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中国养老院问题,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养老院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另一方面,則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养老院的经费,既有政府拨款,亦有民间慈善商家的赞助,以及侨资、外资、教会所筹等。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养老院的民间化趋向。养老院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如虐待老人、压迫佃农、管理规制的限制,导致风波冲突不断;在经营方面,经费短缺问题突出。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历程,对今天我国解决养老问题,颇多资鉴价值。
   关键词养老院,近代中国,慈善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0-0007-08
   关于近代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养老,如董江爱探究了近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制的两面性①、历史必然性,②卢太康阐释了家庭养老的成因③及社会作用④等,而养老院(亦称恤老院⑤、济老院⑥、老人院⑦、安老所⑧、安老院⑨等)问题乃研究的缺失所在,几无一篇专文述及,附带提及者亦寥寥。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代?輥?輯?訛、当代?輥?輰?訛中国养老及养老院问题的研究,则成果丰硕。有鉴于此,笔者拟以近代中国为视域,侧重引领天下风气之先的上海,围绕养老院的兴起、多元的经费来源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梳理《申报》等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我国古代王朝政府多办有养老院,如养济堂等,到了近代,这一历史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正如时文所道:“养老院三字,往往见于小说书,而‘养老’二字,则为商周之盛典,故上自爵官,下至庶民,对于此事,殊为慎重。欧美亦然,官商学界皆有筹集养老费,而立养老会者,既为仁政之要端,亦时事之不可缺者也。吾国准今酌古,于此亦有持别之组织,不过名目不同,改为‘资政’二字而已。”?輥?輱?訛
   19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设立养老院。冯桂芬强调:“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要求推行养老室等慈善救助组织。①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曾提到美国救助鳏寡孤独的办法,主张在中国兴办“鳏寡孤独院”等机构,“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②陈炽认为,“彼泰西诸国之善举”中“必应仿而行之者”即有养老院。③郑观应④、康有为⑤等亦有类似倡导。
   上述倡导之外,舆论界也不断刊文,介绍国外的养老院。
