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思材料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材料枯竭,不会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提炼、加工生活。结果写出的文章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写作时能打开生活的窗子,放开思路,按要求搜集、使用生活中的素材,问题就解决了。我经常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详细的记录下来。
  关键词:学习兴趣 启发构思 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换句话说,语文既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他们走出校门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语文,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则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所在。
  笔者发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養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给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充实教师本身知识的同时,吸引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达到培养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际教学中,我在逐步改进学生文字基础差的同时,注意发挥优秀范文的优势,把突破口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争中有学读中有写
  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完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无论是提问还是讲解课文,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分析、理解、提问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使他们学以致用。
  对一篇课文的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我一改往日听写、背诵的模式,而是在课前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小组,利用3-5分钟时间,由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这时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如有差错,必会遭到本组成员的“责难”,对他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而且比起教师训斥的效果要好的多。教师在总结中加以详解,既查缺补漏,又巩固了基础。
  讲台上的教师,真好比一位熟知剧本的导演,这剧本就是手中的教材。充分的备课以后,围绕教学目标及其重点、难点的各个环节,便开始了自己的编导。力求使自己的一动一静、一嗔一喜都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在关键的环节上猝然一问,学生的思维就立刻活跃起来。这时往往还要补上一句“看谁应的快!”于是大家争先作答,愈辨愈烈,逼近答案时,略作修正总结,就可以板书了。有时抛出的问题,同桌的小声商量或激烈争吵,我却从不限制他们,代之以鼓励,并循循诱导。因为他们此时的目光和神态已经告诉我:他们的思路已经被我设计的问题牢牢的抓住了。是十分可喜的,也正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去思考、争论、再思考、再争论,无形中掌握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启发构思 共同修改
  构思材料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材料枯竭,不会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提炼、加工生活。结果写出的文章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写作时能打开生活的窗子,放开思路,按要求搜集、使用生活中的素材,问题就解决了。我经常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详细的记录下来。我对他们说:“你们身边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如果仅仅把它们按本来的顺序记录下来,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做,好的文章,就在于他们写的既符合事情的本来面目,又真实感人。即所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不是胡写乱写,而是寻求生活的组合、加工、提炼,落实到文字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生后来交上来的写作质量较高,很有文采。
  在作文批改上,尽量去寻找发现学生们的长处或较前一次相比进步的地方进行鼓励、表扬。因为学生每次作文之后都迫不及待的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优势来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
  课堂上讲评不只是选择好的范文,更主要的是挑选那些在布局或选材方面优缺点都较典型的文章来宣读,让大家来品头论足,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逐渐提高学生的欣赏品评的能力,并克服自身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习惯成自然,习惯成了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部分之后,就很难更改。学习语文是一个慢功,着急不得,突击不成,就象收获蜂蜜,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领悟。这就是所谓“功成自然成”。
  这良好的习惯包括读书看报习惯、修改文章习惯、专心听说习惯、有礼貌说话习惯等等。
  习惯的养成,在开始有一点强制的味道。例如,我在培养学生读书看报习惯时,指定学生某段时间内看一本书,然后写心得,每个人必须都写。刚开始可能不知道写些什么,我就启发他们。这本书围绕着哪些事,写了哪些人,这件事又是怎样发生的,结局如何?经过长期训练,反复纠正,已初见成效。学生已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现在很少看电视,而改看各类书籍了。
  语文能力是一种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习惯,那么他的素质必有很大的提高,对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必大有益处。因此说,激发兴趣可以促成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又是能力的具体表现。
其他文献
秘书人员经常要组织各类会议,虽然会议内容千差万别,参会人员层次不同,会议范围有大有小,但如果不处理好一些细节,往往会闹出笑话,造成不良影响。处理好办会细节,可从以下 S
面对有些艺术品,我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而陷入幸福的彷徨中。冬雨霏霏,我走进瓷城醴陵的五彩堂,在一个小阁楼上,观看了陈芳 In the face of some works of art,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秘书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秘书素质,加强秘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秘书的意识和业务能力方面对秘书素质问题略论一二。 With the developm
一、歌唱的起源  歌唱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三种说法:“情感说”、“异性求爱说”和“口头传承说”是比较常见的说法。情感说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唱是一种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是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的和我们教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想法。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观念未免把歌唱看得过于简单了。专家认为口头传承说是歌唱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因为我们现
摘要:做事先做人,德为先。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課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景象和开创的新路子:教学目标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它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贯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真正做起来,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却并不是一件容易
诗歌鉴赏的高度创造性决定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高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对接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然后要抒写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探讨IL-35质粒载体体内基因转染的可行性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鉴定格拉斯哥大学惠赠的IL-35基因表达质粒载体(pSecTag2-IL35)。设计目的基因IL-35的上下游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视觉运动刺激时大脑皮层反应进行观察,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受到的影响,分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