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读书百遍”方能“其义自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hvhuhuiui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阅读者不放弃,不懈地读。可“读书百遍”却最终“其义不见”的也不少见。究其原因,是机械简单地对待此名言,读书主体需求与积极性没有激活,读懂条件不具备,阅读时应付消极。“其义自见”是“读书百遍”的成果,包含有文本领悟中自主语言建构,也包含阅读过程经历体验的方法、策略及品性上的生成。“读书百遍”中生成自主认识,生成意志品性,提升语文素养。应构建真实阅读情境,激发阅读主体的需求,在主动积极中“读书百遍”,方能实现“其义自见”。
   关键词 真实情境;语言建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读书读不懂时,教师常用励志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其多读、反复读,不懈地读下去。学生无数遍努力地读,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看似懂了一点,但如果读的条件不变的话,最终还是没能读懂。可很多教师对老祖宗的这一读书励志之语,还是深信不疑,教学组织时捧为圭臬,学生读不懂,还会要求他们一遍一遍地往下读。如何对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书励志名言,我们显然不能停留于过去的认识,而应该重新进行审视。
  一、阅读问题:“读书百遍”复杂性审辨
  “读书百遍”,“百遍”是虚数,指反复阅读,次数多。阅读频次高了就能读懂,就能领悟,就能解决问题?不一定。有好的愿望与设想,但不一定有预期的结果。
  1.怪现状:不具备条件终“不见其义”的“读书百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读书励志语,出自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宋代大儒朱熹在《读书要三到》再次提到,强调读书要多读、熟读。
  如果是经典作品,经典的句段,就应反复阅读。一开始读不懂,感悟不多,但反复吟诵,慢慢就能进入其意境里,逐渐地觉得有味道,意味渐浓,可能会觉得某些意蕴妙不可言。但这显然是有条件的,需要在相应的阅读情境里,有必要的阅读能力,必需的阅读信息支持。否则,即便是经典作品或其它必读的书,也不是想读懂就一定能读懂的。
  条件不具备,书虽“读百遍”,读书人却一脸茫然,读与不读一个样,读多遍与读少遍一个样。不懂的,读“百遍”后终还是不懂,读书人饱受打击,就有厌烦拒绝心态产生:不读了!即使是眼前放着书,即使是口里念着书的内容,书的内容也没有往心里去。这显然是励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负面意义及表现。在这句励志语的管慑、威逼下,有的读书人厌烦、反感而至排斥读书,高考后撕碎课本的人还少吗?
  2.盲目“读书百遍”:主体迷失及“假读书”“假教学”
  没有理性对待这句话读书或阅读励志语,给很多人造成了障碍。什么是阅读?阅读是阅读者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阅读是阅读者的事,“为什么读”需依阅读主体的需求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需根据阅读者的特点组织,才会产生应有阅读效果。
  拿着励志语逼着阅读者非“读书百遍”不可,活动主体是教师、父母等阅读活动监督者,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需求,不被重视,阅读者不被尊重,阅读特点被忽视,这样的阅读活動,阅读主体是迷失的。
  读书之人读不懂,不愿读,被逼着读,读书消极被动。书读不下去,学生无读书少读书,却“完成阅读教学”。教师没有正确地认识以看待阅读现实,却以此认定学生是“假读书”。教学活动中无视且维持这种读书状态的,就被称为“假教学”。目前就有一波言论,揭露或反对“伪阅读”,要求“真读书”“真教学”,或是就觉得有必要倡导“真语文”。
  二、成果导向:为“其义自见”的意义性“读书百遍”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基本的语文实践方式,无论哪种活动,需先有语言输入,因而阅读摆在最前面,是最基础的语文活动。“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如是倡导阅读,如是描述盎然乐趣的阅读。但仅仅倡导阅读是不够的,需以成果“其义自见”引导,激发阅读主体的阅读兴趣,方能实现意义性“读书百遍”。