   英国方面。光绪年间郑观应著文介绍:“英之养老院,伦敦都城凡一千三百七十所,居男妇之老而无告者,月抽其乡租为经费,日给三饭,晨给一馒首、一茶、一牛脂、一粥,午加肉,晚加羮,血气衰者医,士谓宜酒则酒之,男外服黑呢,内服白布,女服杂色衣裙,无异充裕之家,每礼拜一易,敝则改造,寝所宽舒,男女异处,夫妇偕则共一室,妇女未衰老者令缝纫而货之……”⑥刘锡鸿《英轺私记》还专文介绍了英国“野士凌墩”养老院。⑦
   新加坡方面。1900年《知新报》载文称,“华商陆君裕祐,拟建老人院一座,专以收养老年无依之人。其院内铺设卧榻五十张,以便栖宿,无论何籍人等,或老而贫,或老而病,悉容纳之。似此规模广大,需款浩繁,陆君独能肩厥巨任,拟捐洋银三万元,以六千元建筑院房,以四千元购置器用,其地址则在国家医院附近之处,约五依葛丁方,不受地价,乐于助成。然则陆君捐款尚存二万元,发商生息,以供经费,以垂久远。此举若成,亦开南洋所未有,诚无量功德也”。⑧1936年《公教周刊》报导,“新嘉坡闻人华侨慈善家兼大实业家何安伯(译音)氏,发售化学用品,及制造药品等……氏对公教慈善尤所努力,近已筹巨资,建筑一座新嘉坡公教老人院云”。⑨
   美国方面。1902年《万国公报》称:“美国西边爱华划邦大富人斯立茂财产当以兆计,颇能学耶稣之意,以财分与他人,而不居其名。……生平所最注意者,一为医院,一为养老院。其设立养老院也,惟恐老人以待人而养,有碍颜面,反伤其心,故即以其房屋给与老人,与己有无异。此老人死后,又传诸他老人,除一二人外,不能知其详,且令得其惠者,亦未审来自何人,是真难能可贵者矣。”⑩1947年《银行季刊》载文介绍了“美国一千五百家的养老院”中的华曼诺养老院,强调“华曼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每位老人进院以后都觉得自己是很有体面的人,同时并要使各位寓客都觉得快乐和安全”。?輥?輯?訛
   此外,舆论界还介绍了日本监狱中设立的养老院,?輥?輰?訛以及意大利女富丐将毕生积蓄捐助养老院的事例。?輥?輱?訛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教会基于传教的目的还在中国创办养老院。如1882年《益闻录》报导:“上海新北门内向有美国耶稣堂一座,去年为天主教中绅董公购,将此堂翻造平屋二十余间,专收教外贫病老人居住其中,于前月一律功成,本月初三日诸绅董送老人入堂,日有给,月有供,仁幄义浆,可既安且饱矣。”?輥?輲?訛又如1935年《安庆教务月刊》言道,“崇地以频年水旱之灾,致乡闾萧条,民生困厄,尤以贫穷衰老孤苦无给;海门朱主教本爱主爱人之义,发起创办安老院,承陆伯鸿、王丹揆两先生及教内外诸大善士之慨助,积有成数;爰就大公所之东南隅,购地建造,历时年余,屋舍告成,遂择于国历廿四号行开幕典礼,并收录老人”。①再如1939年《申报》称:“天主教当局前在南市所设之养老院,其主持人为姆姆,及一般女修道士,于今已达百年,兹悉该院拟在上海天主教主教惠济良主席之下,举行百周庆典。”②
   外国教会确有举办养老院的传统,如安老会,“外国称穷人小姊会,专为收养贫老男妇,在家无靠,难以度活者。其宗旨,与他种善会别,其收养贫劳,专为天主,不取分文。在会修女,除自修外,行怜恤贫老之工,发愿献身于天主,为护养贫乏老人,将自己一生心力,尽归此举,平日惟一事在心,即扶助老人之灵魂肉身,悉至安所。老人欲进安老院,须有二,一家贫难以自给,一年已届六十。既收后,常住院中,直至去世”。③    教会在养老院中着意推行传道,如1874年《申报》所载:“邑庙后天主堂西首有安老院者,乃天主教中所设,收养孤独年老残病之人,固善举也!惟是经费出自教门,凡有投堂必须进教者为之指引,并须入教,以为不忘其本也!”④又如创立于嘉庆七年(1802年)的江苏海门养老院,在民国间为“本区区长,杨大宾重整一切,于是设备渐臻完善,老人辈既复得归宿,亦免衣食之虞矣,唯杨君,严阻老人来堂听道,致垂老亡羊徘徊栈外,实属可惜……本主教救灵心切,爰于民国二十三年秋饬修生三四人,每于主日,占礼三、占礼五等日,前往讲解圣教要理,引其认识真主,不数月,非特闻道归化者,日有其人,即老人辈来堂与祭之自由亦恢复矣,故自工作以来,期虽两载,然成绩实属出人意外”。⑤“全院人数仅六十余人”,“愿闻道而做保守者五十余人,几及全养老院”。⑥
