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8点,上海早高峰的橙色拥堵时段,已经是一家外企知识产权部大中华区总监的柯晓鹏,依然选择步行上班。35岁的柯晓鹏,虽然还很年轻,但事业已经发展到稳定期:2000年进入富士康智慧财产部,从一名专利工程师开始做起,后又经历了中兴通讯8年多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到今天成为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大中华区知识产权总监,负责企业在整个亚太区的知识产权事务。
富士康:在最该吃苦的年纪给了我这个机会
2000年,郭台铭还不是台湾首富。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专利侵权上栽了大跟头的富士康重整IP战略,大规模启动大陆人才计划——在深圳和昆山共招聘了200余位新员工进入智慧财产部,拉开了富士康知识产权黄金时代的序幕。
初入富士康,柯晓鹏即感受到了这家公司对知识产权的海量投入。当时的富士康在全球拥有数百人的知识产权团队,资金投入已达上亿元左右。在国内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懵懵懂懂之际,富士康在此方面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集中管理和垂直的中央管理并行,专业分工极其细致,比如有人专门负责撰写美国的专利申请,有人专门负责专利检索和侵权分析。为了使这批毫无经验的新人们快速上手,富士康专门从美国、台湾的部门中抽调回一批资深知识产权人,培训和指导他们如何写美国案、如何写大陆案、如何写专利分析报告。
作为一名专利工程师,柯晓鹏主要做两件事:专利申请和专利分析。专利申请前要进行专利挖掘,需要和各个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沟通,判断他们的项目中是否有值得申请的专利,而前提是需要他翻阅大量专利公告,对自己所负责的通讯设备领域的连接器和天线的技术做到了然于胸。
富士康时常给人的印象是“代工工厂”,实则除了OEM,也有一部分ODM电脑、手机厂商给富士康提供订单和产品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都由富士康完成。柯晓鹏告诉记者,因为富士康从事的技术领域门槛并不高,竞争十分激烈,在设计过程中,技术是否侵权需要经过认真的对比和分析。经历过败诉的富士康,对侵权分析要求得十分严格:每个新项目都必须有侵权分析,结论由部门总负责人签字,且中间需要经过好几道审核。
此时的柯晓鹏简直是一个技术控。他坦言,那时候的自己对负责领域内的每一项专利几乎都烂熟于心。
富士康之所以被称为“知识产权黄埔军校”,也和它的军事化管理方式不无关系。柯晓鹏坦言,即使在今天看来,它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和柯晓鹏同期入职的100余位智慧财产部的新职员中,很多人在试用期就中途放弃。
“回过头来看青春时代,在刚刚结束学业就进入一个比较严苛的环境中,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不是坏事。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这三点是职业生涯中一生的财富,而富士康给了我很好的启蒙。虽然离开十多年了,还是十分感谢富士康,在我最该吃苦的年纪给了我这个机会。”柯晓鹏说。
资深经理人的蜕变
2003年,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之际,国内通信设备产业的翘楚——华为和中兴在欧美也开始不断遭遇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打压,从此,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与国外企业的专利诉讼便频频见诸报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经历过专利大战洗礼的中国企业开始陆续增加对知识产权的投入,2004年之后,中兴、华为的知识产权投入逐渐赶超了当时的富士康。
正当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开始大增之时,在富士康待了将近三个年头的柯晓鹏也在考虑未来的发展,由于分工过细,他开始感受到职业发展瓶颈。2003年4月,柯晓鹏离开富士康,满怀憧憬地走进了中兴通讯深圳总部的大门。这时,他的职业有了一个新名称——知识产权经理。
可能柯晓鹏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兴,自己一干就是8年多。这8年多里,中兴的知识产权有了飞速发展:从简单的专利申请,到涉足多方业务,柯晓鹏也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到一度带领一个40余人的专业团队。8年如白驹过隙,柯晓鹏说,中兴的岁月是自己从一个知识产权新兵成长为资深知识产权人的重要过程。
在中兴,单纯的技术已经不再满足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他开始更多地涉猎法律、管理、会计等方面。总结多年经验,柯晓鹏甚至认为:“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技术能力不是最关键的,对商业的理解能力和职业执行力反而更加重要。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各个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都需要好好揣摩和把握。”
