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练笔,不仅是学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训练途径,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另一种形式。那么教师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练笔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爱写作、会写作。因此在下评语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快捷便速而忽略具体到位,不能只顾挑剔毛病而不给与适当表扬,不能只追求片面评价而不注重引导,不能只评价文章而不评价作者,不能只追求片面实际效应而忽略幽默风趣。
按照人的一种正常心理而言,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之后,都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期待老师的回音。这样,评语应该能够成为师生之间关于习作沟通的有效渠道,教学双方都能从中获得益处。然而很多学生反映学生不喜欢看评语。作文本发下来,总是往桌子下面一塞了事。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除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外,老师在写作评语的时候,也可能存在失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评语不能只追求快捷便速而忽略具体到位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犹如与学生谈话交流。但是当你在与学生交流时,你所说的话全都是什么"海阔天空"式的"高谈阔论",则可能会使对方似懂非懂却无言对答,这样将失去了交流的实际作用。因为它有失对话之间的平等性与平和性。在给学生下评语时,也会有多种语言的出现从而导致这样的结局,让学生很失望,像那些模糊笼统的语言,概括性倒是很强,却不容易让学生把握实质;挖苦嘲笑的语言,固然可以逞一时的快意,却招致学生在写作上不思努力,引起反感;老师写下来的语言对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没有对象感,放到任何一个人的作文当中都适用,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结构严谨"之类,是经常写在学生作文本的话,只是概括性比较强的话语,对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武断言语,教师的评语书写倒是便利,教师可以非常轻松地写下:"离题万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基本功太差""一窍不通""一塌糊涂"等等,这只是一种判断语,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更没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应付性言语,诸如"阅""好""较好""认真"等,除了可以加快作文的批改速度外,并没有多大用途,这样的评语写与不写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评语不能只顾挑剔毛病而不给与适当表扬
学生作文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和那些名人名家的作品自然相差甚远,即使和老师的文章相比,可能也存在相当的差距。问题是很多老师似乎很少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习作充满不满,找出学生的一大堆不是,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能做到语言上的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无忌。带"不"字的句子或者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评语之中:"字迹潦草""细节描写不生动""没有按要求写""层次不分明""论证没有力度"......这些带刺的语言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会让学生看不见作文前进的曙光。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的一丝兴趣,也会因此消失殆尽。有些写得不好的作者一起受到大家的奚落和嘲笑。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作文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关。
三、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评价而不注重引导
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评"起"导"的作用都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问题是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不自觉地完全站到评判者的立场上,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旁者、评论者,只注意到教师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问题。评价的结果尽管也给学生指出了优点和缺点,但是怎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还是没有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四、评语不能只评价文章而不评价作者
教师写评语的时候,经常只看学生的作文,看完以后发表一通意见。只评文不评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对学生习作活动的结果即写出来的文章的好坏做出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却没有涉及作文的主体,尤其是对影响作文的因素以及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活动没有做出合理的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对一个静态的文本做的分析,不能深入到作文的内部,教会他如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教会他如何体会情感。有时候,看起来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总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似乎只是为了写成任务,批改作文不分或者很少考虑区分不同对象,写得评语大都差不多,并且几乎都是"课程标准"用语或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用语的翻版。诸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或者如"中心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话,显得大而无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五、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实际效应而忽略幽默风趣
我们很多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只注重文章好不好或者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然后直接进行评价到"该文章语言流畅,用词恰当,重点突出"或者与之相反。这样的评语在学生看了之后,并不感多大兴趣,即使是后者。在这里,教师则忽略了作为语言功能的一种特别艺术--幽默风趣。幽默在人与人交流之间及言语表现中。不仅具有很大的吸引作用,它能有效地融恰关系,增加默契感、和谐感,我平时在给学生批改日记练笔中非常注重这一点。可有一段时间由于我个人的心情有问题,在给学生批改日记中,则只是下一些非常"正规"的评语。可在这样一两次之后又交上的日记中,则有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最近你给我的下的批语我们都不喜欢看,还有学生甚至说写日记没什么意思了。这是为什么?"看了之后我也非常的明白,在后来的日记评语,我则想方设法的使用幽默语言与学生增进幽默感,和谐感。而学生再次的日记中也尽力的发挥着自己的水平。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写评语这条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督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态表达意图,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提高作文练笔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
