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世界的一扇崭新窗口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语言、修辞和文化等角度赏析了风靡日本的诗体散文Youth,同时指出了流行的夏海涛译本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Youth 语言 修辞 文化
  一、Youth的作者及其影响
  风靡日本的诗体散文Youth(《青春》)的作者是犹太人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1840—1924)。厄尔曼于1840年生于德国,儿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以逃避德国的种族歧视,1851年定居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美国内战 ( the American Civil War,1861—1865) 期间,厄尔曼加入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1824—1863)和罗伯特·李(Robert Lee,1807—1870)指挥的南部联盟军队(Confederate forces);战后移居纳奇兹镇(Natchez)并成家、经商;1884年,厄尔曼举家搬至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Birmingham),并在伯明翰教育委员会(Birmingham’s Board of Education)任职长达十八年,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厄尔曼一生热心公益,六十七年如一日;年逾七十之后,厄尔曼才开始写作,其中以诗体散文(poetic essay)Youth最为著名。
  《青春》这首诗体散文深受任驻日本盟军最高统帅(Supreme Allied Commander)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将军的喜爱;此文后来成了许多日本企业家的人生哲学圭臬(the basis of many businessmen’s life philosophies);1988年,数百名日本商业界名流聚会东京、大阪,纪念厄尔曼的这篇散文。松下电器公司(the Panasonic Company)创始人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1894—1989)告诉大家:二十年来,《青春》一直是自己的座右铭(motto),一直与自己朝夕相伴。如今,《青春》已成了一篇影响日本商界一百年的散文,并开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入主白宫时这篇散文也随之进驻白宫。
  二、Youth赏析
  《青春》是一篇典型的诗体散文(poetic essay);全文仅246个单词,分5个自然段;每一段叙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各段之间又紧密相连,正符合诗体散文的特点:语言要求浓缩、跳跃;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的空间。文中厄尔曼围绕青春这一主题,层层展开。
  《青春》一文最早的译本为年轻学者夏海涛所译,于1991年刊载于《瞭望周刊》第14期,后为《新闻记者》等杂志转载,译文相当精彩。为了便于比较赏析,本文英文原文、译文均选自俞敏洪编审的《生而为赢》,对比本为上海理工大学张顺生教授的译本。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给青春下定义,诠释了青春的内涵: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青春不是生命中的一段时光,而是一种精神状态;青春无关是否粉面朱唇、是否腿麻脚利;青春关乎是否意志坚强、是否富于想象、是否热情洋溢;青春是生命之中的一泓清泉)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对照和平行结构三种修辞方式给青春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不用明喻,隐喻直接把喻体当成本体来描述,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从而能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者在说青春是一种心态的时候,直接运用了隐喻的基本表达形式:用of连接本体和喻体,以一种抽象的概念去表达了另一种抽象的概念,即以一种心态比作青春。运用隐喻的同时,作者还把对照和平行结构穿插其中,以达到说理的目的。“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为第一组对照;“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为第二组对照,其中“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和“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这两组隐喻里又都包含着一组平行结构,从而使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表达简练、语义突出、音韵铿锵,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说明深刻的道理。这种对照由表及里,由外部的特征到内部的气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最后达到动静的完美结合。具体而言之,由转瞬即逝的“a time of life”到静若止水的“a state of mind”,由充满活力的“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夏译“桃面、丹唇、柔膝”也相当精彩)到静态的“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和“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張译本“青春是生命之中的一泓清泉”与夏译本“青春是生命深泉在涌流”各具特色,汉语中“一泓”是水流大而多地涌现出来之意),再到最后动与静的完美结合,道出青春是生命之中的一泓清泉。强调了青春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表明青春不仅具有静态美,还具有动态美。这段文字中,作者突破了传统的青春定义,指出青春并非人们习惯性认为的外表美,而是一个人的内在美,这就是本文的立论与传统文章相比高出一筹,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从人性矛盾的两个方面,揭示了青春的品质特征;接着从人的群体特征、长幼阶段揭示了青春的活力: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青春意味着气贯长虹,克服怯懦,锐意进取;意味着不甘平淡,摒弃安逸,敢于闯荡。如此胆识,二十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世人变老,非因岁月流逝,而因理想抛弃)
