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人性论”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朗的世界观,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对年轻人的成长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积极指导作用。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时代意义,从而给予人们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朗性;世界观
Marxist philosophy is optimistic view of the world
Chen Ting;Meng Hong
Abstract: the essay elaborates Marxist philosophy is optimistic view of the world from four respects: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epistemology, social history and human nature, and it illustrates the cheerful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n active guide to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ist country. From a new angle, namely, the optimistic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 shows Marxist philosophy has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nd it gives u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ower.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Optimistic of nature,view of the world
一、唯物辩证法是开朗的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
质量互变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发展的形式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成就来源于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努力必将会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和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竞争欲加激烈,因此,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质量互变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在这一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也激励我们永远不断地努力。
2.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但是,每一个矛盾又是各不相同的,有它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这一辩证法的理论在现实中的意义极大,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常碰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我们感到困惑,我们很难抉择,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我们解决这一困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个性之外。共性只反映个性中共同的东西,它并不反映个性的全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的个性,有它特殊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只反映了各国社会主义的共性,它不可能反映各国社会主义的全部。因此,当我们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理论相矛盾时,我们应该尊重实际,勇于从实际中创造新的理论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就解除了我们时常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痛苦地徘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具有开朗的特性。
3.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社会向上发展的轨迹
事物是循环发展的,还是笔直发展的?是倒退的,还是前进的?这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轨迹,即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有曲折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总是朝着更高的阶段迈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我们在进行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没有历史可以借鉴,是放弃?还是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帮助了我们树立起了信心,让我们了解在从事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时不时的出现种种难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又让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开朗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开朗的世界观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不可知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可知论。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确立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辨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又以唯物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真理,揭示了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所谓真理的绝对性,首先是指任何真理总包含着某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会被推翻的而只會被不断充实的正确成分;其次是说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物质世界的接近。所谓真理的相对性,首先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虽然承认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一定层次、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认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时又指出: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物质世界的不断接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不断接近”的观点显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乐观和开朗性。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达到终极真理,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将能无限地接近这一终极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开朗的社会历史观
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历史上有三种答案:循环论、退步论和进步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种历史循环论。他认为,世界源于火又归于火,每过10800年形成一个大年,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古希腊人赫西奥德则提出了一种历史退化论,他将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其一是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人类无疾病痛苦,也不用进行耕作;其二是白银时代。这一时代,人们原先的美德让位于奢侈和傲慢;其三是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凶暴好战的种族;其四是英雄时期。这一时代出现了半人半神的英雄;其五是铁器时期。这一时代出现了私有和贫苦。古希腊的学者也有历史进步论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过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为了生存,依靠神赐的智慧学会耕作、建筑、发明语言,学会给事物命名。第二阶段是人为了自保聚集在一起,建立城邦或城堡,开始了群居生活。第三阶段为免除人与人的相互残杀、侵犯,城邦有了秩序,人与人有了爱和团结。近代法国的启蒙学者卢梭主张历史退步论,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把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阶段。在自然状态中,原始人的性情善良,有强烈的怜悯心。第二阶段:黄金阶段。经过漫长的原始状态,家庭出现了,开始有了私有财产。家庭改变了原始人的感情,他们有了夫妻之爱和父母之爱,家庭成了一个结合得很好的小社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生活富足,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单独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无拘无束地进行自由的交往。这一时期人们过着适宜本性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第三阶段:铁期农耕时代。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铁器和农业技术,有了剩余产品,由于自然的不平等,强者强占了土地和财富,弱者却一无所有,社会从此出现了财产不均,贫富对立的现象。社会陷入了贫富争斗的战争状态。社会道德开始败坏。第四阶段:政治社会时期。贫富对立,造成社会局势动乱,战争状态越演越烈。于是富人诱谝穷人双方交出权利,组织政府,结果,政府成了富人的工具,成了穷人的新的桎梏”。[1]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社会。他指出人类社会的演变同自然界的演变一样,是一个有特定物质基础的、由矛盾推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因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方向就带有一种必然性,历史就是朝这一必然的方向迈进。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比前一种社会形态更进步,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另外,马克思还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实际上,它告诉了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社会历史观具有一种开朗的特点。这种开朗性对于我们树立一个开朗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有了一个乐观的期待。其次,它使我们对今天的努力有了一个自我的肯定。当人们相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我们的后代必将比我们生活的更美好,那么,人们对自己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付出的一切将会无怨无悔。
