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情成为教师领导力的指挥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对作文“评改”也比较迷茫,作文升格效果不明显。《依“点”评改出华章》就是想教会学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梯子”,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课后教师要从教师领导力的角度思考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在训练目标下,“学情”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的领导力要以课前、课中的“学情”为基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依“学情”而定,因“学情”施教才能让课堂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教学反思;作文评改;领导力;学情
  近日,笔者在上完《依“点”评改出华章》一课后,总体感觉是: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最大感触是:学情应是教师领导力的指挥棒。
  这是一节作文评改课,而且是借班上课,早两天笔者委托该班老师布置学生进行作文,第二天由笔者进行批阅,从批阅中初步了解了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并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任务,同时笔者依据这些“学情”对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
  一节课下来,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诸多遗憾。
  一、成功之举
  1.本节作文评改课,学生是在老师有力的领导下完成训练任务的,做到了正确地审题立意,能按照作文写作的要求,依据“要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成果分享。学生能在老师的推动下逐步进入状态,按训练目标开展活动,效果还不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本节课不是完全预设,而是让学生根据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作文情况,提出渴望通过升格作文,在评分标准的一些点上有所突破,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评改重点,实现了预设与生成较好的融合。这与老师课前课中关注“学情”,依“学情”设计教学策略密不可分。
  2.在“预”学环节,笔者让学生从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一等文中提出自己渴望在哪几个点上有所突破。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情况,经过思考总共提出七个渴望点,笔者将其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带着目标上课,同时也让老师依据学生需求调整课堂策略,重点解决学生的问题。笔者想打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训练目标的指引下生成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愿望投入到学习中来,“靶点”明确,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靶向”训练,这样课堂教和学都有着较强的目的性,效果明显。可见,以“学情”为导向,老师可大胆尝试,领导学生当堂生成问题。
  3.在“感”学环节,笔者先展示评改要求,让学生明白作文布局内容应达到的要求。再让学生先逐一谈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力,从而顺利地理解到:怎样的标题才是拿分的标题;开头应分几层,每层应写什么内容;如何分析原因,如何说影响,如何以解决问题结尾。老师依据即时“学情”,带领学生有效学习,理解作文评改的要求。
  4.在“研”学环节,依据“学情”,让学生根据评改的15个点对照作文,弄清楚自己作文的不足。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形成的评改成果展示效果良好,上台讲评作文的学生,能依据评改的要点,逐点讲评,指出问题,初步进行修改。学生学有路径,学有所获。本环节“学情”对老师的领导力影响很大,老师把控好,效果明显,目标达成度高。
  二、“败笔”之处
  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笔者以为,这堂课也有诸多遗憾的地方。
  1.最大的问题是涉及的点太多,一节课的容量太大,以至于评改的重点不深透。评改要点15个点,平均用力,以至于面面俱到,学生学得不透彻。学生能一一查找到问题,但没时间修改所有的点,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展示。于是只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展示,效果还不错,但与其他同学的评改没有比较,展示面不够,同学之间的差异性呈现不出来。表现为对“学情”把握不准,高估了学生的接受力。
  2.因学生课前没有完成预习任务,甚至连学案都没有完整地看一遍,在这样的学情下,笔者不得不在立意和评改要点的理解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一来,原来预设的评改时间不够用了,所以又得调整策略,压缩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时长,上台展示的一位同学,不能逐一回应课前学生的诉求,只能让学生知道这15个评改“点”与作文评分标准13个点的对应关系。
  3.各训练环节的时间把控不到位,有点头重脚轻之感。由于审题立意用时较多,这样一节课的评改时间不够,评改没有深入,不够透彻,只是蜻蜓点水,导致课堂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老师能依据学情及时调控各环节的时间,改变领导策略,就会使课堂重点更为集中。还可以只选其中几个评改点进行重点评改,这样既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评改得更加细致,那么这节课的效果还会更好些。
  三、思考与感悟
  通过对这堂课成功与不足的反思,笔者更加意识到“学情”的重要性,具体思考如下。
  1.学情是教师领导力的原点
  一堂课好不好,有没有效,都离不开学情这个原点。可以说学情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师者常说:备课要备学情。以前笔者对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至今日,笔者才真切地体验到学情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学情,不能太泛,不能“泛之四海而皆准”,而是要做到一课一案。
  教学方式要因即时学情而选定,这需要教者不断修炼外在领导力,多学多想几招,能依学情伺机而动,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能视学情改变,做到一课一得,不要一味地想着课前设定的教学内容。
