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堂例题的选取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课堂例题选取的原则,阐明了一道好的例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例题选取;激发兴趣;数学思维;解题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64-02
数学例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于学生的载体。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经过了编者的反复论证和精心设计,蕴含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在用好、用活教材例题的基础上,还需要选取其它的例题作为补充,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一道好的课堂例题,体现着一节课的基础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反映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所以,要使所选的例题更具有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阅读各种不同的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及近几年全国各省的高考题,甚至还需要对所选的例题进行变式。但是,课堂例题不能信手拈来,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所选的例题应有针对性,既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可选取例题:
1.若x>0,求函数f(x)=12x+3x的最小值。
2.若0 3.已知点(x,y)在直线x+2y=3上移动,求2x+4y的最小值。
上述例题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内容、目标和重难点,而且蕴含了基本不等式ab≤a+b2的应用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思维。
2 循序性原则。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教师若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致学生接受不了而以失败告终。所以,在例题选取時,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题到综合题、从基础题到拓展题,阶梯式上升。如在教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可选取以下的例题:
1.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sin(x+π3)的图象?
2.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3.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x的图象?
4.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2x+π3)的图象?
5.将函数y=3sin2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2x+π3)的图象?
上述例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图象变换的规律和变换的途径,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从中体会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乐趣。
3 可接受性原则。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阐明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在例题选取时,题型太简单、份量太少,使学生“吃不饱”,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题型太难、份量太多,使学生“吃不了”,超越了学生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同样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题型太旧、知识面太窄,满足不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代需要,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的第一课时,如果选取以下例题:
1.试证明:对于每一个自然数n和每一个实数x(x≠n2kπ,k∈N,且k≤n)恒有: 1sin2x+1sin4x+1sin8x+…+1sin2nx=cotx-cot2nx
2.若α、β∈(0,π),求满足cosα+cosβ-cos(α+β)=32的α、β值。
上述例题题型比较复杂,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难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基础薄弱的学生必然会望而生畏,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不利于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4 典型性原则。
例题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例题选取时,要做到精益求精,使例题具有典型性,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能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具有多种不同的思路和解法;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交流、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复习教学时,可选择以下例题:
例:已知函数y=12cos2x+32sinx·cosx+1,x∈R,
(1)当y取最大值时,求自变量x的集合;
(2)该函数的图象可由y=sinx(x∈R)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平移和伸缩变换得到?
这道例题,体现了利用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还体现了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规律和性质,突出了三角函数的教学重点,蕴含了关于解决一类三角函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例题。
5 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阐明了启发教学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在例题教学中,选取一道具有启发性的例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时,可选择例题:
例: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S12>0,S13<0,则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教師给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题目条件,联系不等式知识,结合等差数列的中项性质及前n项和公式,利用解决函数问题的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多样性原则。
例题的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例题的内容可以蕴含基础性知识或综合性知识,例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题变式也要灵活多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设x,y满足条件0≤x≤10≤y≤22x+y≤2 ,求z=x-y的最大值。
变式一:变目标函数为z=yx,求z的最大值。
变式二:变目标函数为z=x2+y2,求z的最大值。
变式三:变线性约束条件为x≥0y≥02x+y≥2 ,求z=x-y的最小值。
上述变式一、二是改变z的几何意义,变式三是改变封闭可行域为不封闭可行域,改变学生的定向思维。这样将一题变为多题,横向拓广、拓宽,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题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教学质量,课堂例题的选取又影响着例题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例题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选取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学生能够接受、典型的例题进行循序渐进地教学,使例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例题选取;激发兴趣;数学思维;解题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64-02
数学例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于学生的载体。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经过了编者的反复论证和精心设计,蕴含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在用好、用活教材例题的基础上,还需要选取其它的例题作为补充,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一道好的课堂例题,体现着一节课的基础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反映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所以,要使所选的例题更具有教学价值,教师就要阅读各种不同的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及近几年全国各省的高考题,甚至还需要对所选的例题进行变式。但是,课堂例题不能信手拈来,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所选的例题应有针对性,既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可选取例题:
1.若x>0,求函数f(x)=12x+3x的最小值。
2.若0
上述例题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内容、目标和重难点,而且蕴含了基本不等式ab≤a+b2的应用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思维。
2 循序性原则。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教师若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致学生接受不了而以失败告终。所以,在例题选取時,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题到综合题、从基础题到拓展题,阶梯式上升。如在教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可选取以下的例题:
1.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sin(x+π3)的图象?
2.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3.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x的图象?
4.将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2x+π3)的图象?
5.将函数y=3sin2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3sin(2x+π3)的图象?
上述例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图象变换的规律和变换的途径,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从中体会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乐趣。
3 可接受性原则。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阐明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在例题选取时,题型太简单、份量太少,使学生“吃不饱”,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题型太难、份量太多,使学生“吃不了”,超越了学生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同样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题型太旧、知识面太窄,满足不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代需要,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的第一课时,如果选取以下例题:
1.试证明:对于每一个自然数n和每一个实数x(x≠n2kπ,k∈N,且k≤n)恒有: 1sin2x+1sin4x+1sin8x+…+1sin2nx=cotx-cot2nx
2.若α、β∈(0,π),求满足cosα+cosβ-cos(α+β)=32的α、β值。
上述例题题型比较复杂,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难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基础薄弱的学生必然会望而生畏,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不利于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4 典型性原则。
例题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例题选取时,要做到精益求精,使例题具有典型性,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能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具有多种不同的思路和解法;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交流、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如在进行三角函数复习教学时,可选择以下例题:
例:已知函数y=12cos2x+32sinx·cosx+1,x∈R,
(1)当y取最大值时,求自变量x的集合;
(2)该函数的图象可由y=sinx(x∈R)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平移和伸缩变换得到?
这道例题,体现了利用二倍角公式及降幂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形,还体现了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规律和性质,突出了三角函数的教学重点,蕴含了关于解决一类三角函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例题。
5 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阐明了启发教学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在例题教学中,选取一道具有启发性的例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时,可选择例题:
例: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S12>0,S13<0,则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教師给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题目条件,联系不等式知识,结合等差数列的中项性质及前n项和公式,利用解决函数问题的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多样性原则。
例题的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例题的内容可以蕴含基础性知识或综合性知识,例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题变式也要灵活多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设x,y满足条件0≤x≤10≤y≤22x+y≤2 ,求z=x-y的最大值。
变式一:变目标函数为z=yx,求z的最大值。
变式二:变目标函数为z=x2+y2,求z的最大值。
变式三:变线性约束条件为x≥0y≥02x+y≥2 ,求z=x-y的最小值。
上述变式一、二是改变z的几何意义,变式三是改变封闭可行域为不封闭可行域,改变学生的定向思维。这样将一题变为多题,横向拓广、拓宽,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题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教学质量,课堂例题的选取又影响着例题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例题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选取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学生能够接受、典型的例题进行循序渐进地教学,使例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