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聆听,积极参与到音乐中,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音乐形象,并能有创意地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以《伏尔加船夫曲》同课异构教学为例,从思维、身体、情感三个方面谈谈怎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有效性;兴趣
“音乐课,真没意思!”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摇晃着脑袋说出了内心对音乐课的真正感受。的确,现在的初中生爱音乐,但是真正爱上音乐课的着实不多。按照常理,和文化课比起来,音乐课应该是轻松、快乐的。但是学生的这一反应着实让笔者深思了许久。笔者觉得好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主动探寻、领悟、体验音乐形象,并能有创意地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种“动”,是在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和优美的歌声乐曲声的引导下,逐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的沐浴,自觉地提高音乐修养,自愿培养音乐情趣。笔者以《伏尔加船夫曲》同课异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例
1.导入
复习《桑塔露其亚》,再次感受那摇曳的节奏和明亮的色彩。“同学们,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继续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感受俄罗斯民歌的独特风情!”引出《伏尔加船夫曲》。
2.新课
(1)听一听、说一说、比一比
音乐响起,声音回荡,学生神情专注。让学生完整地聆听,看哪一组听得最仔细,并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什么。(学生分成四组)
音乐停,学生踊跃发言:“音乐的声响有变化,从小到大,再到小。”“歌曲中有独唱,有合唱。”“歌曲一开始就唱,‘哎哟嗬,哎哟嗬……’像是劳动号子!”“歌唱的声音很粗,很低沉。歌曲给人的感觉很黯淡,不像《桑塔露其亚》那么的明亮,好像很沉重。”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尽情畅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笔者顺势把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渗透进去。“粗低沉的音色”是男低音的音色,这首歌曲是由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音乐的声音从小到大,再到小”其实是音乐音量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们更好地感到了空间距离感;音乐之所以有“黯淡”的感觉是因为歌曲采用的是b小调调性……
(2)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
反复聆听,关注音乐力度的变化。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用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这一环节,学生很专注也很投入)
(3)看一看、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
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船夫》。师:“这幅画是哪个国家哪位画家的作品?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让学生听音乐,看油画并轻声哼唱。利用歌曲片段,模仿画中的动作,引导学生做即兴表演(学生表现卖力,兴致很高),表演完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课下来,笔者感觉较满意,因为这堂课的“主演”是学生,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畅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课堂气氛热烈。
二、引起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笔者发现,引起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貌似主动,其实被动,缺乏兴趣;二是脱离音乐本位、流于形式,学生不会倾听。
这节《伏尔加船夫曲》是经笔者二度备课,第二次授课了。其实笔者第一次授课时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当时只关注到这堂课要把教学目标完成,没有注重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讲,直接把音乐要素赤裸裸地讲出来,显得很枯燥,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挖掘,缺少体验和实践。教师采用灌输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只要求学生围绕教师转,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使得整堂课沉闷、乏味。
比较一下两节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的表现。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这次授课,通过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紧紧围绕音乐,用“比一比、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动”起来,把知识的掌握过程当成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整堂课以音乐为本,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审美体验。
三、反思
1.“动”思维促探索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给予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也通过机械化的记忆和反复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化,缺少创新的能力,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所以,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音乐课也是如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看法和意见,激发他们对课堂内容主动探索。所以,在“初听”环节,采用“听一听、说一说、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关注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他们畅所欲言,拥有真正的音乐体验。
2.“动”身体造氛围
音乐课的基本环节如唱歌、欣赏、演奏等无一例外地强调学生要“动”起来。音乐技能的训练与音乐知识教学的过程往往比较枯燥,有时甚至是辛苦的,要把握和处理好教学的难度及深度,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已不像小学时那样爱表现,要想让他们真正和教师一起律动、一起跳起来,还是得想办法。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保护好学生的好胜心,也就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比一比、唱一唱、演一演”就是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每次上音乐课,为了激励学生上台演唱,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以鼓励大胆的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介绍是最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采用分组抢答、积分换表扬单的形式,效果不比演唱差。
3.“动”情感牵情思
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是艺术家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有感而唱,为情而歌。此时,音乐教师就是指引者,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自己先要动情才能引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如在“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环节中,教师自己先深情范唱,让学生关注音乐力度的变化,之后再聆听,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用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教师以自己的动情演唱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受到他们的忍辱负重,同时也感受到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由此可见,教师生动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吸引学生的视线,撩动学生的心弦,牵动学生的情思,把学生带入音乐情境。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语义性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通过专注聆听、深情歌唱、随音乐律动等方式进行音乐课堂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使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音乐欣赏重要的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当中。围绕着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让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积极的参与者,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中迈向音乐殿堂。