  当然达成目标的道路千万条,程度有深浅,一节课完成目标不满意可以采取“课内不足课外补”的办法。总之,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从学情出发。
  2.学情决定教师领导的方式
  每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都要在学情背景下开展。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弄清学生的“已知”“未知”“想知”“怎么知”,可通过“作业批改”来规划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通过“教学观察”“与学生沟通”“信息反馈”等方法来获取动态学情,师者根据学情要果断应对,及时改变领导策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課前笔者批改了学生的作文,掌握了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同时布置了课前学习任务。那知到课堂上一看,学生作文只有老师的批改,没有任何其它变化。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随机应变,改变了上课策略,虽依据了学情,但在审题立意上花费了较多时间。
  课堂上提问学生,学生先不敢回答,笔者不断鼓励;学生不知怎样回答,笔者不断递“梯子”,让学生沿着“梯子”去解决问题,从而达成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见,当学生出现各种情况时,老师的领导力就相当重要。一节课的效率,达成目标的程度,都离不开老师的有效调控。
  3.学情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基点
  思维训练是一堂课的灵魂,思维训练需要老师引领。要想打开学生的思维,老师就要依学情设计有梯度的训练,不能想着一蹴而就,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路径和方法,给学生搭建好思维的梯子,让学生尝试沿着梯子往上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慢慢地学生的思维就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正常发展了。
  比如,在审题立意环节,学生起初不知如何审题,也不知如何立意才合题,于是笔者化大问题为小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找到审题、立意的路径,从而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顺利落实审题、立意任务。又如,在运用评改要点环节,学生不知道要怎样发现作文的不足,只知道自己的作文不理想,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或知道一点但又不具体。于是笔者根据这样的学情,带领学生一一领会作文评改的15个要点,最终学生有了思维定势,学会了按照要点来查找问题,然后再依点来升格作文。
  通过这堂课,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学情的重要性。可以说学情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课堂教学领导力的指挥棒。学情影响着所有的教学行为,如依学情做到一课一案,依学情进行有效领导。一言一蔽之,明学情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能让师生更好地成长。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市长师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
自从市教科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探索课堂教改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包
现下许多人,受西洋文化或陋习影响过深,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十之九弃之如敝屣。间有欲皓首穷经以为治业者,又常常标新立异,剑走偏锋,故出奇兵,炫鬻取胜。此种做法,正如沙滩建屋,风吹即倒,焉有生存之价值?也有一知半解者,却抱了收藏前辈先贤的态度,而真正于学问和艺术,却时常欠郑重或忠实,这对于真正的鉴赏,无关肢节痛痒,亦无法沁入作品的灵魂深处。  试举两例: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缜密、论证严整,风格气势磅礴、雄肆壮美。在此,笔者试图从本文虚词运用的角度,对《过秦论》进行初步的细读分析。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力图从文本本身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一下《过秦论》的艺术成就,并论述该文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历史地位。   一、文言政论散文阅读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语文形势下,写作的要求在不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
“博雅1 1高效课堂”是阜南一中在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探索出的一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博雅1 1高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核心,以抓好备课、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诸多著名教育家都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博雅1
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突围”中,苏轼构建了自己的“取舍哲学”思想。  “达济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十字架”,也是他们甜蜜
语文阅读教学要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关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篇章语境,背景语境和单元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让教学贴近学情,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笔者前段时间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习活动期间,成功开设公开课《咏雪》。在研读文本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数易其稿,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  《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