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课堂,育出生命之苗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被动地使用教材,不能只做教材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概念的揭示” 时,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接着出示下面这组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什么是三角形?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概念。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把判断六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这一环节放在概念的揭示之前,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了。这种变传统的“先揭示概念再应用”的教学为“先应用再由学生自己揭示概念”的教学,就是巧用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好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我怎样教这一课”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进入“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的思维中。
二、以 “动”为载体,关注探究过程,长出生命之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启发。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训练序列,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效果不佳。
1、提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正归一应用题》时,在课堂上利用CAI课件创设了一个“逛超市”的现场,学生随摄像机的镜头,看大屏幕“逛超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认识了“单价”(定格在一些物体的标签上)、“数量”(定格在顾客购物篮中物品的数量)、“总价”(定格在收银台的屏幕上)。这种生活的现场,学生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像是在生活中的玩,实质是数学中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动眼。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演示多媒体课件:小蚂蚁拿着小旗围绕圆形操场跑步,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活泼的音乐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接着用电脑演示红线绕操场一周,教师接着提问:“刚才小蚂蚁跑过的路就是这个圆形的什么?”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很快就得出该教学得基本内容,教学效果特别好。
3、提供表达机会,让学生动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话过程,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同学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请同座的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看;请同学们先自己讲一遍,再看谁说得好等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4、提供思考机会,让学生动脑。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要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教学,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不要以“热热闹闹”作为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志,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一想”,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良好习惯。
5、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和可能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如教学“10的组成”一课时,让学生分小棒。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同时思考:“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这样,通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很快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亲自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6、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互动。现代教学要突出“立体化”,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极力倡导大家互问互答,不但消除了学生与教师对话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顾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提问氛围。
三、关注学生发展,凸显人文精神,盛开生命之花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以开放的教育理念,力倡个性化教学,凸显人文精神,让数学课程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催生学生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数学教师要竭尽所能激活学生生活,盘活学生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让整个探究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滋生和延续,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探究中,实现数学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数学教师也要善于移情,让自己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细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思考,在教育情境中形成统一体,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就会想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学生最迫切想知道些什么,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让学生乐学,从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认识分数12 ,先让学生把一张纸任意折一折,按平均与不平均分分成2类,揭示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就是整张纸的12 后,请学生先试着写。结果在黑板书写的三个分数为 12 、21 、1/2,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说:一般1/2是用在电脑上的,看这两个( 12 、 21 ),我觉得 21 是很有创造性的,如果我们的前人一开始就规定这样写,那么现在我们也就这样写了,向他有这份勇气表示感谢。(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正确的写法应是21 ,先写……这样,使学生不仅改正了错误,训练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这对他们将是终身受益的。
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一改传统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课堂,育出生命之苗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被动地使用教材,不能只做教材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概念的揭示” 时,我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接着出示下面这组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什么是三角形?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概念。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把判断六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这一环节放在概念的揭示之前,再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了。这种变传统的“先揭示概念再应用”的教学为“先应用再由学生自己揭示概念”的教学,就是巧用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好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我怎样教这一课”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进入“我怎样用这一课来教”的思维中。
二、以 “动”为载体,关注探究过程,长出生命之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只有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启发。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和训练序列,结果造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效果不佳。
1、提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整个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正归一应用题》时,在课堂上利用CAI课件创设了一个“逛超市”的现场,学生随摄像机的镜头,看大屏幕“逛超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认识了“单价”(定格在一些物体的标签上)、“数量”(定格在顾客购物篮中物品的数量)、“总价”(定格在收银台的屏幕上)。这种生活的现场,学生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像是在生活中的玩,实质是数学中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动眼。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演示多媒体课件:小蚂蚁拿着小旗围绕圆形操场跑步,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活泼的音乐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接着用电脑演示红线绕操场一周,教师接着提问:“刚才小蚂蚁跑过的路就是这个圆形的什么?”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很快就得出该教学得基本内容,教学效果特别好。
3、提供表达机会,让学生动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话过程,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同学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请同座的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看;请同学们先自己讲一遍,再看谁说得好等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4、提供思考机会,让学生动脑。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要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教学,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不要以“热热闹闹”作为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志,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一想”,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良好习惯。
5、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和可能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如教学“10的组成”一课时,让学生分小棒。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同时思考:“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这样,通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很快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亲自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6、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互动。现代教学要突出“立体化”,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极力倡导大家互问互答,不但消除了学生与教师对话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顾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提问氛围。
三、关注学生发展,凸显人文精神,盛开生命之花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以开放的教育理念,力倡个性化教学,凸显人文精神,让数学课程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催生学生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数学教师要竭尽所能激活学生生活,盘活学生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让整个探究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滋生和延续,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探究中,实现数学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数学教师也要善于移情,让自己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细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思考,在教育情境中形成统一体,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就会想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学生最迫切想知道些什么,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让学生乐学,从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认识分数12 ,先让学生把一张纸任意折一折,按平均与不平均分分成2类,揭示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就是整张纸的12 后,请学生先试着写。结果在黑板书写的三个分数为 12 、21 、1/2,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说:一般1/2是用在电脑上的,看这两个( 12 、 21 ),我觉得 21 是很有创造性的,如果我们的前人一开始就规定这样写,那么现在我们也就这样写了,向他有这份勇气表示感谢。(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正确的写法应是21 ,先写……这样,使学生不仅改正了错误,训练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这对他们将是终身受益的。
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一改传统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尽情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