作者简介:周惠琴(1978— ),女,浙江湖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初中音乐。
关键词:音乐教学;有效性;兴趣
“音乐课,真没意思!”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摇晃着脑袋说出了内心对音乐课的真正感受。的确,现在的初中生爱音乐,但是真正爱上音乐课的着实不多。按照常理,和文化课比起来,音乐课应该是轻松、快乐的。但是学生的这一反应着实让笔者深思了许久。笔者觉得好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主动探寻、领悟、体验音乐形象,并能有创意地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种“动”,是在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和优美的歌声乐曲声的引导下,逐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的沐浴,自觉地提高音乐修养,自愿培养音乐情趣。笔者以《伏尔加船夫曲》同课异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例
1.导入
复习《桑塔露其亚》,再次感受那摇曳的节奏和明亮的色彩。“同学们,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继续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感受俄罗斯民歌的独特风情!”引出《伏尔加船夫曲》。
2.新课
(1)听一听、说一说、比一比
音乐响起,声音回荡,学生神情专注。让学生完整地聆听,看哪一组听得最仔细,并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什么。(学生分成四组)
音乐停,学生踊跃发言:“音乐的声响有变化,从小到大,再到小。”“歌曲中有独唱,有合唱。”“歌曲一开始就唱,‘哎哟嗬,哎哟嗬……’像是劳动号子!”“歌唱的声音很粗,很低沉。歌曲给人的感觉很黯淡,不像《桑塔露其亚》那么的明亮,好像很沉重。”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尽情畅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笔者顺势把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渗透进去。“粗低沉的音色”是男低音的音色,这首歌曲是由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音乐的声音从小到大,再到小”其实是音乐音量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们更好地感到了空间距离感;音乐之所以有“黯淡”的感觉是因为歌曲采用的是b小调调性……
(2)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
反复聆听,关注音乐力度的变化。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用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这一环节,学生很专注也很投入)
(3)看一看、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
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船夫》。师:“这幅画是哪个国家哪位画家的作品?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让学生听音乐,看油画并轻声哼唱。利用歌曲片段,模仿画中的动作,引导学生做即兴表演(学生表现卖力,兴致很高),表演完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课下来,笔者感觉较满意,因为这堂课的“主演”是学生,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畅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课堂气氛热烈。
二、引起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笔者发现,引起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貌似主动,其实被动,缺乏兴趣;二是脱离音乐本位、流于形式,学生不会倾听。
这节《伏尔加船夫曲》是经笔者二度备课,第二次授课了。其实笔者第一次授课时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当时只关注到这堂课要把教学目标完成,没有注重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讲,直接把音乐要素赤裸裸地讲出来,显得很枯燥,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挖掘,缺少体验和实践。教师采用灌输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只要求学生围绕教师转,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使得整堂课沉闷、乏味。
比较一下两节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的表现。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这次授课,通过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紧紧围绕音乐,用“比一比、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动”起来,把知识的掌握过程当成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整堂课以音乐为本,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审美体验。
三、反思
1.“动”思维促探索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给予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也通过机械化的记忆和反复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化,缺少创新的能力,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所以,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音乐课也是如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看法和意见,激发他们对课堂内容主动探索。所以,在“初听”环节,采用“听一听、说一说、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关注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他们畅所欲言,拥有真正的音乐体验。
2.“动”身体造氛围
音乐课的基本环节如唱歌、欣赏、演奏等无一例外地强调学生要“动”起来。音乐技能的训练与音乐知识教学的过程往往比较枯燥,有时甚至是辛苦的,要把握和处理好教学的难度及深度,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已不像小学时那样爱表现,要想让他们真正和教师一起律动、一起跳起来,还是得想办法。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保护好学生的好胜心,也就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比一比、唱一唱、演一演”就是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每次上音乐课,为了激励学生上台演唱,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以鼓励大胆的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介绍是最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采用分组抢答、积分换表扬单的形式,效果不比演唱差。
3.“动”情感牵情思
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是艺术家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有感而唱,为情而歌。此时,音乐教师就是指引者,是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自己先要动情才能引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如在“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环节中,教师自己先深情范唱,让学生关注音乐力度的变化,之后再聆听,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用劳动号子式的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教师以自己的动情演唱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受到他们的忍辱负重,同时也感受到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由此可见,教师生动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吸引学生的视线,撩动学生的心弦,牵动学生的情思,把学生带入音乐情境。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语义性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通过专注聆听、深情歌唱、随音乐律动等方式进行音乐课堂活动,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使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音乐欣赏重要的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当中。围绕着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让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积极的参与者,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中迈向音乐殿堂。
作者简介:周惠琴(1978— ),女,浙江湖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初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