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向敌人的一把匕首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u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九月,我从北京出差到四川。先在成都住了十几天,后又到山城重庆,特意拜访了老朋友汪子美。三十年不见,这位漫画家还是昔日的风采。交谈之下,才知道他在一九五七年的问题,不久前得到了改正。他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是那样一种并不令人愉快的微笑。
  我同子美是抗战初期在重庆认识的;但真正熟识,是在一九四八年。那时,不少文化界的朋友,纷纷东下到京沪工作去了,而他还留在重庆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就是这样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竟然也不容于国民党反动派,他被迫失业,被迫放下画笔,最后不得已到成都求职,寄居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阁楼上。
  那时我正好在成都办报。在早春二月的一个晚上,到他的住处去拜访了他。
  中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在蒋介石血腥的法西斯统治下,绝大多数人也是压不垮、打不倒的。我鼓励他重新拿起画笔,并提议同他合办一个漫画画刊。他欣然同意了。我们商量用这个画刊配合全国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取名《万象》。
  一九四八年三月,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南京召开伪“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反映出国民党统治的危机日益加深。同时,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鼓舞着蒋管区人民斗争的前进。成都的政治环境虽然也是恶劣的,但四川军阀同蒋介石存在矛盾,民族资产阶级自然是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当时进步的文化界人士是反蒋的骨干力量。我们邀请成都工商界的几位朋友成立了《万象十日画刊》的出版委员会,由启文印刷局代印;请文化界的几位朋友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汪子美担任主编;请掌握传统木刻技法的老艺人胥叔平和他的徒弟戴亚夫负责全部画稿的木刻制版,包括套色木刻版,他们的雕刻技术是十分精湛的。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十六开本、一期十八页的《万象十日画刊》在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五日创刊了。
  《万象》的政治态度是鲜明的。在南京的伪国大丑剧正在上演的时刻,创刊号刊登了伪国大朝笏登场的《春风得意马达疾一日看尽江南花》。接着又在第二期上刊登了《生·旦·净·丑》,对伪国大代表作了讽刺的描绘。伪国大五月一日散场后,五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第三期画刊,刊登了《国代之友》,连续地集中火力进行了揭露。《万象》就是这样用漫画作武器给国民党的伪国大予以尖锐的抨击。除了漫画,还在文字上配合,如第六期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南京某国大代表在夫子庙与女招待调情作乐,举杯劝酒,并致词曰:‘这杯酒是我代表四亿五千万同胞敬你的。哈哈,非喝不成!’哈哈!我们的国大代表如此善达民意,实不愧为一大代表!谨以饿殍之骨,盛以灾民之血,向此伟大代表恭祝一杯,哈哈?”
  这个画刊对蒋管区的腐败黑暗尽情揭露,刊登过叶浅予、廖冰兄、丁聪、张乐平、谢趣生、张文元、高龙生、汪子美等的多幅作品。还连续转载美国漫画家奥托·梭格罗的连环漫画《民主皇帝》,影射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的扼杀。为了应付当时的环境,也刊登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和蜀笺画选、张善于的《正气歌》。
  《万象》每期发行三千册,向国内各地以及香港发行。这一把刺向敌人的匕首,在当时是受到广泛欢迎的。但仅仅出了六期,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六月三十日以后停刊。
其他文献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诗多夸饰,对于这句名言,我总觉得只是诗人的一种夸张,它对于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未免有点轻视。如果理论深深植根于生活,正确地反映和总结了生活中本质的东西,那也会同生活一样,永葆它的青春,而且会高于生活,比起生活之树,会更为光彩夺人。这个想法,我在读了王若水同志《在哲学战线上》以后,则更加坚信不疑了。  王若水同志是知名的哲学家。《在哲学战线
期刊