   近代西方的影响,对我国养老院发展的助推作用毋庸置疑。如191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养老院,即是仿照上海教堂安老院的办法。⑦
  
   中国古代的养老院,唐代开其滥觞,设养病院,又称悲田院,北宋设福田院,元代设济众院,明代设养济院,清代设普济堂⑧等。凡此类均是政府注资,如此情形近代依旧延续。如1927年,冯玉祥下令将赵倜等逆产充办养老院等经费。⑨又如1936年,广东省“年来推广救济事业,不遗余力,尤以对于抚恤老弱残废工作,各县均能积极注意”。⑩番禺县1934年筹建养老院,受“财政支绌,工程费无着”干扰中途停顿,后克服困难终于1936年“全部告成”。?輥?輯?訛不过,由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政府适逢多事之秋,财政拮据,因此,养老院比之古代,民间化的色彩益趋于浓厚,主要体现为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注入养老院的民间资本,首要的是来自商界。如1907年《嵊县宋子云报销养老堂捐款启》所道,“光绪廿五年,吾嵊水灾,蒙大宪筹款散赈,两浙鹾商、沪上诸商均有到嵊抚恤。其时下乡亲查,目睹极老极苦者,非年赈月给无济于事,经办沪上协赈公所之吕君润生有议创设养老堂之举,廿六年赈毕时,拨助捐洋二百元存庄生息,一面禀县立簿募捐田亩洋元,无如事巨款难,颇非易易,嗣蒙金君禄甫独力创办,故以前所募集之田亩银洋一概不收,所收协赈公所捐洋二百元并逐年庄息共计洋二百七十四元一角五分半,于甲辰二月始收極老孤苦男妇二十名,每月每名津贴钱七百文,至丙午年终止,共结给讫洋四百三十五元八角六分八,除过尚不敷洋一百六十一元七角一分三,仆自行乐助吾嵊金君独建之养老堂,已于本年正月廿七日落成开办矣,特将前款报销,以鸣协赈诸公之盛德云,沪北广益善堂代启”。?輥?輰?訛协赈公所乃上海商人团体,主要从事慈善活动。民国时期亦如此,如张謇在南通所办养老院等慈善事业“之发端,皆由实业。创办之始,或以謇兄弟朋好所得于实业之俸给红奖,或由謇兄弟朋好于实业有关系之人辗转募集”。①又如泉州温陵养老院,“该院专收容一班老年男子,战时蒙受影响亦巨,因创办人伍泽氏(晋江籍,经商上海),竭力维持,逐月增拨经费,诸董事及当事人,亦悉心协力经营,得免废弛”。泉州妇人养老院“由晋江县商会会长蔡君光华兄弟,出资建筑寝室,董事会凑款完成之”。②再如上海安老院,“系西书商周师英创办,院址在南翔马路口,事务所设在四川路商界联合会内,历年所收容之老妇,均属年迈残废,供其衣食,侍其起居,诚为老妇之乐”。③
   商人出资兴办养老院,王一亭乃其代表。
   海上慈善家多于过江之鲫,顾什九有名无实,纯盗虚声,惟王君一亭,独能脚踏实地,孜孜为善,十余年如一日。今海上各大慈善机关,如华洋义赈会、红十字会、济生会、慈善团、尚贤堂、仁济堂、辅元堂、保安堂、习艺所、栖流所、贫儿院、孤儿院等,其董事名单中,无不首列王君台衔。故王君于经商作画之余,更须划出一大部分时间,为各慈善机关筹划一切。此外由其个人举办之各项慈善事业,更屈指难数。若王君者,诚可谓海上有数之慈善家矣。最近王君鉴于海上慈善事业,独缺养老一项,乃于上月份保安堂董事会席上,提出添办养老院议案,结果全体赞成通过。该院地址,刻已租定普益习艺所之余地,年纳租金三百元,不日兴工建筑,大约明春可以完工。王君又鉴于际此朔风凛烈,天气严寒,彼风烛残年之贫苦老人,行且冻馁而毙,乃商于某慈善机关,于养老院未落成前,暂由该慈善机关代为收容,所有给养费用,概由保安堂担任。每月规定四百金,以每人膳食按月六元计算,此四百金者,至少可养六十余个老人,王君一语之功,能使六十余个老人于此隆冬天气中,免却饥寒交迫之苦,王君洵今之善人哉!④