2011年,中兴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正当公司上下为之鼓舞欢腾之时,柯晓鹏却淡淡地选择离开。离开时,中兴南京研究所已从8年前只有一千多名员工的一栋写字楼,扩大到一万多人、三个片区、十几栋楼的规模。此时柯晓鹏也已经做到中兴有线业务的知识产权总监,是整个知识产权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督导和策划了中兴知识产权中许多重要事件。他的一位前下属和记者谈论起他时依然掩不住几分崇拜:下属眼中的柯总,是一位极具领导才能且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团队永远思路清晰,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但在柯晓鹏看来,他的职业生涯又到了瓶颈期,他需要转换一个更为国际化的平台和更加开放的城市,才能在职业上有新的突破。2011年底,柯晓鹏选择了一家并不被人熟知的外企——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并很快成为这家公司大中华区知识产权总监。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于2006年注册成立,201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看起来是个新公司,但究其历史,却是由飞利浦在50多年前所创立,公司的知识产权团队也大都来自飞利浦。“我入职时有11年的知识产权从业经验,但是进了恩智浦,也绝对算不上资深。很多同事有数十年工作经验,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包括业务领域的国际运作、知识产权专业方面的提升。”柯晓鹏说。
成为更好的自己
14年来,柯晓鹏历经了台湾企业、大陆民营再到外资企业的公司文化,亦历经了产业链下游企业到中游企业再到恩智浦这样的产业链上游企业。在他看来,这样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丰富了视野,也使得自己对不同产业运作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而提及未来可能的舞台,柯晓鹏说,从承担责任和参与战略决策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空间可能更大。某个春日的晚上,柯晓鹏和曾经在富士康工作的前同事们相聚小酌,从那张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模糊合照里,依稀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尚年轻的脸,但他们有的已成为企业资深知识产权经理人,有的已是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一天,柯晓鹏有些感性地写道:深杯酒满,兄弟再聚。人生的马拉松还只跑了小半程,祝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富士康:在最该吃苦的年纪给了我这个机会
2000年,郭台铭还不是台湾首富。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专利侵权上栽了大跟头的富士康重整IP战略,大规模启动大陆人才计划——在深圳和昆山共招聘了200余位新员工进入智慧财产部,拉开了富士康知识产权黄金时代的序幕。
初入富士康,柯晓鹏即感受到了这家公司对知识产权的海量投入。当时的富士康在全球拥有数百人的知识产权团队,资金投入已达上亿元左右。在国内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懵懵懂懂之际,富士康在此方面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集中管理和垂直的中央管理并行,专业分工极其细致,比如有人专门负责撰写美国的专利申请,有人专门负责专利检索和侵权分析。为了使这批毫无经验的新人们快速上手,富士康专门从美国、台湾的部门中抽调回一批资深知识产权人,培训和指导他们如何写美国案、如何写大陆案、如何写专利分析报告。
作为一名专利工程师,柯晓鹏主要做两件事:专利申请和专利分析。专利申请前要进行专利挖掘,需要和各个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沟通,判断他们的项目中是否有值得申请的专利,而前提是需要他翻阅大量专利公告,对自己所负责的通讯设备领域的连接器和天线的技术做到了然于胸。
富士康时常给人的印象是“代工工厂”,实则除了OEM,也有一部分ODM电脑、手机厂商给富士康提供订单和产品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都由富士康完成。柯晓鹏告诉记者,因为富士康从事的技术领域门槛并不高,竞争十分激烈,在设计过程中,技术是否侵权需要经过认真的对比和分析。经历过败诉的富士康,对侵权分析要求得十分严格:每个新项目都必须有侵权分析,结论由部门总负责人签字,且中间需要经过好几道审核。
此时的柯晓鹏简直是一个技术控。他坦言,那时候的自己对负责领域内的每一项专利几乎都烂熟于心。
富士康之所以被称为“知识产权黄埔军校”,也和它的军事化管理方式不无关系。柯晓鹏坦言,即使在今天看来,它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和柯晓鹏同期入职的100余位智慧财产部的新职员中,很多人在试用期就中途放弃。
