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多元解读中的价值冲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h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
  师:《早》这一课为什么要以“早”为题呢?请大家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认为这个“早”有腊梅花开得早的意思。
  生2:我认为这个“早”不仅有腊梅花开得早的意思,还应该有鲁迅为迟到感到后悔,决心时时早、事事早的意思。
  生3:我补充,我认为这里还应该包含着作者希望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知错就改决,和“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4:老师,我认为鲁迅先生读书时在桌子上刻“早”字这种做法不妥。
  师:是吗?谈谈你的看法。
  生4:他在桌子上刻字,是一种破坏公物的行为,如果我们都像他那样,那我们班的课桌不都要遭殃了吗?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谢谢你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了个醒儿。同时,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位很有集体责任感的同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提议大家为他的崇高责任感鼓掌。(热烈鼓掌)
  师:不过,请大家想想,鲁迅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他是在哪上学的?
  生5:好像是在私塾吧。
  师:是的。他们那时候是没有破坏公物这种说法的。假如鲁迅就生活在我们当中,你能帮他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学生想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生6:我认为,他可以写封信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然后再写个保证书就可以了。
  生7:我认为凭他的才智完全可以以“早”为题写一首诗来警示自己。
  生8:我认为他也可以把“早”字刻在专门的木块上作为座右铭。
  生9:我认为他还可以把“早”字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装裱好以后挂到家里或者教室的墙上与大家共勉。
  师:课后大家选一样帮他做做,怎么样?
  生:(齐声说)好。
  
  案例评析
  以上这个教例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把脉“冲突”之因,寻求智慧理答
  对这篇课文题目的解读,应该说前面3位学生的发言是契合文本规定性的,而第四位学生的“鲁迅不爱护公物说”显然是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因为,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鲁迅就读于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塾,他在桌子上刻“早”字是不存在“破坏公物”这一说法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悖论,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但是,不可否认,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是他深入文本思考后的结晶,是他个性解读的真实记录。我们需要这样真实、自由、个性的课堂,而这也正是多元解读的常态。问题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因背景知识的缺乏而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时,我们如何去引领。能否在引领价值取向的同时既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建构起符合文本规定性的深度解读,则成了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尊重学生的心,有一双敏于发现的眼和一张善于激励的嘴,切实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解读,去伪存真,智慧理答,并不断激起学生再创造的激情。这样,使得化解冲突的过程就是学生建构文本的过程、回归文本的过程。
  二、引领中催生,促进深度建构
  这一价值冲突经过妥善的处理,变成了学生再次深度建构文本,继续生成创见的精神之旅。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不仅得到“珍视”,而且得到进一步催生。学生的多元解读在基于文本取向的坚守、引领中得到舒展,并不断向着澄明之境迈进。学生的独特体验也从游离状态变得具有灵魂。这样的引领也让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敞亮的境界中和文本的价值建构中走向和谐统一。
  价值引领赋予教学以高度和灵魂,而基于独特体验的自主建构则赋予教学以多元和个性。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取向遭遇价值冲突时,引领价值取向成了对话高效的关键,成了学生独特体验进一步成长的航标。引领的过程就是师生深度对话的过程,也是催生深度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多元解读也从“山脚体验”逐步走向“高峰体验”,从迷惘的狭隘之阈迈向深刻的澄明之境。这样,课堂就会彰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与活力。舍之,体验将陷入盲目,建构也将跌入泥淖。
其他文献
书名:英美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王孝会,等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47263037  定价:45元  女性文学一般也称为女性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指的是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以女性思维方式、审美理念以及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元素为基础,通过女性特有的情感和细腻的文风,以女性生活、命运、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女性
《社戏》是小说集《呐喊》中的最末一篇,文章以鲁迅特有的“呐喊”式笔法开头,以批判的笔调叙述“我”两次在城里戏园看戏的经历,充盈其间的是不快与烦躁。然后笔锋一转,进入诗意化的写作,以明快的笔调追忆幼时在母亲娘家看社戏的情景,洋溢着欢快的主调,与后来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有相通之处,而与《呐喊》中的其他篇章不甚相合。那么,《社戏》与《呐喊》的共通性何在?仅仅由于发表于同一时期便收录其间吗?通过对鲁迅“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敦煌莫高窟塑像的精美和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进莫高窟  1.播放《大敦煌》主题歌。  2.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知道刚才我
自从1921年《故乡》发表以来,对它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一位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写成了一部《鲁迅(故乡>阅读简史》,描述评论的变迁情况,全书分为“知识阶级的《故乡》”“教科书中的《故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故乡》”“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其文献资料收罗的广博和学术成就无疑不可低估,但其理论基础是传播美学和接受美学。作者自承“我的目标不是把文学史写成对作家作品的解释,而是从社会史的观念进行叙
李斌先生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即将出版,邀我写篇序言,我当即就答应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往还很少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承担关于“百年语文”的课题,也苦于这方面缺少殷实的成果可做借鉴。这个题目做好了,对于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有参考意义。  由于政治和战争等原因,民国时期的国文教科书出版情况非常散乱,要进入这方面研究,必须先做资料清理工作。该书作
背景  课堂上,总有学生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让老师感到意外、甚至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课堂会因此而绚丽多彩。    教学案例  片断一  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播
因为对萌发生机的课堂向往,因为对游戏教学的追求,2008年8月,我结束了为期十年的教研员工作,重返课堂,带着课题开始了崭新的课堂实践。从教研员做回老师、从书桌走回课堂、从总是教室后面的听课者到走上讲台的上课者,在这途中,我的课程理念、生活方式、教研方式发生了不少的转变。  今年三月下旬,因学校与浙江省教育学院联合举办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我有了一次与大师切磋、交流的机会。这次,我执教的
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一般是没有外貌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万卡》《变色龙》《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直截了当地出现,行动着,感受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本文引文皆出自汝龙翻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却大笔浓墨、相当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  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
主持人语:诗歌是一种语言最凝练、感情最真挚、节奏感最强的一种文学体裁。古典诗歌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守住古诗教学的底线,并不断向上走,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特推出“古诗教学”专题,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但愿在我们蓦然回首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奇怪”的现象:语文课外辅导书使用现状    现象一:  开学初听了一节语文课,看到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不是凝神思考,也不是默读课文并从文中寻找答案,而是低着头快速地翻开《课课通》寻找答案。只见先找到的学生迅速地高举着手,接着,一只又一只的手举起来,当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时,这位学生从容地站了起来,手里捧着《课课通》,把书上的答案念了一遍。老师却对此现象视若无睹。  现象二: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