   商人个体及团体注资之外,养老院的资金获取更多的是依靠集资的方式进行。如“宁波地广人多,虽有官发孤贫定额三百余名,并安怀局给钱养老,而孤苦无依者仍复不少。兹闻绅董张善仿等公议集资于天宁寺旁添设赡养堂,收养无依难民,妥议条规,公禀府宪,经宗太守批准出示劝办外,并饬该绅董等慎择笃实勤恳之人,尽心经理,每至年终刊刻征信录散布,以期出捐者踊跃输将,此亦一大善举也”。⑤又如“广东粮储道彭小皋观察抵任后,颇留心善务,嗣查得省中孤老院墙壁颓圮,经费浸蚀,已有名而无实,兹观察亲临院内,逐款稽查,大加整顿,偕同在籍绅士,刻日集款兴修,并将经费归复,重立章程,有条不紊,行见实惠均沾,无告穷民,一旦重睹天日,则观察之泽也”。⑥再如1922年,“旅沪川人在法界三德堂筹备建筑四川养老院,经费首由商学人士讨论一切办法,大众对于此举均甚踊跃,闻已由商学两界预定不日发售剧券,以资募款,是日到会者甚众,撮影而散”。⑦
   慈善团体是养老院的重要资金来源。如上海“乔家浜慈善团,为救济年老贫苦者起见,曾在南市煤屑路设立保安养老所,自开始收容以来,已达一百八十人之多,办理成绩,颇称优良,兹为扩大救济,特又在新闸路成都路九百七十九号添设第二所,惟以限于经费及房屋关系,暂定收容四十人”。⑧再如上海酱园弄保安养老所,“原是上海慈善团所设立的,所以一切经费均系上海慈善团所拨给。现在所里吃米,平均每天需一石余(夏天稍减),其余衣服用具,蔬菜油盐,及职员工役之薪金等一概在内,每年总要一万元以上。地产和房屋都是上海慈善团自己的”。⑨    其他各界亦多有注资,如上海“游艺界等联合组织之上海残废养老堂”,⑩因“困于经济”,“假座东方饭店第一书场举行募款游艺大会四天,分由冶儿剧团演天雷报,光裕社名家会书,并串演平剧闹学、起解等杰作,申曲研究会全体合演赵五娘,东方话剧团演清宫秘史、林则徐等节目,券价分二元、一元两种”。①民国时期,还有政界人士捐资养老院的现象。②
   海外资金来源,主要是侨资。1928年《兴华》刊物报导了华侨胡文虎的事迹:
   南洋巨商胡文虎先生,生平急公好义,当仁不让。兹今革命告成,其间得胡君之资助独多,而于慈善事业,亦竭力设施,不遗余力,南洋侨胞,多受其惠。客有谈及胡氏行将归国事者,盖胡氏为推广其所经营之虎标永安堂药品起见,曾于去年,返国一次,过沪时,目击街头巷尾,流连无告者颇多,以其颠沛之苦,与乞怜之状,不胜其怜恤,归南后,犹念念不能去怀。今春四月间,曾函请蒋介石主席,在上海附近,划出公地三十亩,为建筑养老院一所,俾收容此辈年老无告者,即蒙蒋氏之赞许。最近胡氏,以积极筹备起见,且得蒋氏之电邀返国,磋商进行,故胡氏已准备起程还国,先乘法邮船至安南,然后由港来沪,抵沪后即晋京谒蒋主席,俾养老院早得成立。③
   后上海“市政府特派调查员陈绩熙下乡,即由漕河泾乡公所委派办事员裘允明偕往察看,以漕河泾东市沪闵路第一桥一带,尚有民地五六十亩,交通便利,颇为适用,已由陈调查员绘具草图呈报”。④5月24日,上海特别市土地局批复三十亩。⑤
   还有海外募集资金。1916年《通问报》载,江西贵溪养老院因“嫌其较窄较远,马女士久蓄改建之志,已志各报。昨冬马女士三番回贵,由英募得巨资,故今夏够得本堂左侧基地数亩,刻已埋就四周之墙,拟定今春动工建造矣”。⑥海外募资,多由外国在华教会进行。⑦如1947年《浸会通讯》报导,广东浸礼会安老院,“自去年得南美浸会差会资助复员,并拨助巨款重建院舍后,原留院老人,莫不笑颜逐开;该院因限于经费,不能大量招收失养老人,前来终食天年,颇深遗憾;闻近决议先接纳莲塘赵二婆等十五人入院,待有余额,再为增收。又该院首创人卢莲先生,现正在美向其友人筹募捐款,将于年内归国”。⑧
   教会筹款亦是重要经费来源,如岭东浸会养老院“一方蒙善救会不时供给物质,又蒙美国差会助款添置院产(田一亩五分于柳冈)”。⑨只是不一定来自海外,因为教会也往往就地募捐。如1942年,天主教修女所创办的上海安老院:
   因百物昂贵,需资益巨,圣芳济中学……印小启,分送学生家属暨其亲友,作一周之募捐运动,不论钱款物品(食物衣物均可)多寡,慷慨捐输,当为代收转送,可谓教育界热心养老事业之前驱矣!⑩
