的无奈的。她站在智者的高度,洞察了造成女性这种可悲命运的社会根源。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段是: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状况,即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男性中颇为流行的婚恋观念:男人有钱就一定要成家,要成家先得有钱。而当时的女子呢?“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婚姻作为女性一生所系,是她们获得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傲慢与偏见》中,最后看到这种现实的只有夏洛蒂,她嫁给柯林斯这样一个阿谀逢迎,为伊丽莎白所不屑的表哥的唯一理由就是她理解的“幸福”:
  “你知道我不是个罗曼蒂克的人,我决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论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身份地位,我觉得跟他结了婚,也能够获得幸福,并不下于一般人结婚时所夸耀的那种幸福。”
  夏洛蒂是以牺牲真实情感为代价作出婚姻选择的,故而她的女性意识在世俗的婚姻选择面前成了无情感意识,或情感无意识,即意味着丧失了个人感情与理智的统一,这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婚姻观的体现。
  夏洛蒂不指望爱情这种偶然的东西使其一夜嫁入豪门,姿色平庸又无权财的她也从不奢望被达西这样的贵公子相中,一步登天。但谁又知道,在一个姿态如此重要的社会,那些真正的激情又何以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伊丽莎白面对凯瑟琳夫人的诘问,强调自己是“绅士的女儿”,但她何尝又不时时刻刻地为自己的母亲和姊妹“缺乏教养”的表现充满困扰,在班纳特先生那里,这些愚蠢的笑料成了生活本身,而在伊丽莎白眼里,这些却全是贬低身份的标签,殊不知,这样的标签才是被她硬加的看似道德实际拜金的预判。这种看似冷静的节制恰恰反映了奥斯丁本人的困境,那就是身在生活的枷锁中却不能正视,偏偏要在之外寻求一个可能的幻象,这个幻象完满但却侮辱了自己。
  二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
  “恋爱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奥斯丁将她的所思所想融入了《傲慢与偏见》。针对婚姻大事对于女性前途、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对于婚姻问题的倾向性,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代言人,伊丽莎白。原因在于伊丽莎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伊丽莎白善良、聪慧、倔强、以及并未因贫困而让自己变得卑微的不卑不亢、还有一点点小顽固,向往浪漫的真爱。在舞会上,这个聪慧的女子认识了达西,一个看起来傲慢,古板,甚至不解风情的男人。对于这样的男子最初印象,她是不喜的,尽管对方出身豪门,家境殷实,然而命运之轮已在此刻开始运转并远离最初印象,一切似乎尚未开始却已经发生。
  伊丽莎白带着生气和兴趣敏锐洞察周围的人事,也全心参与其中;也正是出于同样思维的独立性,奥斯丁本人也兴味盎然地描写这些家长里短,虽对愚蠢的言行也加以讽刺,但却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从伊丽莎白、埃莉诺到安妮,她笔下的这几个女主角最突出的德性便是对人情伦理具有清醒而温暖的理解,表现出一种敏锐的生活理性。
  伊丽莎白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除了50磅的年收入之外,唯一与达西般配的就是她的品格:诙谐聪慧的谈吐,大方的举止和正直具有同情心的为人,她眼中的美满婚姻除了爱情,还必须有双方相互敬佩的品行。身为贵族的达西风度翩翩,学识广博,地位尊崇,家世显赫,自然无法对乡夫野老的粗鄙无知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再加上他孤傲清高、诚实不阿的性格,似乎愈是在那些虚与委蛇的社交场合,愈是会表现出一种格格不入、难以讨好的傲慢和冷漠。可是,在人生的更多时候,他却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仁慈与悲悯,胸襟与气度。他善待佃户,礼遇下人,对妹妹疼爱有加,呵护备至,是这世界上“最仁慈的主人”、“最好的兄长”。他情操高尚,谦逊低调,被威翰恶意中伤污蔑也不屑反唇争辨,救助伊丽莎白一家反被班纳特太太误解也不肯邀功人前。他对爱情忠贞不二,矢志不渝,为了伊丽莎白,不惜放低身份,冲破根植于内心的门第观念。他言行审慎,矜持坚忍,即使是在求婚被拒的痛苦情境下,仍不肯唐突佳人,不忘提醒自身保持一个绅士所应遵循的风度和礼数。
  一个人的傲慢,另一个人的偏见。偏见是因为傲慢,傲慢也是因为偏见。从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中,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伊丽莎白的爱情体现了婚姻的真正价值和追求。面对感情,她不像妹妹凭一时的冲动来主宰自己,保持了人的尊严,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面对现实,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勇敢地捍卫了自己高尚纯真的爱情。而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婚姻观。
  三 伊丽莎白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风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对自我认识的偏差造成的。不公正的认识导致了伊丽莎白的最初偏见,公正的认识帮助伊丽莎白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她的婚姻,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伊丽莎白身上体现着婚姻的真正价值和时代追求。伊丽莎白曾经有过彷徨无助痛苦失落,而这些都缘自她内心的爱与不爱。正如“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阿尔贝·加缪这话实在精辟,实际上,也不存在不通过挣扎而自我肯定的爱情。对自我的认同感,加缪会说“自我的意识”,而这很大程度就是生命强度的代名词,这种感受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恋。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因之而获得幸福。
  优秀是能力,敢于优秀是勇气,遇到能欣赏你的人是运气,对于古今中外的女人来说都是一样。伊丽莎白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她从未委屈过自己的优秀,她使自己的优秀超脱了家世,超越了时代。她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敢于捍卫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这在当时妇女处于无权地位、把婚姻当作自己唯一出路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伊丽莎白这一个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奥斯丁以同样的原因不俗,但也大可不必因此替张爱玲抱恨,遇人不淑也是种运气。
  四 结语
  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伊丽莎白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产阶级、贵族通过婚姻实现各自目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若将她的作品仅仅理解为各个爱情故事的集合,则比较离谱。那样罗曼蒂克的理解和感受方式正是奥斯丁本人讽刺的对象。仅仅将《傲慢与偏见》理解为爱情小说,或以为奥斯丁只一味讽刺某些人物、肯定某些人物,都贬低了这位女作家作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的理解力和该书作为经典盛行至今的丰富意义所在。难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马克思说,在“揭示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参考文献:
   [1] 刘国屏、于心文:《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 简·奥斯丁,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3] 罗依娜:《从〈傲慢与偏见〉透视简·奥斯丁的婚姻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4] 朱虹:《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5] F.M.L T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ble Society [A].A Social History of Victorian Britain [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6] 马丽君:《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沧桑》,2006年第1期。
   [7] 胡新:《〈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形象》,《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 Edward Copeland,Jane Auste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9] 江风:《论〈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的婚姻观》,《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玉东,男,1972—,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成名作《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述立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记录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夫权专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黑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形象 主体意识 身份寻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书写藏族土司兴亡史的力作。小说呈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五个特征:个人视角的历史,历史的虚构叙事,历史的随意与荒谬,人物自身的茫然,以及隐喻化的理想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五个特征的研究,从艺术特色上对《尘埃落定》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尘埃落定》 新历史主义视角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视角的历史  在新历史主义观点看来,历
期刊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人文学世界里一位十分杰出的作家,她吸引了国内国外评论界的关注。《喜福会》(1989)是谭恩美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全书讨论了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微妙情感。本文拟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前人对这部作品中的东方主义的探究,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再思考。谭恩美在书中对中国的部分描写体现了东方主义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她更想将这部作品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表
期刊
摘要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本文试从纳妾制度下的幽怨妻妾、“五四”语境中的觉醒女性、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守护者等三方面,分析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揭示这些形象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音 小说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女性文
期刊
摘要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以一片叶子为线索,歌颂了老画家为了挽救年轻画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给人以生的力量的叶子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中的叶子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老画家贝尔曼的化身。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全文主旨的升华——伟大的人性之爱使得枯叶不朽。  关键词:叶子 欧·亨利 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些理论。在托派分子混淆中国社会性质之时,他以自己创作的《子夜》,形象、生动、巧妙而又含蓄地回答了托派提出的问题,而这部作品也是现实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茅盾 《子夜》 吴荪甫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现
期刊
摘要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读者却能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窥见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一窥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
期刊
摘要福克纳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南方贵族的腐败,而且强烈谴责了清教观对人性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此外,清教式的妇道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福克纳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成为他怀疑和批判女性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福克纳 清教观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里的一系列故事大多发生于南北战争前后,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南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方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逐步和北方的“文明”接轨。这就带来了南北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三方面剖析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南北方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约克纳帕塔法 南北方矛盾冲突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 
期刊
摘要杰瑞·比萨奇的三本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真实披露了武装冲突背景下儿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以开展儿童人道主义教育来推动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个小说系列同时用作“全球和平学校”(Global Peace School)项目的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下一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储备人才,而作者本人亦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儿童 人道 教育 和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