四、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具有开朗的特性
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说已经争论了二千多年了,有的说“人性本善,”,有的说“人性本恶”,中国的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写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在《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我国的孟子和荀子虽然观点相反,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性是天生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热烈地宣扬着人性。他们把人的情欲、自保、享乐、自由等当作人的本性。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他们把“避害趋利”、“避苦趋乐”、“满足欲望”看作是人的本性。两者虽然在对人性的具体表述上有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人性的共同特点:其一,人性是自私的;其二,人性是天生的。
马克思在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思维起点。他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他一方面如实地认定,人有生物的本能、自然的属性;另一方面又认定,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承认,社会是人创造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但是,反过来,社会是什么样,创造这个社会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本质属性。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人性不断改变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一扫我们对人性的悲观色彩。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人性是自私的观点在西方盛行,就连有着性善论传统的东方社会也有着人性不古的感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告诉了我们:没有天生的人性,人性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人类所处的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人性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的发展而向更高级方向发展。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然,也就不是永恒的,当人类消灭了私有制以后,人类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除,随之而来的将是集体主义观念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这一人性论中隐含着一种开朗和乐观的伦理发展观。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开朗性特征的揭示和强调在现实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它影响着我们对客体的认识和我们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信仰的缺省、对未来的迷茫确实存在于一部分年轻人中,理想和前途的近视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只考虑眼前不顾未来。有一位学者曾言: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强调,让青年一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获得一种开朗的精神,这对于提高年輕一代的素质,使我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抱有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使我们能更自觉地投身于共产主义的实践中。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强调,也激发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热情,提供给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和工作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我们在前进中看到光明,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思想进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 孟子•告子
[3] 荀子•性恶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朗性;世界观
Marxist philosophy is optimistic view of the world
Chen Ting;Meng Hong
Abstract: the essay elaborates Marxist philosophy is optimistic view of the world from four respects: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epistemology, social history and human nature, and it illustrates the cheerful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n active guide to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ist country. From a new angle, namely, the optimistic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 shows Marxist philosophy has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and it gives u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ower.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Optimistic of nature,view of the world
一、唯物辩证法是开朗的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
质量互变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发展的形式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成就来源于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努力必将会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和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竞争欲加激烈,因此,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质量互变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在这一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也激励我们永远不断地努力。
2.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但是,每一个矛盾又是各不相同的,有它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这一辩证法的理论在现实中的意义极大,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常碰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我们感到困惑,我们很难抉择,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我们解决这一困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个性之外。共性只反映个性中共同的东西,它并不反映个性的全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的个性,有它特殊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只反映了各国社会主义的共性,它不可能反映各国社会主义的全部。因此,当我们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理论相矛盾时,我们应该尊重实际,勇于从实际中创造新的理论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就解除了我们时常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痛苦地徘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具有开朗的特性。
3.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社会向上发展的轨迹