   结果捐得共中储券二万五千零三十九元二角,并有碎苞米一小箱,衣服两件,钙奶生十磅。?輥?輯?訛
   次年,“该院征得本市法国文化电台台长同意,播音劝募经费,并蒙本市震旦大学中国童子军团,慨允义务主持收款……每晚六时至六时五十分广播,各界热心慈善人士,响应者日众,大量捐助,四日以来,募得总数已近万余”。?輥?輰?訛
   社会各界也为教会所办养老院募捐。1943年,北京圣若瑟堂附设之男女中小学于“一月三十日至二月一日,为补助该堂养老院之经费,曾主办恤老游艺会三日,由竞存男中,辅仁女中分院及惠我小学男女校联合主办,所有游艺项目,皆由各校教师编制而由学生表演……在游艺会三日中,每日均行抽奖以助兴,是以场场满座,售票收入,除奖金及必要开支外,所余以悉数捐助养老院云”。?輥?輱?訛
   经费的多元化来源,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养老院的民间化趋向。事实也正是如此,据1930年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江苏等18省的救济院和旧有慈善团体时统计的数据,总计566个县市共有1621个旧有慈善团体,占所有社会救济机构的78%。又据国民党中央社会部1946年年底的统计,全国29个省市总共有救济机构3045个,其中私立的有1011个,约占1/3。1948年的《中国年鉴》披露:当时全国有4172个救济机构,其中私立机构1969个,占47%。这些数据虽因调查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救济机构一直数目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①养老院作为慈善机构之一,民间化趋向更生显著。
  
   经营管理问题一向是近代中国组织史研究当中的短板,养老院的经营管理亦是如此。正如有论者所道,养老院等“大抵经理不善,款项不充,致各省穷民仍多无所归者,小则偷窃拐骗,大则结党横行,攫市上之金钱,劫途中之行旅”。②
   近代中国养老院内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问题,首先是虐待老人。如首都南京,“京市救济院、养老院内养老妇女,因不堪虐待,发生暴动风潮,殴伤二职员后复至市政府请愿,求马市长作主”。③又如海门县“养老所所长杨大宾,以经营商业,对于所务,无暇顾问,咸由职员黄更新、陆友松两人处理,但黄、陆等往往不遵定章,任意虐待老人,每日仅给麦粥、麦饭各一次,且将习艺工资,扣留不发,前日有范姓老人,向黄等追索被扣工資,致触其怒,被缚于柱上,痛加鞭挞,范哀号求救,惨不忍闻,旋经全体老人代为请命,始得释放。兹有陈拜庚等二十余人,以黄、陆等如此行为,实属有背人道……特呈请县府,严予究办”。④虐待老人,折射出了管理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良莠不齐。
   其次是压迫佃农。1930年,江苏南通四区一分部国民党党员“徐■为养老院压迫佃农,特呈县党部、县政府请本党义予以救济”,呈文道:
   窃查本县养老院之成立,系先贤张啬公移其六十寿辰之贺仪建筑,较有基金。推先致佃农之鬻妻儿,典衣物以求相安者有之;其鬻无可鬻,典无可典,因而自杀者亦有之。是以近数年来,该港东西一二十里及南北五六里,无男女老幼,莫不知养老院之声诬,亦非可掩饰者也。本年秋收大歉,几为二十年所未有,兼之夏秋间迭遭江潮之侵害,两避海盗之惊惶,各佃农家此后■粥之资,恐什九已无以为计。彼既号称慈善团体者,于所属佃户,理宜一视同仁。乃该院计不出此,反变本加厉,竟将本年份拟收之租,忽召集已奉县令取销之沙总圩总,诱以厚饵,讬其追缴,并将原来民不能堪之五榷五租,增之为六租六榷,一言令下,万佃心颤。伏念大地主压迫佃农,本党有解放之义务,今养老院值如此年岁,对如是沙田,而犹加榷加租,已显见其欺压无告。