闻一多的手稿,是一份有历史价值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据统计,现存手稿178种,约9021页。从时间上说,包括了从1919年元旦至1946年的作品。内容有新诗、杂文、文学论文、古文字研究、日记、书信,还有不少读书札记、报告提纲、文章片断,确有琳琅满目之盛。  学习作家怎样写文章,如何改文章,直接读他的手稿,是个好办法。不言而喻,研究一个作家,更应该读他的手稿。闻一多的手稿,特别值得重视,还因为闻一多生命
期刊
王安石看到他的朋友龚深父写《春秋解》、学生陆农师写《春秋后传》,遇有无法解决的疑难,就说那里是缺文,于是讲了一句笑话,说:“缺文若如此之多,则《春秋》乃断烂朝报矣。”这话后来被他的政敌抓住了,硬说王安石“诬经”、“诽圣”。  但王安石其实是尊经而贬传的,他的文集中找不到一句反对孔子和诋毁《春秋》的话,却常崇敬孔子和引用《春秋》,只是在《答韩求仁书》中说过“春秋三传既不足信,故于诸经尤为难知。”  
期刊
平日在跟朋友闲聊读书时,有的同志说他有一个嗜好:欢喜读初版书,觉得初版本真实、粗犷、感情充沛、棱角鲜明;而有些修订再版的书,虽然结构、立论更完整、充分一些,语言文字更简练严谨一些,可是感到修改本不如初版那么有生气、更真实。因此,他主张作者或出版部门在结集汇编或重印过去的旧著,最好不改,保持原貌,倒希望作者或编者化功夫写篇详尽的前言或后记。我对这个“不改好”的主意,亦有同感。  前不久,在《人民日报
期刊
一本介绍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科普读物    什么叫遥感?我们人类的眼睛是怎样看见周围大多数的物体的?又是怎样辨别不同的颜色的?遥感是怎样“看”我们周围的物体的?为什么遥感可以从几百公里高空观察到地面上很小的物体?为什么它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而且能穿透云雾、揭露人工伪装?为什么它能找出地下的宝藏,“看”清楚农作物的长势、发现病虫害?为什么又能发现水源、查明水质、监测污染?为什么遥感具有如此
期刊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某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事业的推动力都是从梦中得来。”  唐代《南柯记》中的淳于棼和《枕中记》中的卢生,他们在梦中分别作了二十年的太守和十年的宰相。但这都是传奇中的虚拟人物,不是真实。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是北宋欧阳修的《梦中作》。虽然是“梦中作”,恐怕还是平时醒的时候打好了基础,才能写出来的。  梦中会有惬意的奇境、
期刊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一书,是由当年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担任口译工作的吴黎平同志主持整理的。全书收集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长征》、《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论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等五篇谈话,它是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事业、党史、军史和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同时,对于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是怎样成为我
期刊
我在一九七六年的四月到六月,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十一个短篇,到了今天居然能变成一本书而正式出版,那是当初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在此首先应该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的督促。  一九七六年是怎样的年头,四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那是我承蒙“姑念老弱,特别照顾”,从接受再教育或是同劳改差不离的干校回家已快三年。这三年就整整念了三年书,本来回到破败的老家
期刊
由于左联五十周年纪念,承上海文艺出版社送给我一本他们重版印的《鲁迅杂感选集》,引起我对这本书的许多感想和回忆。  这本书刚出版时,我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就是现在我也还是自认为是老文艺青年),用现在的说法,算是“文艺学徒”吧。当时我住在北平东老胡同一家小公寓的一间小房子里,地点在老北京大学的一院和二院中间。我是个鲁迅先生作品的崇拜者,凡是他的著作,能买到的我就买,买不到的我就借。即使过去曾经读过,只要
期刊
《黄河东流去》插图构思的追求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在河南郑州花园口一带炸开黄河大堤,豫、皖、苏五万四千平方里土地一夜成为泽国,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受灾,侥幸逃出的,跑到远乡外县,转辗在死亡线上。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这场人为的灾难和人们渴望生活而进行的挣扎、斗争。  李培戈同志以组画形式为此书所作插图,每组三幅,其中有一幅作为中心,余两幅是人物特写,形成了既有概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