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护基 多维贯通 体现平衡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习作教学板块,修订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内容”、“实施建议”的表述中透显出这样三个鲜明的课程研制意图:基本立场不动摇,语文素养重融合,传统现代都兼顾。
  一、保本护基
  从实验稿到修订稿,在习作教学板块,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1.“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不断表达着这样的态度:“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可见,“兴趣”和“信心”就是立在儿童习作之门的两道“门槛”: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很高兴去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容易,我可以去写。这应当成为每一次习作教学的两个前提性条件,也是根本性条件,缺乎其一,儿童的言语就无从发生。
  2.“引导”与“指导”定本位。将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称之为“习作教学”,旨在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定的阶段,“习作教学”存在的本意就是“教”儿童“学”写作。如果没有“教”的真实运行,断然就不会有“学”的确实成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引导”重在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指导”则体现在儿童习作过程之中,思路的疏通铺陈,表达的丰富多元,文字的生动具体,譬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引导”和“指导”是教师的本位,作为语文教师,无论在儿童的言语发展层面,还是精神成长的层面都不能缺位。
  3.“自己”与“自由”显个性。写作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失去了自主,言语就会灵魂出窍,魂不附体。《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自己”和“自由”的要求言之凿凿:“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方面,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写作就是写“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相关的人、物、事,我们的习作教学要面向儿童自身,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耳熟能详的故事,获得捕捉自身素材的敏感力。另一方面,儿童的言语个性还得用“自由”来孕育。面对同样的习作素材,每个儿童都有着各自的言语选择:在言语内容上,有的喜欢从这个维度着眼,有的则喜欢另辟蹊径;在言语形式上,有的喜欢写实,有的喜欢想象。习作教学就应当尊重儿童的言语特征,给予他们更加宽松开阔的选择自由,让每一篇习作真正适合儿童自己,让每个儿童在每一篇习作中真正找到自己。
  4.“真实”与“具体”守底线。《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倡导“真实”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儿童以本真的状态面对写作,以真切的文字书写自己的故事,习作教学就应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直面每一个儿童的个体生命:每个习作话题,都要考虑到儿童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每个指导环节,都要考量是否能激起儿童言说的欲求;每次习作评价,都要意在将儿童引向更加敞亮开阔的天地。再说“具体”。当下儿童习作最大的“难”就是写得不具体,习作教学最大的“难”也就是如何指导儿童写具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其实就隐含这写“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所谓“见闻”——就是看到的,听到了,包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变化等;所谓的“体验”,就是自己完整的亲历过程,从开始,到经过,再到结果;所谓“想法”就是自己在观察、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或者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等。如果将这些“细节”在习作教学中落实到位,儿童习作中的“具体”自然水到渠成。写“真实”,是不说“假话”的基础;写“具体”是不说“空话、套话”的保证,习作教学只有守住这两条底线,儿童习作素养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儿童习作的品质才会有长足的改善。
  5.“自改”与“互评”促提升。《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让儿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从本质上讲,就是让每个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小学阶段,修改习作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自我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文从字顺”的目标;二是相互修改,还是为了进一步实现“语句通顺”;三是集体评改,则是为了语句生动准确、内容合乎立意。目标还是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个层面,至于篇章方面的修改,在第三学段才有这样的“自改“和”互改“要求,习作教学必须把握好这样的尺度。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其意在强调,要将儿童的习作“修改”与“互评”作为一种写作能力来考察,作为一种写作素养来培育,作为一种写作意识来涵养。
  这几点,是《语文课程标准》历来已久的坚守,是小学写作课程的根基和本源,也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更希冀成为未来习作教学的常识、常态与常规。
  二、多维贯通
  从说到写,读写结合,一直是写作教学的传统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则将这样的要求说得更清楚、更明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既然是传统规律,为何在课程标准的前后两个版本中,要不断重申和明晰呢?原因在于,近年来这样优秀的母语教育经验在习作教学中有日渐弱化之趋势。随着不少版本的小学语文国标本教材中主题单元编写思想的消解,口语交际、阅读、写作逐渐成了一个单元中的三条“平行线”,使广大的一线教师产生了误读,人为地将说话、阅读、写作割裂开来,“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所以,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融会贯通,《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给树立了一个明晰的“风向标”,提醒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三维融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善于在近期的班级共读中生发交际话题,并有意引导儿童联系自身生活丰富话题,为下面的习作训练做好延伸与铺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教材的文本价值入手,链接口语训练,引导儿童思辨,以说促思,以说深读;可以利用文本的言语空白,巧妙嵌入习作训练,以写促读,以写促悟;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围绕写作话题,做实交流环节,让每一个儿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说引写,由说生写;充分利用课内的教材、课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篇目和段落,作为习作例文,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召唤儿童相似的生活经历,渗透鲜活的习作知识,以读唤写,以读导写。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只有在教学上自然立体的同构,才会有儿童言语素养的共生和共荣。
  三、体现平衡