再益以追缴之责,迳委诸素称鱼肉乡懦之沙圩总其人,是无异养老院唯恐沙圩总虎而无翼,而为其益翼;沙圩总唯恐养老院虎而无伥,而为其作伥,其流弊所及,当不仅所谓以养人者害人而已。■忝居党员,义难坐视,除另呈县党部,县政府,请依据天良本职迅予救济外,为此负责具呈,仰祈钧部,钧府,本党治精神,令饬该区区党部,区公所,迅即会同实地查勘,依法制止,听候仲裁。一面并乞先行出示布告,俾沿江一般无告之佃农,亦于青白旗帜之下,得一见天日,实为公德两便。⑤    次年,南通第一区党务整理委员会于2月6日举行第六次委员会议,讨论“农民姜恩元呈为受土棍邱辅卿非分压迫,冤抑莫伸,请求援助案,决:函第一区公所办理”。“县整委会训令为养老院征收租额是否超过法定正产收获百分之三十五,仰详查具复案:决:由徐委员调查”。⑥养老院作为慈善机关,增加租额,欺压佃农一至于此,堪称笑谈。
   第三,管理规制的限制。有论者道:
   夫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故饥困流离之众,有时而起盗心,实由无术以谋生计,必不得已,梃而走险耳!惟仁者利济为怀,恫瘝在抱,虑一夫之失,所思百族之咸安,无如生齿日繁,生机日蹙,或平民失业,或散勇逗遛,或恶丐行凶,或流氓滋事,近虽设有养老院、育婴堂等处,然皆限有定制,难以兼收。⑦
   规章制度本身的局限,使得养老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第四是风波冲突不断。南通养老院内部发生有“老人反对院长马伯闲风潮”,后被平息,“慈善管理处决澈底改革,改聘袁剑侯为院长”。①扬州“救济院第一养老所(即全节堂),前因更易主任,发生纠纷,兹经向关系方面探悉内幕,缘该所旧主任李海平,奉调为邵伯第三养老所主任,乃为见好嫠妇起见,将历年米价积存交行之款三千元,分给嫠妇,由嫠妇全体推出代表六名,负责保管,留为将来孤子求学、孤女婚嫁费用,但此项积存之款,乃因于民十七八年间,米价增涨时,无法维持,遂由慈善办事处议决,无论米价涨落,照每石十元计算,惟近年米价日落,故有此存欵,照章应作为预备金,以防将来米价增涨,或所中经费不敷时,藉资补助,不应擅自分配,故新主任高镜如接事后,乃勒令嫠妇交出存折,嫠妇未明情节,群起反抗,因此发生纠纷,嗣由慈善机关管理会派第一妇女教养所主任江小亭,育婴所主任许听松,前往切实劝导,始将保管印鉴交出,并声明误会,一场纠纷,始告平息”。②上海保安养老所全体老人为抗议养老所出顶,“函请主持公论,并予救济”,其函称:
   各位先生:我们是一群年老的可怜者。现寄居于上海保安养老所,以苟全残年,自去年抗战胜利后,我辈闻之,尤为欣慰,满以为今后生活,定可安定,不意三月十三日本所主任吴藩荪持上海慈善团之公文谓:“兹接上海慈善团之命,为增加收益计,已将本所全部屋舍出租与爱皮西糖果厂,而本所老民须于本月内尽行移往南市,与养济院合并”等语,后经全体老民聚集商议结果,决不愿迁往他处,因此处房屋原为前栖流公所,后为慈善团接收,即改上海慈善病院,后又改上海保安养老第二所,因另有保安养老所,在南市车站路,抗战后南所搬至二所,后于二十七年就合并为一,以迄于今。而今慈善团借口增加收益,擅自将房屋出顶于他人,而将原有之保安养老所名义取消,全体老民,此后之生活不知怎样?故群起反对,为维护全部屋舍计,为维护老民生命计,特吁请各界人士作正义的援助。上海保安养老所全体老民敬启。③
   诸如此类的冲突,不一而足。养老院风波不断,是其存在问题的集中爆发。
   养老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其负面形象的生成。如有介绍普济养老院的专文称:
   这些瘦衰见骨的身体,和生气全无的精神,令人怜惜的景象,都现在为眼睛里来,但见许多无家可归、永远露着悲惨颜色脸儿的老人,坐在凳上沉默而不动,有的在念着“阿弥陀佛”,有的是吸着旱烟,更有那面瘦如猴而无朝气的老人,在那里谈笑着。
   在每个宿舍里,放着三张床,床上挂着一顶破旧不堪的帐子,台上放一盏油灯(那里还没有点电灯),一二老人在黑暗的宿舍间摸索着!