  这一段是对上一段的承接,进一步阐明了青春的实际定义,指明青春并不是外表年轻,而是一种气概,一种喷薄欲出的青春气息。第二句,“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与曹孟德一千多年前的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与最后一段中的“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圆润,成为前后对应,有呼有应的统一整体。本段最后一句,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这既是对上文的承接,也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三段行文非常短,仅有两句: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fear,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ring back to dust.(岁月留痕,只皱及肌肤;热忱抛却,必颓至灵魂。忧虑、害怕、自疑,必致意志消沉,万念俱灰)
  然而,这短短两句话却道出了青春常在的內因和真谛。这段承上启下,为第二段的自然延伸,又为后文做好了铺垫。这一段中的“enthusiasm”和第二段中的“ideals”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都是指锐意进取、勇于进取、怀揣梦想以及坚定信念这些内在的经由岁月洗礼,积淀而形成的昂扬青春的品德。
  第四段作者把青春和童心未泯联系在了一起: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hope,cheer,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十六岁也好,六十岁也罢,人人都向往奇迹,憧憬未来;人人都童心未泯,怀揣梦想。你我心中都有一座无线电台,只要这座电台能从人类、上苍接收到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便青春常在)
  儿童是刚降临尘世的天使,总是瞪着探求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儿童心灵纯洁、干净,不被俗世所扰,生命之泉奔流不息。只要具有儿童的心境,青春就会永驻。这段中,作者还巧用隐喻,把成年人那颗探求世界,永不疲惫的心比喻成能接收信号的无线电台,形象生动、力透纸背地说明了何谓青春。对于“Whether 60 or 16”夏译“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不妥,首先外国人口中不可能说出“年届花甲”“二八芳龄”这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况且“60”“16”无论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押头韵,再则“二八芳龄”一般只用来指少女。
  第五段,即最后一段,从反面说明了何谓青春不再的情况并再次概括何为青春的状态: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一旦天线散落,心灵蒙上悲观厌世之冰和愤世嫉俗之雪,即便年方二十,你也已未老先衰;然而,只要你树起天线,捕捉乐观向上的电波,纵然年过八十,依然有望在告别尘寰之时,青春犹在)
  这一段顺接上文,说明,所谓青春不再指的是不再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之心,不愿接受新的事物,理想破灭、意志消沉、斗志不再、心灵之树枯萎、心灵之泉干涸。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重申了青春的内涵,说明青春并不是年轻,而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希望永不破灭的生活态度。这段中,作者运用隐喻(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和对照(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have grown old...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两种修辞格,简明清晰、生动活泼地向读者展现了青春逝去和青春犹在的两种生命状态,强调了希望、乐观在保持青春时的重要作用,把青春归结为一种心态,而不是年龄。张译本则有效地发挥了汉语中的动词优势,将“the aerials are down”和“your aerials are up”分别译作“收起天线”和“树起天线”,将“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then you are grown old”译作“一旦天线散落,心灵蒙上悲观厌世之冰和愤世嫉俗之雪”,既准确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较之夏译本“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更胜一筹。
  三、结语
  《青春》一文思考冷静、文字优美,且多用短句,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全文能述前人之未述,想前人之未想,把青春归结为一种心态,给读者打开了观察世界的一扇崭新的窗口,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具有动人心魄的美丽和启人深思的哲理。
  纵观全文,作者在前三段从知的层面,后两段从行的角度告诉人们如何认识青春,把握青春。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维和组织语言的高超技巧。原文犹如一坛佳酿,醇香四溢,魅力无穷,催人奋进,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堪称散文诗中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李旭.操纵理论视角下《青春》的两个译本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7):150-151.
  [2] 夏海涛.青春[J].瞭望周刊,1991(14):37.
  [3] 俞敏洪编审.生而为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3.
  [4] 张顺生.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J].中国翻译,2015(1):92-94.
  [5] 张顺生.语床头灯:智慧人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6] 赵巧容,韩存新.从接受美学和功能对等视角评析厄尔曼《青春》的三个译本[J].外国语言文学,2016(4):279-284.