  1.“读书百遍”:阅读主体辨析及主动性确认
  如果阅读时“有口无心”,显然是应付虚假的阅读。阅读是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活动,是阅读主体根据自我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吸纳文本内容,自主形成认识与思想的活动。阅读个体不想读的,条件不具备不适合读的,就读不进去。真实阅读活动须根据阅读个体的经历、思想及兴趣设置阅读情境,具体的阅读任务、文本篇目、活动过程的安排,都需符合阅读个体特点。
  教师、父母等阅读指导者监督者,不能代替阅读,只能帮助指导,提供资源,积极创造情境,促进阅读主体的阅读。“读书百遍”围绕阅读主体组织,激发阅读主体的内在需求,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的主动语言建构活动,所见之“义”是阅读者的主体性活动的结果。
  2.意义性阅读:“其义自见”成果引导下的语言实践
  “其义自见”,是孜孜“读书百遍”的追求。但“其义自见”之“义”,就只是文本内涵吗?我们须分清“书之‘义’”与“读书之‘义’”。“书之‘义’”,是书本本身的内容;“读书百遍”是一个主体性活动,“其义自见”之“义”是活动的意义,包含以文本内涵以基础的自主语言建构,还包含探索经历生成的意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过程,读懂文本内容,实现“迁移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义生成”。
  “读书百遍”中生成自主认识。很多人是奔着文本的基本内容而读书的,“读书百遍”领悟文本内涵,吸纳文本内容。读书不能局限于获得书本内容,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认识。阅读者有自己的需求,阅读中主动探索、发现,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是更有意义的读书。因而才需“书读百遍”,需有充裕时空积极联系生活,辩证地思考文本内容,形成新的思想认识,才更有价值。
  “读书百遍”中生成意志品性。要读出点什么来,就须静下心来再读,须有恒心坚持下去,这个过程,即是阅读主体品性意志的磨练及形成的过程。从意志品性维度看读书,某一阶段,阅读者的读书思考陷入困境,出现发展暂停,但此时却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意义,阅读者耐性提升,注意力集中持久,挫折耐受力增强,气质逐渐沉稳。当然,不能孤立或分裂地看问题,生成意志品性的过程,是与文本内涵探索及领悟共生的。没有耐性,没有意志坚持下去,自无探索与发现的可能,自无深化文本领悟的可能。   “读书百遍”中提升语文素养。阅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活动,“读书百遍”中阅读者对特定的学科要素多次反复活动而有所生成,如阅读者发现语言积累不足,阅读时就会关注文本体式、语词等内容,就能在不断的反复活动中理解、熟练与内化,形成积累;发现言语思维上存在不足,阅读时就会特别关注表达的逻辑顺序,关注文本的内在结构性联系,注重探索文本的完整与充分,在与学习同伴交流中注重思维碰撞,达成思维素养的提升。
  三、情境建构:真实情境下“读书百遍”中的“其义自见”
  辨析阅读的复杂性,认清阅读的成果追求,对读书励志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新的认识。须理性审视并建构阅读情境,才有可能在真实的“读书百遍”中实现“其义自见”。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愚公移山》,课后练习二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背诵需反复读,但绝不是机械简单地重复,而是真实上的阅读。《愚公移山》一课可如下项目化情境性活动设计。
  活动项目:张明考砸了,很难过。请结合寓言《愚公移山》的学习,给张明写一封劝解信。
  活动目标:自主完成课文文言字词句学习,完成过程性任务,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领悟寓言内涵,完成背诵。
  活动过程:
  (1)我讲“愚公移山”故事。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内互讲课文故事,交流中修正语句理解。
  (2)辩论赛“愚公精神该不该提倡?”