   回想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的确是很难的,还记得有一句古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对极了。这养老院里的老人,就是给我们一个铁般的证据。
   无聊的青年们!快快向你的前程去努力吧!④
   该文以年老到养老院作为对年轻时不努力的惩罚,否定色彩鲜明。
   当然,养老院也多制订有管理章程,如《南通养老院院规》⑤《绥远恤老院简章》⑥《妇女养老院办事规则》⑦《郑州市养老院章程》⑧《第一养老院办事规则》⑨等,温岭高桥济老院也号称:“详订院章,部署精当,规模益宏阔矣!”⑩然而,纸面上的东西要落到实处,还需有相当的努力。
   管理问题之外,是经营问题,这其中最突出的是经费短缺。
   江苏吴县养老院的收支决算资料较为详细、完整,如江苏吴县第一养老院,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至民国十八年四月止决算册显示:收入部包括经常门中的租金(田租、房租、杂租)33043.564元,息金(债券息、股息)248.240元,雜收入(生成收入、杂捐)258.130元,合计33549.934元;收入临时门有特别收入48.557元,包括旧棉花折价、溢完忙漕、预备忙漕、押租四目,收入经常门与临时门合计银33598.491元。支出部包括,经常门即本院经常费166850840元,临时门中有本院临时费2649.946元,征收费用(收租杂需、纳税)8467.068元,验契费用888.570元,特别费(拨助款)4907.067元,支出经常门与临时门合计银33598.491元。①再如,江苏吴县妇女养老院民国十七年五月至十八年四月止决算册显示:收入经常门包括,租金(田租、房租)46099.362元,息金(存息、债券息、股息)2900.080元,杂收入即杂捐28.880元,合计49028.322元;收入临时门包括收回本金(债券本金、股款本金、借款本金)3582.250元,特别收入即杂项收入377.520元,合计3959.770元,收入经常门、临时门合计银52988.092元。支出部经常门即本院经常费14728.863元,临时门包括本院临时费991.272元,征收费用(收租杂需、纳税)11801.041元,特别费(验契费、认购公债、拨助款)25466.916元,合计38259.229元,支出经常门、临时门合计银52988.092元。②
   以上两院决算册中的数据显示,养老院的收支平衡,不存在经费短缺问题,其实不然。如普济养老院,参观者问:“贵院的经费,除杨翰西、荣德生、蔡兼三等诸公补助外,可有其他的人来资助?”范姓负责人答曰:“那是没有了,所以此地的经费不够开支,很难维持的。”③又如温岭高桥济老院,“常年经费不敷,垫款已达二千余金”,该院创办人述称,“海内外仁人君子,有心于慈善者,不乏其人,慨解仁囊,联袂偕来,勉为其难,俾斯院得与河山并寿,此余之所日夜馨香祷祝以期之者也”。④期盼赞助之急迫,昭然。此前,张謇曾为筹措养老院等慈善经费,竟至鬻字。⑤
   经费困难在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中,一直伴随,如影随形。以最为发达的上海为例,南市安老院的修女们:
   她们所期望于社会的,绝对不是什么钦佩赞扬,而是大量的同情和援助。时下这年头儿市面萧条,物价高涨,院中每月食米要七十五石,一切用度,也要一万五千元。可是原来有钱的施主,近来渐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她们不替自己愁,却替那些靠她们活命的老人上愁。“巧妇难为无米炊”,以后日子真不知如何过下去?⑥
   还有报导亦称,上海安老院“常年经费,向由外籍慈善机关供给,惟战后入院人数激增,生活高涨,给养中断,支出日拙,不得已由该院修女终日求化,始保残喘”。⑦之后,有关上海安老院募捐的相关事项,如倡导⑧、应募⑨及捐款报告⑩等,时常见诸报端,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于此可知其经费的困难,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以想见。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与西方因素有相当关系;养老院的启动及运作经费,既有政府拨款,亦有民间慈善商家的赞助,以及侨资、外资、教会所筹等;养老院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在经营方面,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在今天看来,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历程,对今天我国解决养老问题,颇多资鉴价值。
  【作者简介】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摘 要]《走近乡村——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一书系统梳理和概述了20世纪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中的思想交锋及其理论探索问题,在把握时代趋势和学者关切中将乡村发展问题划分成不同阶段,并力图带领读者在学者的不同观点中找寻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该书是一本研究20世纪以来乡村学术思想史的佳作,同时具备了乡村问题工具书的功能。  [关键词]20世纪中国乡村问题,农村建设,乡村学术思想史
期刊
