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途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再生产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根基,也是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依据。许多人认为现今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由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一味的提倡“所谓的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较好的,可行性较强途径之一。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再生产理论 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8-01
  1.引言
  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在世界范围走红。中国老师教的英国学生实验班在数学、自然科学的最终考试成绩比起英国老师教的那组学生整体成绩高出10%。关于中外教育比较的话题也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其中《燕赵都市报》的一篇报道,《BBC纪录片中没有讲的事,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会分层》引起了热议,招来了很多人的批判。那么,中国的教育到底算公平吗?它对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起了什么作用?如何解决才是釜底抽薪?
  2.教育社会学的根基,再生产理论
  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是复制和再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并使之合法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布迪厄社会学就是揭示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学,它指出尽管统治阶级尽其所能地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并营造教育平等的表观,但行动者实际上并不能享有看似唾手可得的平等的机会与资源。以布迪厄社会学为代表的“再生产理论”揭开了隐藏在平等幻想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在20世纪社会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条主脉,对其理论的批判与延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生产理论主要由布迪厄理论、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以及威利斯的对抗文化再生产理论组成。布迪厄不像某些经济至上主义者那样,片面地强调经济的直接作用。与伯恩斯坦和威利斯一样,他认为经济因素不足以解释现代社会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他看来,教育不平等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布迪厄将目光集中在文化障碍问题上,认为如今文化障碍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3.中国的教育平等吗?
  今天的中国,表象上的绝对平等已无人相信。作为一个有效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教育体制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尽管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和业已进入后产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同样出现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接踵而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与此相关的贫富差距问题。如同发达国家一样,在中国,教育向来被视为增加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选拔主要以个人的学习能力为标准,并不承认文化与教育的代际传递,但大量经验与实证研究表明,身份因素尤其是家庭出身对教育机会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机会偏向于家庭出身较为优越的人。
  在众多实证研究中,方长春、风笑天(2005)的研究可称全面、深刻。他们通过确定不同学生在教育分流中的表现,验证阶层差异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其中,教育分流是指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兴向测试,将学生分层别类,使之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并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直接为学生从事不同职业和进入不同社会阶层奠定基础。他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阶层差异与教育分流呈明显相关。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教育分流具有累积性,即最好小学毕业学生中大部分前往最好初中,之后又前往最好高中,形成了精英自始至终皆精英,弱者始终难得到好机会的“马太”现象。而在这种教育分流积累过程中,家庭背景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既有阶层结构影响了人们的学业获得,教育选拔形式的公平性掩盖了选拔的内在逻辑,因此,在关注自致性因素的同时,不可忽略潜在的社会结构通过教育而对社会流动表现的顽固影响。
  谢作栩、王伟宜(2005)所进行的调查逻辑更为直接。他们采陆学艺教授的“十大阶层说”,将学生家长划入各个阶层,研究他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差异,结果得出了较高社会阶层学生入学机会高于较低社会阶层学生入学机会的的结论。同时,他们还探讨了社会阶层与入学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中上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优势专业或者就学成本相对较高的专业,而大部分较低阶层子女选择的则是基础理论或收费较低的专业。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较高阶层学生明显具有更大的教育选择权,以此来看,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4.釜底抽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下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教育公平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与此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如同发达国家一样,在中国,教育向来被视为增加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对于封建制度的贡献之一就是维持社会稳定,因此,社会阶层流动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之一。
  2015年自主招生政策紧缩,教育部严格控制自招规模,自招人数不得超过招生人数的5%,让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名额向参加裸考,甚至农村的考生做出适当倾斜。这样的做法一部分是出于社会反对自主招生声音太大,出于改善社会阶层流动性的考虑。但取消自主招生,恢复高考改革之前的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教育就公平了吗?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就有利了吗?我觉得也不尽然。
  “文化再生产理论”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但是,也存在合理性。我们知道,教育不但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教育毕竟是统一的、有限的、流水式的。而家庭教育则更具个性化的,潜移默化。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能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早期教育。这些孩子将来在学习方面表现的更为出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公平而抹杀人才培养的合理性,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那么,之前提到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与此相关的贫富差距问题真的无法解决了吗?我觉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对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成为可能,它的入学门槛低。职业教育把教育送到家门口,有许多不愿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去念大学的学生感到职业教育正中下怀。高等教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最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能够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就业质量,缩短和高等学校毕业生之间在就业方面的差距,从而缩小贫富差距。这样由教育公平问题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可喜的是,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经费划分职业教育已经从原先的最小占比到了三分之一,更多的配套政策也正在逐步实施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伟珏, 一个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 社会科学, 2006(5)
  [2]方长春与风笑天, 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05)
  [3]李煜,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03)
  [4]李春玲,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人大建设, 2004(3)
其他文献
很长时间以来,一些考生反映旧HSK偏难的问题,即使是最容易的HSK(基础)也令部分考生望而却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是旧HSK的重要参考,由汉考中心于1996年正式发表修订
这里说"最早的",不是在说"李银河早年的时候"。我要说的是张竞生博士,20世纪最活跃的革命者、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和李银河有许多共同点,都是留洋博士,只不过前者留法,后者留
地名是语言、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被誉为“活化石”。通过研究介休地名,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介休地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明了介休地名的命名规律,也可以掌握介休本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的代表各国的共产党人的详细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党纲,再读经典收获颇丰尤其是对宣言中涵盖的妇女解放之思想的见解.本人旨在浅析《宣言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打破传统体育课间形式,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让学生们走到阳光下,与阳光做伴,以操场为舞,在阳光的沐浴下,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把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的气氛及时的宣泄出去。“阳光体育”能给学生带来运动的快乐,能够在运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得到满足,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实效。下面,就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组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思想品德课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使不少思想
摘 要:微课是近几年流行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很受大家的欢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此,微课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怎样呢?微课的“目的地”是教学,学生是否具备使用微课的条件?喜欢什么类型的微课,对微课应用于教学是否认同?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旨在让教师有效运用微课提升高中生物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运用;调查研究;措施探讨  一、 调查研究  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ong-term climate changes of significant wave height(Hs) in 1958–2001 over the entire global ocean using the 45-year European Centre fo
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旅居美国三十多年,期间著译了多部文学作品,当中无论是文学创作如《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老子的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研究语言的演变提供了新视角。春晚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但是目前学者们多是对春晚流行语进行直观陈述和解释,从语言模因视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