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学得如何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语文教师既要研究教材教法,又要研究学生学习中的矛盾,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从研究学法中找出教学规律、改进教法。活教活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了解学生实际 研究学习心理 改进教法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做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有心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研究学习心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是凭空的,是不看对象的,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去提高。因此,教师的备课必须把了解教学对象作为重要的内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实践重于理论、能力优过知识的学科。孤立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单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这门学科所应当承担的使命的。学生学得如何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不得法,教师无论怎么教也是徒劳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越准确,教学和主动性就越大,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在这个方面我有过教训。曾有过两个“语文尖子”,在一段时间内的语文测试中,一个语文成绩显著下降,一个语文成绩停滞不前。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一个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差,而近期的教学活动大都偏重于逻辑思维的综合训练,所以该生考试成绩下降;另一个则逻辑思维能力和议论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和描写能力较差,思路不够开阔,笔头不够灵活,加之又满足于现状,所以成绩也上不去。针对他们的问题,老师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正视问题,勇于奋进;另一方面加强个别辅导,要求前者每天用半小时阅读分析一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摘录要点,编写提纲;要求后者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或二三百字的读书思考札记。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事例说明,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语文教师既要研究教材教法,又要研究学生学习中的矛盾,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从研究学法中找出教学规律、改进教法。
有人说:“管他教法学法,只要考得高分就是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总会收到某些成效,但不一定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单纯逼着学生日夜加班,搞突击,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在一定期间内也能把一部分学生的考分拔高,但多数是些“高分低能儿”,有的思想不过硬,身体也不健康。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要研究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在升学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学分数都成了支配一切活动的杠杆。学校经常考试,依靠分数刺激学生。这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做法。那种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时也能使学生考得高分,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应该看到研究学生同提高成绩并不矛盾,研究学生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规律,活教活学,提高教学法效率,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性,其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读写能力:其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情绪、社会影响等思想状况;其三,对学生的来源和学生的经历、爱好、志愿等以及班风、家庭情况等也都应有所了解。而研究学生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学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要注意几点:
1、要热心耐心。现在不少教师醉心于照本宣科地教学,无心研究学生或不愿深入了解学生,只顾自己这么教,却不管学生怎么学。学习成绩没有提高,不认真分析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一味埋怨学生“不行”。我也曾出现过这些毛病。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一段文字,解释其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个同学竟把“登峰造极”解释为“登上山峰造石级”,把“叹为观止”解释为“感叹因为参观停止”。看了这个答案后,我在课堂上公开对他训了一通,指出他望文生义地解释词语,平时不用功,考试时乱说一通!此后,他上课就低着头,课后见了我就绕道走。我觉得这样“僵”下去不好,便轻言细语地问他:“你怎么把‘造极’解释为‘造石级’昵?”他说:“我一时粗心,把‘极’看成‘级’,马上就联想到《游黄山记》一课里‘陡者级之’的解释,以为是登山遇到陡坡时便凿石级爬上去。”说罢,又拿出语文笔记给我看,表示他学语文还是用功的!但是我发现他是在孤立地抄词摘句,死记硬背字典、词典,学习很不得法。这件事使我体会到,一个教师要亲近学生,爱护学生。只有热心耐心,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问题;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实效。
2、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绝大多数,不能只研究少数尖子学生。有的人以为那些“尖子”才是将来成才的“苗子”。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尤其在技工教育战线。知识诚然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作精神支柱,没有健康的身体作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品格作前提条件,终究是不可能成才的。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也要研究其兴趣、爱好、情感、情绪、意志、毅力、性格、习惯等心理品格和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观察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环境。
3、要注重学法。结合教学研究学生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这包括观察、探究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计划、方法、效率以及外在条件、内在因素、知识增长、能力训练、智力发展等情况。而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比如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或提出一些怪问题、偏问题呢?作文为什么走题,考试为什么走调呢?查一查,往往是思维越了轨。而有些学生考试时发挥得很好,则往往是思考很对路。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测验训练,我要求学生以“除”为词索在十个句子的十个横线上填写十个“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位学生得了满分,我请他谈答题时的思考过程。他说:“首先,我以‘除’词素构‘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写在划稿纸上,如:排除、消除、废除、扫除、解除、割除、破除、驱除、切除、剔除、摘除、根除。我发现这些词都是动词,一般用在句中作谓语,于是我便根据‘动宾搭配’的关系,选择‘摘’、‘解’、‘剔’等恰当的字,分别填入十个句子的空白处,构成‘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获得满分。”看来,学好的关键是思考,所以研究学法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研究学法,就是要通过大量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带有共性的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改进教法。比如,当我发现学生解词能力差的原因是学习词语不得法以后,我改进了自己的词语教学,做到词语要讲清楚词的构成发展规律,要不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要讲清楚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特别着重训练学生不死抠词典,根据语境语感独立释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词的能力。
当前,有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推广研究性学习,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科教学,应当及时吸取这方面经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我想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同样应当大力提倡。
