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少不了“情”字地体验,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情”的体验。
关键词:以情动人;以情教人;创设情境;体悟自然
现在社会的青少年缺少一种奋进的激情,被现实社会同化的很严重,思想超前成熟。心浮躁缺少文化的沉淀。语文教学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需要从“情”方面进行教学。那么,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几个方面:
一、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講究人文性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充分开发并利用教材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自信丰富的情感品性.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良好情感,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激情”的通道,用教师自身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使情感成为教与学联系的纽带.语文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如果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不能轻易驾驭课堂,一堂课下来上得无趣无味,那学生也会觉得是一种折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语文地兴趣。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呢?
首先,教师要在语文课上创设情境,融入生活现实。比如,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节是重点的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的“探”字不能改“踩”字,让学生理解“探”更能体现当时主人公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我找了几个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马上规规矩矩的课堂就一片喧闹,学生们跃跃欲试,敲定人选,表演很成功,至少比我让他们自己记笔记来得实在。下课铃响后,有学生发出“这节课好快!”的呼声。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表演,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语文课堂要多朗读,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们往往有这种经验,就是同一篇文章可能在第一个班上时觉得还行,但是当你同样一节课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上时又会有新的体验出来。学生也一样地,一篇文章读一遍又不懂的地方,但是在读一遍可能就会有更好地体验,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多朗读会促进情感教育。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接到一篇新课文时,一定要静下心来多次诵读,把教材读懂。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把作者的潜词造句通过感情朗读品味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达到人和文交融的程度,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自然,教师就会有自己的心得,这样在课堂上再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时,就能很容易的调动学生的感情。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感动。每篇文章,每个文字都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只有潜心研读它,才能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二、以情教人
语文课本中很多很好的具有教育性质的文章,主题设及面很广,如,童年,父爱,母爱,老师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等等。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这些方面地体验呢?
首先,是老师要有高度的爱,感恩之心。让学生沐浴在老师爱地教育下,放下浮躁的心。如在上《背影》这一课时,我觉得老师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是很重要地。现在的社会父亲一般忙于工作,要不就是离婚率很高,作为青少年很少能有朱自清先生这样细腻地对父爱地体验,所以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高地要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其次,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注重对生活地体验,多接触大自然。如,《走,看云去》这篇文章,我问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过云吗?学生都说没有,于是我就没有在教室上课,直接带着学生去了郊外,观云、谈天、说地,回去就让学生自己写体会,结果是连平时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都超常发挥。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少不了“情”字的体验与渗透。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 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 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 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 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 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 群情振奋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例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金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教《写作、口语交际—一审题和立意》从俗语“一步不慎,全 盘皆输”导入。教《食物从何处来》从“民以食为无’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 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谈骨气》前,讲述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教《滥竽充数》时由南郭先生的故事导入。 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种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 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 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春》时播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 的《自嘲》诗导入。教《菜园小记》由陶渊明的《归国田居》(“种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情,但使愿无违。”)导入。 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段,吸引 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放映反映 1998年抗洪题材的影视作品《惊涛骇浪》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 领略解放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胸怀。再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知识学科,作为教师应做好学生各个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学生语文课堂上好的引导者。
关键词:以情动人;以情教人;创设情境;体悟自然
现在社会的青少年缺少一种奋进的激情,被现实社会同化的很严重,思想超前成熟。心浮躁缺少文化的沉淀。语文教学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需要从“情”方面进行教学。那么,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几个方面:
一、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講究人文性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充分开发并利用教材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自信丰富的情感品性.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良好情感,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激情”的通道,用教师自身情感引发学生情感,使情感成为教与学联系的纽带.语文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如果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不能轻易驾驭课堂,一堂课下来上得无趣无味,那学生也会觉得是一种折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语文地兴趣。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呢?
首先,教师要在语文课上创设情境,融入生活现实。比如,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节是重点的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的“探”字不能改“踩”字,让学生理解“探”更能体现当时主人公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我找了几个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马上规规矩矩的课堂就一片喧闹,学生们跃跃欲试,敲定人选,表演很成功,至少比我让他们自己记笔记来得实在。下课铃响后,有学生发出“这节课好快!”的呼声。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表演,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语文课堂要多朗读,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们往往有这种经验,就是同一篇文章可能在第一个班上时觉得还行,但是当你同样一节课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上时又会有新的体验出来。学生也一样地,一篇文章读一遍又不懂的地方,但是在读一遍可能就会有更好地体验,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多朗读会促进情感教育。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接到一篇新课文时,一定要静下心来多次诵读,把教材读懂。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把作者的潜词造句通过感情朗读品味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达到人和文交融的程度,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自然,教师就会有自己的心得,这样在课堂上再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时,就能很容易的调动学生的感情。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感动。每篇文章,每个文字都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只有潜心研读它,才能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二、以情教人
语文课本中很多很好的具有教育性质的文章,主题设及面很广,如,童年,父爱,母爱,老师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等等。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这些方面地体验呢?
首先,是老师要有高度的爱,感恩之心。让学生沐浴在老师爱地教育下,放下浮躁的心。如在上《背影》这一课时,我觉得老师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是很重要地。现在的社会父亲一般忙于工作,要不就是离婚率很高,作为青少年很少能有朱自清先生这样细腻地对父爱地体验,所以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高地要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其次,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注重对生活地体验,多接触大自然。如,《走,看云去》这篇文章,我问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过云吗?学生都说没有,于是我就没有在教室上课,直接带着学生去了郊外,观云、谈天、说地,回去就让学生自己写体会,结果是连平时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都超常发挥。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少不了“情”字的体验与渗透。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 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 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 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 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 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 群情振奋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例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金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教《写作、口语交际—一审题和立意》从俗语“一步不慎,全 盘皆输”导入。教《食物从何处来》从“民以食为无’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 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谈骨气》前,讲述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教《滥竽充数》时由南郭先生的故事导入。 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种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 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 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春》时播放 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 的《自嘲》诗导入。教《菜园小记》由陶渊明的《归国田居》(“种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情,但使愿无违。”)导入。 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段,吸引 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放映反映 1998年抗洪题材的影视作品《惊涛骇浪》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 领略解放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胸怀。再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知识学科,作为教师应做好学生各个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学生语文课堂上好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