“回过头来看青春时代,在刚刚结束学业就进入一个比较严苛的环境中,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不是坏事。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这三点是职业生涯中一生的财富,而富士康给了我很好的启蒙。虽然离开十多年了,还是十分感谢富士康,在我最该吃苦的年纪给了我这个机会。”柯晓鹏说。
资深经理人的蜕变
2003年,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之际,国内通信设备产业的翘楚——华为和中兴在欧美也开始不断遭遇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打压,从此,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与国外企业的专利诉讼便频频见诸报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经历过专利大战洗礼的中国企业开始陆续增加对知识产权的投入,2004年之后,中兴、华为的知识产权投入逐渐赶超了当时的富士康。
正当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开始大增之时,在富士康待了将近三个年头的柯晓鹏也在考虑未来的发展,由于分工过细,他开始感受到职业发展瓶颈。2003年4月,柯晓鹏离开富士康,满怀憧憬地走进了中兴通讯深圳总部的大门。这时,他的职业有了一个新名称——知识产权经理。
可能柯晓鹏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兴,自己一干就是8年多。这8年多里,中兴的知识产权有了飞速发展:从简单的专利申请,到涉足多方业务,柯晓鹏也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到一度带领一个40余人的专业团队。8年如白驹过隙,柯晓鹏说,中兴的岁月是自己从一个知识产权新兵成长为资深知识产权人的重要过程。
在中兴,单纯的技术已经不再满足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他开始更多地涉猎法律、管理、会计等方面。总结多年经验,柯晓鹏甚至认为:“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技术能力不是最关键的,对商业的理解能力和职业执行力反而更加重要。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各个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都需要好好揣摩和把握。”
2011年,中兴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正当公司上下为之鼓舞欢腾之时,柯晓鹏却淡淡地选择离开。离开时,中兴南京研究所已从8年前只有一千多名员工的一栋写字楼,扩大到一万多人、三个片区、十几栋楼的规模。此时柯晓鹏也已经做到中兴有线业务的知识产权总监,是整个知识产权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督导和策划了中兴知识产权中许多重要事件。他的一位前下属和记者谈论起他时依然掩不住几分崇拜:下属眼中的柯总,是一位极具领导才能且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团队永远思路清晰,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但在柯晓鹏看来,他的职业生涯又到了瓶颈期,他需要转换一个更为国际化的平台和更加开放的城市,才能在职业上有新的突破。2011年底,柯晓鹏选择了一家并不被人熟知的外企——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并很快成为这家公司大中华区知识产权总监。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于2006年注册成立,201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看起来是个新公司,但究其历史,却是由飞利浦在50多年前所创立,公司的知识产权团队也大都来自飞利浦。“我入职时有11年的知识产权从业经验,但是进了恩智浦,也绝对算不上资深。很多同事有数十年工作经验,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包括业务领域的国际运作、知识产权专业方面的提升。”柯晓鹏说。
成为更好的自己
14年来,柯晓鹏历经了台湾企业、大陆民营再到外资企业的公司文化,亦历经了产业链下游企业到中游企业再到恩智浦这样的产业链上游企业。在他看来,这样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丰富了视野,也使得自己对不同产业运作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而提及未来可能的舞台,柯晓鹏说,从承担责任和参与战略决策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空间可能更大。某个春日的晚上,柯晓鹏和曾经在富士康工作的前同事们相聚小酌,从那张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模糊合照里,依稀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尚年轻的脸,但他们有的已成为企业资深知识产权经理人,有的已是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一天,柯晓鹏有些感性地写道:深杯酒满,兄弟再聚。人生的马拉松还只跑了小半程,祝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