[2]《初中语文教学参考》
[3]《中学生作文报》
按照人的一种正常心理而言,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之后,都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期待老师的回音。这样,评语应该能够成为师生之间关于习作沟通的有效渠道,教学双方都能从中获得益处。然而很多学生反映学生不喜欢看评语。作文本发下来,总是往桌子下面一塞了事。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除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外,老师在写作评语的时候,也可能存在失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评语不能只追求快捷便速而忽略具体到位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犹如与学生谈话交流。但是当你在与学生交流时,你所说的话全都是什么"海阔天空"式的"高谈阔论",则可能会使对方似懂非懂却无言对答,这样将失去了交流的实际作用。因为它有失对话之间的平等性与平和性。在给学生下评语时,也会有多种语言的出现从而导致这样的结局,让学生很失望,像那些模糊笼统的语言,概括性倒是很强,却不容易让学生把握实质;挖苦嘲笑的语言,固然可以逞一时的快意,却招致学生在写作上不思努力,引起反感;老师写下来的语言对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没有对象感,放到任何一个人的作文当中都适用,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结构严谨"之类,是经常写在学生作文本的话,只是概括性比较强的话语,对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武断言语,教师的评语书写倒是便利,教师可以非常轻松地写下:"离题万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基本功太差""一窍不通""一塌糊涂"等等,这只是一种判断语,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更没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应付性言语,诸如"阅""好""较好""认真"等,除了可以加快作文的批改速度外,并没有多大用途,这样的评语写与不写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评语不能只顾挑剔毛病而不给与适当表扬
学生作文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和那些名人名家的作品自然相差甚远,即使和老师的文章相比,可能也存在相当的差距。问题是很多老师似乎很少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习作充满不满,找出学生的一大堆不是,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能做到语言上的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无忌。带"不"字的句子或者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评语之中:"字迹潦草""细节描写不生动""没有按要求写""层次不分明""论证没有力度"......这些带刺的语言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会让学生看不见作文前进的曙光。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的一丝兴趣,也会因此消失殆尽。有些写得不好的作者一起受到大家的奚落和嘲笑。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作文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关。
三、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评价而不注重引导
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评"起"导"的作用都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问题是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不自觉地完全站到评判者的立场上,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旁者、评论者,只注意到教师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问题。评价的结果尽管也给学生指出了优点和缺点,但是怎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还是没有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四、评语不能只评价文章而不评价作者
教师写评语的时候,经常只看学生的作文,看完以后发表一通意见。只评文不评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对学生习作活动的结果即写出来的文章的好坏做出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却没有涉及作文的主体,尤其是对影响作文的因素以及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活动没有做出合理的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对一个静态的文本做的分析,不能深入到作文的内部,教会他如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教会他如何体会情感。有时候,看起来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总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似乎只是为了写成任务,批改作文不分或者很少考虑区分不同对象,写得评语大都差不多,并且几乎都是"课程标准"用语或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用语的翻版。诸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或者如"中心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话,显得大而无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五、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实际效应而忽略幽默风趣
我们很多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只注重文章好不好或者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然后直接进行评价到"该文章语言流畅,用词恰当,重点突出"或者与之相反。这样的评语在学生看了之后,并不感多大兴趣,即使是后者。在这里,教师则忽略了作为语言功能的一种特别艺术--幽默风趣。幽默在人与人交流之间及言语表现中。不仅具有很大的吸引作用,它能有效地融恰关系,增加默契感、和谐感,我平时在给学生批改日记练笔中非常注重这一点。可有一段时间由于我个人的心情有问题,在给学生批改日记中,则只是下一些非常"正规"的评语。可在这样一两次之后又交上的日记中,则有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最近你给我的下的批语我们都不喜欢看,还有学生甚至说写日记没什么意思了。这是为什么?"看了之后我也非常的明白,在后来的日记评语,我则想方设法的使用幽默语言与学生增进幽默感,和谐感。而学生再次的日记中也尽力的发挥着自己的水平。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写评语这条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督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态表达意图,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提高作文练笔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
[2]《初中语文教学参考》
[3]《中学生作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