  当下的儿童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契机。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特别增加了一条:“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习作教学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有机对接、优势互补?“儿童博客写作”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平台与载体。通过写作博客、发布博客、评点博客、讲评博客、修改博客,解构了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它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让习作教学变得更动感,更适合儿童的文化需求;它改变儿童的写作姿态,让“言语制造”走向“言语交往”;它颠覆了传统的习作讲评模式,使之来得更迅捷,变得更直观、更互动,让家长、同伴、教师同心协力,一起融进儿童个体的言语成长中。
  当然,在面向现代的同时,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传统写作方式也不可随意替代,因为它还包含了一份民族文化的情怀。所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特别增添了“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对于作文中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的书写的情况”等方面的要求,其意在提醒我们的教师和儿童: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结构优美、笔画工整的汉字组成的,写作也是练字时。
  那么,面对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笔墨纸砚和传输迅捷、交流动感的网络技术,习作教学怎样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呢?笔者以为,在小学阶段,可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先收后放”——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尽量要求儿童用传统笔墨写作,一笔一画书写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到了第三学段,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尝试进行网络习作。二是“内外有别”——课内习作一定要求儿童进行笔墨习作,课外练笔可以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练笔成果发在博客上,以便于交流和讲评。总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有相对的平衡,没有绝对的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媒体上一些改革语文教育的言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着重辨析了“儿童本位”的语文教育改革“良药”的开方过程。并就儿童本位的教育主张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等话题。提出了语文教育改革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教材创生课程经验不能漠视教材本身的规定性的观点。文章反思了媒体与教育“被生病”的现象,提出教育者应审慎地表达教育理想,增强“专业性”。强调语文教育改革应缘自教育内部的目的,并注意不断优化和
主持人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教育世界:严谨的教材,丰富的教参,名目繁多的教学手册,等等。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教育素材背后有一些看不见但却是根本的教育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课程标准。教育中的诸多素材都来源于课程标准,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课程标准的一种演绎和呈现。然而,也许正是现有资源的丰富遮蔽了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也许正是习惯的“拿来”消减了我们创造的激情,当然,也许还有其他一些
主持人语  谈到当今学生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常常感叹: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于是乎,“多读多写”成为诊治该病的一剂良方,甚或不二法门。但细想一下,这种对语文“病”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似有问题。第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读得少写得少吗?第二,“多读多写”就真的是一剂良方吗?是否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了呢?实质上,教学所要追求的是少读少写,而不是多读多写,也就是说,读得少但所获
2001年8月,我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当时,这还是一所创办才一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的区域、新的学校、新的伙伴,给我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  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于1994年,来自新加坡的中西合璧的思维与软件在这里融和、滋长,生出了无限的创造力,正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创新、创业、创优成为这片土地的主题词,亲商亲民亲人才和率先争先、日新月异则是这里
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weekend,often。spend,catch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I often…Sometimes I...  3.三会单词:a butterfly,a dragonfl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不去充分思考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分”的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解读,希望在钻研教材方面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点”上粗读教材——明确角度  从“点”上粗读教材,就是研究教材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换句话
日前在一次与中小学校长的对话交流活动中,诸多校长纷纷就如何克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职业倦怠的生成,多系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所致。毫无疑义,沉重的工作压力的确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一些二、三流的没有多少升学压力的学校,以及那些几乎属于学校升学竞争中的“旁观者”的诸如音、体、美等边缘学科的教师们,同样也存在对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是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策略,资源整合的基础是生本意志的凸现,其目的是服务课程、优化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形式主要有主题引领、有机交融、延伸拓展和自然生成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 整合 策略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实验稿”相比,“课标修订稿”的整体设计框架不变。针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偏向,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力纠时弊,回应了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及时更新了一些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思维。  一、学段目标:强调梯度意识  阅读目标基本未变,但注意整合相关条目,阅读素养拾阶而上,梯度意识更加明显。如各段均提出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增加了“略读”,第三学段提
虽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语法修辞课,但教会学生懂得比喻句的正确运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1.模仿范例,比出个性。  为什么要用比喻呢?这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行。可以把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结果会发现,本体一般都是抽象的、无形的、深奥的事物,而喻体一般都是具体的、有形的、浅显的事物,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