  作 者: 吴广珠,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 辑: 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艺术批评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书赋》与王僧虔所写的《文赋》均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论著。通过对这两部不同艺术门类的论著在美学范畴、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内在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书论与文论,乃至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文赋》 《书赋》 情感 形式 对比研究  文学和书法,一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时间艺
期刊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犹太裔作家,《鬼作家》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描写的多为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挣扎困惑,极具张力。在《鬼作家》中,罗斯通过设置相似又存在对立性质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面临的伦理价值的冲突困境,对他们的崇高身份进行消解,使得文本更富张力,表现出更深的内涵和魅力,也突显出自己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 《鬼作家》 张力 人物形象 伦理道德 身份消解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里,中国新诗真正冲破了两千多年的古典模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诗学几乎是与新诗共生的。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简况,旨在理清其演变和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对中国现代诗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轮廓。  关键词:中国新诗 现代诗学 发展  一  中国诗学不仅是诗歌及诗歌现象的阐释者,而且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向导”。“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几乎是与新诗同步的。”“新诗的开山人胡
期刊
摘 要:“积淀说”是李泽厚提出的重要实践美学理论,在其早期著作——《美的历程》中已多有展现。作者以社会历史积淀因素对具体艺术门类和作品进行考量,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宏观地阐释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多处体现其实践美学思想。“积淀说”的出现,拓宽了美学所涉领域,其虽然有众多局限之处,但仍对我国新时期的美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积淀说 美的历程 实践美学  作为李泽厚的重要美学著作,《美的历程》
期刊
摘 要:自从工业社会以来,机器就开始进入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近些年,机器已经进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我国以微软小冰发行诗集为代表性事件,学界就此现象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全盘否定人工智能写作现象并不是明智之举,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若是一直停留在写作这一层面,被机器人替代只是时间问题;而若我们注重文学性,创作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和情感性就是我们筑起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优势。  
期刊
摘 要:“林译小说”已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然而,林纾和“林译小说”,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疑问。本文拟从这些疑问入手,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分析这些疑问被长期忽略或是故意忽略的原因,揭示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并反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林纾 林译小说 译者主体性 中华文化外译  林纾不识外文,却被奉为“译界大师”;“林译小说”由口述者和他共同完成,口述者
期刊
摘 要:明清越南使臣北使中国朝贡往返一般需要两年左右,在漫长的旅途中,越南使臣留下了许多汉文诗,其中途经南宁所著诗篇有两百余首。南宁诗内容多样,既有与中国官员的唱和诗,描写南宁都市繁华的写景诗,也有思乡怀亲诗。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窥见明清越南使臣来华时的心态,即努力与中方人员建立友好关系,羡慕赞美中国都市的繁华,因远游无法尽孝而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感。  关键词:南宁 越南使臣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象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源头,它以象形的特点描写着世界万变的形态,以象形达意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笔者将具有象形、会意的文字应用于篆刻创作,并将其象形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方寸之间凸显其象形意味,表现出象外之意,形成强烈的图像意识,以达到升华创作意境的效果。  关键词:篆刻 创作 图像意识  象形文字将自然万物提炼于有趣的字形之中,诠释着万千世界。在篆刻创作中,笔者
期刊
摘 要:张斌川诗歌的故乡书写源自他建构自己的故乡世界的野心。他讓故乡在古典诗意和历史中呈现,让乡愁绵延,走向未来的是中华文化传统。而异乡、返乡与原乡的意义共建到超越故乡里乡愁内涵的时代升华,都是诗人故乡书写的成功之处。他写乡愁也仅是手段,他最终要在他的乡村世界里建立一种乡村精神。  关键词:乡愁 异乡 原乡 返乡 超越  一、乡愁“这一个”  苏州诗人张斌川的诗集《河流向西》(作家出版社2017年
期刊
摘 要:《裂缝》于2007年出版,为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在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年又一佳作。通过分析作品序言之中的家庭关系、历史学家的家庭关系以及故事中霍沙与马罗娜的家庭关系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莱辛在《裂缝》中所追寻的家庭关系和谐观,以期为读者解读《裂缝》提供一种新视角,作品反映了当时年近九十高龄的莱辛对家庭关系的严肃思考和美好憧憬。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裂缝》 和谐主题 家庭关系  《裂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