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被钢筋水泥的埋没,人们迫切找寻各种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绘画由于这种衔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作用而发挥出无穷的魅力。本文就风景画的起源、代表人物及《秘境》的水墨创作技法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风景画;水墨;树林;颜色
一、中国自然景观分布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领土的南北纬跨度接近50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这就使得地表自然植被的生长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如北方的大兴安岭落叶松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海南的诺达热带雨林,又如青藏高原的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和新疆的塔里木胡杨林。每一处风景都带给人们绚烂却又各异的视觉感受。各种植被枝繁叶茂,花草争奇斗艳,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茁壮的生命力,这给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中我们灰色的生活色调添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這种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风景画的发展。
二、风景画的概念及中西方代表人物
风景画是以自然景观及村庄、都市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在西方,15世纪风景画独立成科,20世纪“风景画”一词传入中国。西方代表画家如尼德兰现实主义农民画家勃鲁盖尔,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洛兰,巴比松画派的卢梭、特罗容、迪亚兹,以及后来俄罗斯的克拉姆斯柯依、希施金等。中国代表画家如宋代的郭熙、李成、王希孟、赵伯驹,元代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的“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
三、我的水墨风景画《秘境》介绍及具体画法
风景画的表现有很多种媒介,如水墨画、油画、水彩、素描、漆画等等,在这我主要以我的水墨作品《秘境》为例进行描述。
整幅作品以草绿色为基调表现一片茂密深邃的树林,画面前方是三棵冲出画面的旱杨树,再前是几颗低矮的小树,后面整体融成一片表现树林的深邃。画面偏左是一条河流从森林中穿过,树林的倒影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其间有两只梅花鹿姿态各异,一只在河边喝水,另一只在远处扭头张望,似乎在观察着什么。一束阳光从茂密的树林上空射下来,给幽暗的森林带来了一丝暖意。远处的白桦树上栖息着几只黑色乌鸦,为整幅画面添加了一丝神秘感。在构图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国画散点透视,而是采用较为西方的焦点透视,运用边角式构图来组成画面。
作品的创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湿画铺底。先将宣纸喷到七成湿润状态,然后用墨和颜色(二绿、藤黄、赭石)加少量水调到合适浓度用调整成破锋状态的大号毛笔进行大面积铺染,但不是平铺,整个过程采用点的方式,笔与笔之间要透气。国画注重积染,一是使画面浑厚,二是增加了画面的层次,起到丰富作用。在这幅画中前面的绿色草地和后面的树林我分别画了四到五遍,每一遍都是在等上一层干透的基础上再作调整(宣纸在湿润的状态下颜色和墨色都会偏重,干透之后会变淡),河流前期留白不做处理。第二阶段为干画树木。画面的三分之二为树木,所以树木在整幅作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树木采用没骨法(没骨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称为“肉”,不勾轮廓,不打底稿,这就要求在作画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自古以来书画不分家,在这体现的尤为明显,画树枝时要采用书法用笔,不能漂、浮、软。另外在树与树之间要做好主次之分,前面的主树用墨重且实,后面的树用淡墨虚化处理,这样可以拉开前后空间,增强画面空间感。最后用国画钛白颜色勾勒白桦树,同样注意虚实处理。第三阶段为打点丰富。做完前两个阶段后,画面已经相对完整, 但是还不够夺人眼球,树林颜色过于暗淡有些压抑,所以我开始在画面中增加靓丽的颜色。首先用二绿、鹅黄、钛白加水调成高浓度液体,然后用牙刷蘸取颜色根据距离和速度的不同在画面上弹出绚丽的颜色,为了丰富画面我在树叶部位加入了绿、黄和蓝色调,前面的草地上弹上了柔和的鹅黄色。最后为了统一画面我调了一个中性柔和的淡黄色弹满了整个画面。最后一个阶段为画龙点睛。首先对河流进行细致刻画,画水其实就是在画倒影,倒影须包含树木色、天空色以及环境色,在这里再次采用湿画法来进行表现。一幅画面是否灵动有生气,精致的小点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鹿、禄——《汉书 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张晏注:“鹿喻帝位。”[1]即鹿作“禄”解。在唐以前,乌鸦在中国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由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儒家教化人们“孝”、“礼”的一贯说法,由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所以我在作品中用到了鹿和乌鸦这两种神秘而又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作品中的两只小鹿我采用勾线填色的办法来进行表现,远处的小鹿整体虚化处理,隐在树林深处,近处的小鹿在河边低头喝水,安逸自在。远处的枝头落着几只乌鸦,姿态各异,有的停在树梢,有的刚刚起飞,有的在低头整理羽毛,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
四、结语
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期,各类中外经典作品的高清图片和书籍都可以轻松找到,这一时代的特性决定了如今绘画方式和面貌的丰富性,此时不应拘泥于一个点,应将眼界打开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将与自己契合的点为己所用,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汉书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5-5