  解读寓言的几种寓意。
  (3)张明考砸了,很难过。运用《愚公移山》阅读所得,给张明写一封劝解信。
  运用寓言解读,深化寓言内涵的领悟。
  (4)背诵《愚公移山》。
  学生自主梳理文本内容,小组讨论。自主背诵,同桌互检。教师小结,升格阅读方法策略。
  项目任务为写劝解信,写劝解信需以领悟文本内涵为基础的。学生讲课文故事,需运用工具疏通课文字词句,自主完成课文阅读;辩论赛,是文本解读的展示,也是碰撞与深化性活动,领悟文本解读;写信劝解考砸面临困境的张明,以言语的方式活动,体现学习于具体生存的意义,具有社会实践性质,最后是自主梳理背诵,阅读活动上升至方法策略层次。课文背诵水到渠成。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设置递进性活动,构成阅读的真实情境,学生需积极参与活动。真实情境包括合适的任务、学习同伴的交流互动与合理的活动步骤,以及活动中应有支持。情境条件充分,学生积极“读书百遍”,最终才能“其义自见”。
  四、辩证对待:充分发挥读书励志语的意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勤奋读书,又应客观敏锐地对待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阅读方法策略,发挥读书励志名言的应有意义。
  1.主动取舍:为能“其义自见”地“读书百遍”
  为达成“其义自见”,活动中有所取舍是必要的。阅读者不是拿到一本书或是一组文章,就无差别地一读到底。阅读者应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终能读懂的文本;选择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文本重点读,多读几遍,内涵进一步清晰,能体验到阅读的意义。
  良好的阅读状态,应处于主动思辨状态,在主动思辨中做好取舍。如果书的内容不适合,显然还是及早放弃的好;条件不具备,当下也没有可能建构完成阅读的条件,也是须放弃的。主动取舍,才可能做好能做之事,为有意义“读书百遍”腾出应有空间,才有可能“其义自见”。
  2.积极调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具有生长性
  读不懂,是条件不具备,不在应有的阅读情境里。如果是教条主义,认定一个死理,条件不具备,还在那死磕,结果就“其义不见”。读不懂,或是懂得的不多,是条件不够好,情境不够“真实”。不思改进,困于其中,耗心耗力,收效甚微。
  发现问题,想着解决问题,主动规划设计,主动创造阅读条件,补足条件,提升阅读情境的真实性。某一情况下读不懂,应联系其它情境要素,甚至是置换或迁移至另一情境中阅读;或是与学习同伴探讨,寻找欠缺的情境或条件性要素。阅读应是个主动建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读书之‘义’”也因活动的不断改善而升格与彰显。
  3.积极深思:实现“一遍”即“百遍”
  所谓的“读书百遍”,是为深思,是为细化探究,不一定是反復无数次地读。如此,特定语句慢读、深思,读“一遍”,读时停下来稍微沉吟,就能“其义自见”,达成当下领悟,也应认定是“读书百遍”的表现形态。
  慢读细嚼,探究深思,“一遍”即“百遍”,即能“见其义”,应是一种高阶阅读能力,应成为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巅峰境界的追求。
  笼统的一句读书励志名句,包含着太多复杂因素。如没有细分探析,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求学生“读书百遍”,可能会造成教学失误。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书励志语,应摒弃认识的惰性与浅表化,理性审辨,有效组织落实,方能发挥其应有意义。
  [作者通联:福建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
“博雅1 1高效课堂”是阜南一中在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探索出的一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博雅1 1高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核心,以抓好备课、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诸多著名教育家都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博雅1
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突围”中,苏轼构建了自己的“取舍哲学”思想。  “达济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十字架”,也是他们甜蜜
语文阅读教学要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关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篇章语境,背景语境和单元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让教学贴近学情,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笔者前段时间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习活动期间,成功开设公开课《咏雪》。在研读文本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数易其稿,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  《咏
摘 要 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对作文“评改”也比较迷茫,作文升格效果不明显。《依“点”评改出华章》就是想教会学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梯子”,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课后教师要从教师领导力的角度思考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在训练目标下,“学情”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的领导力要以课前、课中的“学情”为基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依“学情”而定,因“学情”施教才能让课堂效
【摘?摇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中学生都视之为畏途。本文试图通过对苏东坡几首通俗易懂的随性诗的简析,使习作者明白,作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口”的活动,从而激励习作者树立信心,留心生活,勤思勤写,化难为易,快乐练笔,快乐提高。  【关键词】作文 技巧 循序渐进 快乐 亦话亦诗     《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与诸臣花园游逛,面对落花,皇上随口吟道:“一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而言,这个“米”指的是作文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素材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材料单薄,没有力度;热点素材,千人一例等。当然,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但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任务重,时间紧,面对高考,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从中挖掘作文素材。  在复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有很关键的一步——回归课本。文言课文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本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的意蕴丰厚、精简用省,像《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像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的命名,真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让人遐想无尽、境界全出。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录了谈歌的短篇小说《绝品》,其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所谓神态是专指人的脸部表情,描写时要使用表示面部表情、神色态度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