关键词:了解学生实际 研究学习心理 改进教法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做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有心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研究学习心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是凭空的,是不看对象的,必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去提高。因此,教师的备课必须把了解教学对象作为重要的内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实践重于理论、能力优过知识的学科。孤立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单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这门学科所应当承担的使命的。学生学得如何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不得法,教师无论怎么教也是徒劳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越准确,教学和主动性就越大,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在这个方面我有过教训。曾有过两个“语文尖子”,在一段时间内的语文测试中,一个语文成绩显著下降,一个语文成绩停滞不前。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一个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差,而近期的教学活动大都偏重于逻辑思维的综合训练,所以该生考试成绩下降;另一个则逻辑思维能力和议论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和描写能力较差,思路不够开阔,笔头不够灵活,加之又满足于现状,所以成绩也上不去。针对他们的问题,老师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正视问题,勇于奋进;另一方面加强个别辅导,要求前者每天用半小时阅读分析一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摘录要点,编写提纲;要求后者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或二三百字的读书思考札记。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事例说明,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语文教师既要研究教材教法,又要研究学生学习中的矛盾,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从研究学法中找出教学规律、改进教法。
有人说:“管他教法学法,只要考得高分就是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总会收到某些成效,但不一定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单纯逼着学生日夜加班,搞突击,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在一定期间内也能把一部分学生的考分拔高,但多数是些“高分低能儿”,有的思想不过硬,身体也不健康。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要研究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在升学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学分数都成了支配一切活动的杠杆。学校经常考试,依靠分数刺激学生。这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做法。那种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时也能使学生考得高分,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应该看到研究学生同提高成绩并不矛盾,研究学生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规律,活教活学,提高教学法效率,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性,其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读写能力:其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情绪、社会影响等思想状况;其三,对学生的来源和学生的经历、爱好、志愿等以及班风、家庭情况等也都应有所了解。而研究学生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学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要注意几点:
1、要热心耐心。现在不少教师醉心于照本宣科地教学,无心研究学生或不愿深入了解学生,只顾自己这么教,却不管学生怎么学。学习成绩没有提高,不认真分析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一味埋怨学生“不行”。我也曾出现过这些毛病。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一段文字,解释其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个同学竟把“登峰造极”解释为“登上山峰造石级”,把“叹为观止”解释为“感叹因为参观停止”。看了这个答案后,我在课堂上公开对他训了一通,指出他望文生义地解释词语,平时不用功,考试时乱说一通!此后,他上课就低着头,课后见了我就绕道走。我觉得这样“僵”下去不好,便轻言细语地问他:“你怎么把‘造极’解释为‘造石级’昵?”他说:“我一时粗心,把‘极’看成‘级’,马上就联想到《游黄山记》一课里‘陡者级之’的解释,以为是登山遇到陡坡时便凿石级爬上去。”说罢,又拿出语文笔记给我看,表示他学语文还是用功的!但是我发现他是在孤立地抄词摘句,死记硬背字典、词典,学习很不得法。这件事使我体会到,一个教师要亲近学生,爱护学生。只有热心耐心,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问题;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实效。
2、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绝大多数,不能只研究少数尖子学生。有的人以为那些“尖子”才是将来成才的“苗子”。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尤其在技工教育战线。知识诚然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作精神支柱,没有健康的身体作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品格作前提条件,终究是不可能成才的。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也要研究其兴趣、爱好、情感、情绪、意志、毅力、性格、习惯等心理品格和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观察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环境。
3、要注重学法。结合教学研究学生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这包括观察、探究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计划、方法、效率以及外在条件、内在因素、知识增长、能力训练、智力发展等情况。而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比如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或提出一些怪问题、偏问题呢?作文为什么走题,考试为什么走调呢?查一查,往往是思维越了轨。而有些学生考试时发挥得很好,则往往是思考很对路。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测验训练,我要求学生以“除”为词索在十个句子的十个横线上填写十个“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位学生得了满分,我请他谈答题时的思考过程。他说:“首先,我以‘除’词素构‘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写在划稿纸上,如:排除、消除、废除、扫除、解除、割除、破除、驱除、切除、剔除、摘除、根除。我发现这些词都是动词,一般用在句中作谓语,于是我便根据‘动宾搭配’的关系,选择‘摘’、‘解’、‘剔’等恰当的字,分别填入十个句子的空白处,构成‘铲除’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获得满分。”看来,学好的关键是思考,所以研究学法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研究学法,就是要通过大量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带有共性的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改进教法。比如,当我发现学生解词能力差的原因是学习词语不得法以后,我改进了自己的词语教学,做到词语要讲清楚词的构成发展规律,要不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要讲清楚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特别着重训练学生不死抠词典,根据语境语感独立释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词的能力。
当前,有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推广研究性学习,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科教学,应当及时吸取这方面经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我想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同样应当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