【关键词】:风景画;水墨;树林;颜色
一、中国自然景观分布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领土的南北纬跨度接近50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这就使得地表自然植被的生长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如北方的大兴安岭落叶松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海南的诺达热带雨林,又如青藏高原的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和新疆的塔里木胡杨林。每一处风景都带给人们绚烂却又各异的视觉感受。各种植被枝繁叶茂,花草争奇斗艳,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茁壮的生命力,这给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中我们灰色的生活色调添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這种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风景画的发展。
二、风景画的概念及中西方代表人物
风景画是以自然景观及村庄、都市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在西方,15世纪风景画独立成科,20世纪“风景画”一词传入中国。西方代表画家如尼德兰现实主义农民画家勃鲁盖尔,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洛兰,巴比松画派的卢梭、特罗容、迪亚兹,以及后来俄罗斯的克拉姆斯柯依、希施金等。中国代表画家如宋代的郭熙、李成、王希孟、赵伯驹,元代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的“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
三、我的水墨风景画《秘境》介绍及具体画法
风景画的表现有很多种媒介,如水墨画、油画、水彩、素描、漆画等等,在这我主要以我的水墨作品《秘境》为例进行描述。
整幅作品以草绿色为基调表现一片茂密深邃的树林,画面前方是三棵冲出画面的旱杨树,再前是几颗低矮的小树,后面整体融成一片表现树林的深邃。画面偏左是一条河流从森林中穿过,树林的倒影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其间有两只梅花鹿姿态各异,一只在河边喝水,另一只在远处扭头张望,似乎在观察着什么。一束阳光从茂密的树林上空射下来,给幽暗的森林带来了一丝暖意。远处的白桦树上栖息着几只黑色乌鸦,为整幅画面添加了一丝神秘感。在构图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国画散点透视,而是采用较为西方的焦点透视,运用边角式构图来组成画面。
作品的创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湿画铺底。先将宣纸喷到七成湿润状态,然后用墨和颜色(二绿、藤黄、赭石)加少量水调到合适浓度用调整成破锋状态的大号毛笔进行大面积铺染,但不是平铺,整个过程采用点的方式,笔与笔之间要透气。国画注重积染,一是使画面浑厚,二是增加了画面的层次,起到丰富作用。在这幅画中前面的绿色草地和后面的树林我分别画了四到五遍,每一遍都是在等上一层干透的基础上再作调整(宣纸在湿润的状态下颜色和墨色都会偏重,干透之后会变淡),河流前期留白不做处理。第二阶段为干画树木。画面的三分之二为树木,所以树木在整幅作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树木采用没骨法(没骨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称为“肉”,不勾轮廓,不打底稿,这就要求在作画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自古以来书画不分家,在这体现的尤为明显,画树枝时要采用书法用笔,不能漂、浮、软。另外在树与树之间要做好主次之分,前面的主树用墨重且实,后面的树用淡墨虚化处理,这样可以拉开前后空间,增强画面空间感。最后用国画钛白颜色勾勒白桦树,同样注意虚实处理。第三阶段为打点丰富。做完前两个阶段后,画面已经相对完整, 但是还不够夺人眼球,树林颜色过于暗淡有些压抑,所以我开始在画面中增加靓丽的颜色。首先用二绿、鹅黄、钛白加水调成高浓度液体,然后用牙刷蘸取颜色根据距离和速度的不同在画面上弹出绚丽的颜色,为了丰富画面我在树叶部位加入了绿、黄和蓝色调,前面的草地上弹上了柔和的鹅黄色。最后为了统一画面我调了一个中性柔和的淡黄色弹满了整个画面。最后一个阶段为画龙点睛。首先对河流进行细致刻画,画水其实就是在画倒影,倒影须包含树木色、天空色以及环境色,在这里再次采用湿画法来进行表现。一幅画面是否灵动有生气,精致的小点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鹿、禄——《汉书 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张晏注:“鹿喻帝位。”[1]即鹿作“禄”解。在唐以前,乌鸦在中国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由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儒家教化人们“孝”、“礼”的一贯说法,由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所以我在作品中用到了鹿和乌鸦这两种神秘而又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作品中的两只小鹿我采用勾线填色的办法来进行表现,远处的小鹿整体虚化处理,隐在树林深处,近处的小鹿在河边低头喝水,安逸自在。远处的枝头落着几只乌鸦,姿态各异,有的停在树梢,有的刚刚起飞,有的在低头整理羽毛,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
四、结语
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期,各类中外经典作品的高清图片和书籍都可以轻松找到,这一时代的特性决定了如今绘画方式和面貌的丰富性,此时不应拘泥于一个点,应将眼界打开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将与自己契合的点为己所用,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汉书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