事物是循环发展的,还是笔直发展的?是倒退的,还是前进的?这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轨迹,即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有曲折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总是朝着更高的阶段迈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我们在进行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没有历史可以借鉴,是放弃?还是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帮助了我们树立起了信心,让我们了解在从事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时不时的出现种种难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又让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开朗的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开朗的世界观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不可知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可知论。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确立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辨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又以唯物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真理,揭示了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所谓真理的绝对性,首先是指任何真理总包含着某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会被推翻的而只會被不断充实的正确成分;其次是说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物质世界的接近。所谓真理的相对性,首先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虽然承认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一定层次、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认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时又指出: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物质世界的不断接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不断接近”的观点显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乐观和开朗性。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达到终极真理,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将能无限地接近这一终极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开朗的社会历史观
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历史上有三种答案:循环论、退步论和进步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种历史循环论。他认为,世界源于火又归于火,每过10800年形成一个大年,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古希腊人赫西奥德则提出了一种历史退化论,他将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其一是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人类无疾病痛苦,也不用进行耕作;其二是白银时代。这一时代,人们原先的美德让位于奢侈和傲慢;其三是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凶暴好战的种族;其四是英雄时期。这一时代出现了半人半神的英雄;其五是铁器时期。这一时代出现了私有和贫苦。古希腊的学者也有历史进步论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过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为了生存,依靠神赐的智慧学会耕作、建筑、发明语言,学会给事物命名。第二阶段是人为了自保聚集在一起,建立城邦或城堡,开始了群居生活。第三阶段为免除人与人的相互残杀、侵犯,城邦有了秩序,人与人有了爱和团结。近代法国的启蒙学者卢梭主张历史退步论,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把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阶段。在自然状态中,原始人的性情善良,有强烈的怜悯心。第二阶段:黄金阶段。经过漫长的原始状态,家庭出现了,开始有了私有财产。家庭改变了原始人的感情,他们有了夫妻之爱和父母之爱,家庭成了一个结合得很好的小社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生活富足,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单独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无拘无束地进行自由的交往。这一时期人们过着适宜本性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第三阶段:铁期农耕时代。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铁器和农业技术,有了剩余产品,由于自然的不平等,强者强占了土地和财富,弱者却一无所有,社会从此出现了财产不均,贫富对立的现象。社会陷入了贫富争斗的战争状态。社会道德开始败坏。第四阶段:政治社会时期。贫富对立,造成社会局势动乱,战争状态越演越烈。于是富人诱谝穷人双方交出权利,组织政府,结果,政府成了富人的工具,成了穷人的新的桎梏”。[1]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社会。他指出人类社会的演变同自然界的演变一样,是一个有特定物质基础的、由矛盾推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因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方向就带有一种必然性,历史就是朝这一必然的方向迈进。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比前一种社会形态更进步,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另外,马克思还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实际上,它告诉了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社会历史观具有一种开朗的特点。这种开朗性对于我们树立一个开朗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有了一个乐观的期待。其次,它使我们对今天的努力有了一个自我的肯定。当人们相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我们的后代必将比我们生活的更美好,那么,人们对自己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付出的一切将会无怨无悔。
四、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具有开朗的特性
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说已经争论了二千多年了,有的说“人性本善,”,有的说“人性本恶”,中国的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写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在《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我国的孟子和荀子虽然观点相反,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性是天生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热烈地宣扬着人性。他们把人的情欲、自保、享乐、自由等当作人的本性。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他们把“避害趋利”、“避苦趋乐”、“满足欲望”看作是人的本性。两者虽然在对人性的具体表述上有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人性的共同特点:其一,人性是自私的;其二,人性是天生的。
马克思在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思维起点。他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他一方面如实地认定,人有生物的本能、自然的属性;另一方面又认定,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承认,社会是人创造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但是,反过来,社会是什么样,创造这个社会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本质属性。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人性不断改变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一扫我们对人性的悲观色彩。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人性是自私的观点在西方盛行,就连有着性善论传统的东方社会也有着人性不古的感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告诉了我们:没有天生的人性,人性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人类所处的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人性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的发展而向更高级方向发展。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然,也就不是永恒的,当人类消灭了私有制以后,人类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除,随之而来的将是集体主义观念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这一人性论中隐含着一种开朗和乐观的伦理发展观。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开朗性特征的揭示和强调在现实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它影响着我们对客体的认识和我们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信仰的缺省、对未来的迷茫确实存在于一部分年轻人中,理想和前途的近视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只考虑眼前不顾未来。有一位学者曾言: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强调,让青年一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获得一种开朗的精神,这对于提高年輕一代的素质,使我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抱有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使我们能更自觉地投身于共产主义的实践中。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朗性强调,也激发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热情,提供给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和工作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我们在前进中看到光明,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思想进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 孟子•告子
[3] 荀子•性恶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