【关键词】东方外交史,中华民族主体意识,东方史观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0-0071-02  为了总结东方外交史研究的既有成就,整合学界的力量和探讨东方外交史研究的发展方向,由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东方外交史研究前沿论坛”于2012年11月24日在外交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来自国内二十几所高校与研究机构。本次论坛的成功召
期刊
Abstract:Shandong province is a land of full of heroes,heroic deeds and heroic spirit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War and Liberation War. People of Shandong have contribu-ted a great to the final victory
期刊
中国的移民数量之多、距离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不同地域的移民既具中国移民的整体特征又有独特地缘性。因此,开展国内区域移民及其社会研究,不仅在史料挖掘、个案实证、理论建构,以及推进地方、中国乃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中国政府善治人口流动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国际社会有效管理跨国跨境移民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具体而言
期刊
秦汉以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态中,精英文化几乎占据了全部,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种一元的、单线的文化生态模式中,民间的、大众的文化不仅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且缺乏大范围传播的媒介。这一情况直至宋元才有所变化。印刷术的发明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可能,而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出版,是商业出版使“以往孤立的个人开始成为受众”。  明中后期,商业出版空前繁荣,仅南京一地就有150家左右的书坊。出版
期刊
摘 要临清贡砖是明清时期重要的钦工物材之一,其生产技艺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界对于其生产工艺的研究相对丰富,而对于当时大规模生产背后的组织管理,尤其是针对其质量的管理措施较少探讨。乾隆八年开始,临清砖窑奉命为乾隆皇帝的万年吉地工程烧制贡砖,但在此后连续几年出现大规模砖块质量不敷使用的状况。有鉴于此,清工部连续出台多项质量管控措施,保障了工程用砖的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为清政府积
期刊
在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等先驱者看来,按世界上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准,直至清末,中国“无国”“非国家”且“无国名”,国人尚缺乏缺乏现代国家观念。国家观念的生成、现代国家的创建与现代中国国号的形成是在晚清接触西方文明之后的现代性事件。  我们可以从外部关系上的国家与世界,内部关系上的国家与社会(国民)、国家与个人三重互动关系入手,即从国权、民权与公民个人的人权三个维度,去梳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基本
期刊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于20世纪中期在北美和中国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
期刊
摘 要 从美日行政协定草拟的过程来看,国务院在界定美军长期驻日条件问题上,始终坚持同盟政治关系优先考虑原则。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美国国务院将美军长期驻日条件从美日安全条约中分离,巧妙地冠以“美日行政协定”之名,为军方界定的美军驻军条件的优越性创设了有利载体。正是坚持这一原则,国务院使得军方不得不考虑到美军驻日条件的政治内涵及深远影响,用婉转措辞掩饰自己对日所秉持的以西方文明战胜国对东方战败国的歧视性
期刊
?眼摘 要?演在近代民族国家话语的强势主导下,女性被要求承担起“国民之母”的责任,其身体的生育功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随着近代卫生知识的普及,生育卫生得到逐步施行,从而要求更新助产人员,保障生产前后的卫生,以及推行节育,这为再造“国民之母”的身体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对近代北京的女性及其身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眼关键词?演近代北京,女性,身体,生育卫生  ?眼中图分类号?演K25 ?眼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