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加强东南亚战场各国的联系,盟军建立了东南亚盟军司令部,英国陆海空“三栖将军”蒙巴顿出任总司令。
蒙巴顿是标准的皇亲国戚:曾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母亲是赫茜·维多利亚公主,当时的英王乔治八世则是他的叔叔。此外,蒙巴顿有勇有谋,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关系,早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他就以能言善辩在学校大放异彩,曾经率领剑桥大学的队员在辩论赛中大胜牛津大学。
到任后,蒙巴顿准备首先拜访中方统帅蒋介石。他深知,想迅速打开局面,必须与中国方面搞好关系,但是,他事先了解到中方对英国非常不满。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主要依靠滇缅公路保持同海外的联系。英国丢弃缅甸,使中国丧失了唯一的国际供应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此外,驻缅英军不通知中国就放弃了仰光,导致中方一下子就丢掉了存放在那里的大量军用物资。此前的英方将领魏伟尔对中国态度傲慢,令蒋介石十分恼火,觉得这些高高在上的英国人既不会打仗又十分自私。为了化解中方的不满,蒙巴顿决定采取有别于前任的方法。
1942年10月17日,蒙巴顿来到蒋介石居住的黄山别墅。蒋介石没有马上露面。在随后的会见中,蒋介石的表情很冷淡。蒙巴顿不以为意,而是很真诚地对蒋介石说:“我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军官,大敌当前,我感到必须来重庆向当代最为人们敬佩的军人来进行学习。”这样谦逊的姿态使得蒋介石感到这位将军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却并不摆谱。接着蒙巴顿又说:“尊敬的先生,我在还没有完全安排好统帅部工作的情况下就来与您会见了。您已经和日本人进行了长年的战斗,我想您一定能够给我一些很有价值的忠告。”这番话使得蒋介石紧绷的脸开始有了笑意。
后来会谈的气氛轻松起来,蒙巴顿趁势提出了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将军史迪威的留任问题,因为史迪威同时也是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副司令。此时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闹得很僵,蒋介石曾经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史迪威回国。蒙巴顿认为临阵换帅多有不便。对蒙巴顿的这一要求,蒋介石沉吟半晌,表示理解。后来蒋介石通盘考虑,同意史迪威留任。为了这件事,罗斯福甚至专门致信蒙巴顿表示感谢。回到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蒙巴顿得知,蒋介石曾经一再致电有关方面,要求确保蒙巴顿的人身安全。
蒙巴顿除了和中方的上层保持密切联系之外,还十分注重和东南亚战区的中国军队进行沟通。当时,中方在印度的兰姆伽驻扎有10万军队,正在接受美军的训练。蒙巴顿经常前往中方军队驻地慰问,与中方将领罗卓英、孙立人等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对中方士兵,蒙巴顿也同样积极争取,每次前去,他都让随从带上一些电影拷贝,其中的主角都是当时的大明星,诸如卓别林、费雯丽等,并常常和中方士兵一起观看。
蒙巴顿到任后的第二项工作,是争取印度方面的谅解与支援。蒙巴顿很清楚,他的战区在人力和物资方面都要依赖印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印方对盟军尤其是英方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对此,蒙巴顿十分精明地让中方人员出面去做印方的工作。他深知,同样的话语,由与印度境遇相似的中国人说出来要比英国人说出来有效得多。这种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印方大体上采取了与盟军相配合的态度。
在打理好了与中印等国的关系后,蒙巴顿发现,盟军士兵普遍对日本人存在畏惧心理。蒙巴顿感到必须努力恢复这些士兵的信心。于是他深入前线进行一系列的“丛林演说”,旨在让盟军士兵从不断失败所造成的消极情绪之中摆脱出来。后来,一位士兵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司令官总是穿着将星闪烁的笔挺军装。但他却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官,相反,我们感到他是来帮助我们清洗身上的污垢的自己人。”
在把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之后,蒙巴顿就开始用这条绳子 “猛抽”日本人了。1944年3月8日,日军15万余人在牟田口廉也中将的指挥下发动了代号为“乌”的英帕尔战役,大举进攻印度的英帕尔。 蒙巴顿迅速做出部署,命令盟国部队火速撤退以拉长战线,让日军远离后方基地作战,同时,又指挥空军对日军的补给线狂轰滥炸。
不久,雨季到来,丛林中疫病横行,日军官兵要么染病要么饿死,逐渐失去战斗力。此后,虽然日军不断增加兵力,但是在盟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之下,日军没有在战场上取得任何优势。4个月之后,这次战役以5万名日军横尸战场结束。这一战使得日本人基本上丧失了在缅甸的主力部队。此后蒙巴顿就指挥军队开始了在东南亚战区的全面反攻,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让蒙巴顿痛恨至极,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战场受降仪式上,蒙巴顿特意要求所有的日方高级将领必须在他们自己的部下面前,举行正式的签字仪式;而且,一定要当场对他们进行缴械,并将这些佩刀、枪支等作为战利品分发给在场的盟军官兵。此外,所有参加仪式的盟军军官都得到一个通知:无论日方怎样主动也不能和他们握手。在受降仪式之后,板垣征四郎等日军将领走上前去想与军服笔挺的蒙巴顿握手寒暄,蒙巴顿都神色冷漠地加以拒绝。
二战后,作为英国的重量级政治人物,蒙巴顿曾经出访多国,但是一次也没去过日本,他还在遗嘱中明确表示,不欢迎日本人参加他的葬礼。
就这样,蒙巴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二战时期的东南亚战场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蒙巴顿是标准的皇亲国戚:曾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母亲是赫茜·维多利亚公主,当时的英王乔治八世则是他的叔叔。此外,蒙巴顿有勇有谋,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关系,早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他就以能言善辩在学校大放异彩,曾经率领剑桥大学的队员在辩论赛中大胜牛津大学。
到任后,蒙巴顿准备首先拜访中方统帅蒋介石。他深知,想迅速打开局面,必须与中国方面搞好关系,但是,他事先了解到中方对英国非常不满。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主要依靠滇缅公路保持同海外的联系。英国丢弃缅甸,使中国丧失了唯一的国际供应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此外,驻缅英军不通知中国就放弃了仰光,导致中方一下子就丢掉了存放在那里的大量军用物资。此前的英方将领魏伟尔对中国态度傲慢,令蒋介石十分恼火,觉得这些高高在上的英国人既不会打仗又十分自私。为了化解中方的不满,蒙巴顿决定采取有别于前任的方法。
1942年10月17日,蒙巴顿来到蒋介石居住的黄山别墅。蒋介石没有马上露面。在随后的会见中,蒋介石的表情很冷淡。蒙巴顿不以为意,而是很真诚地对蒋介石说:“我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军官,大敌当前,我感到必须来重庆向当代最为人们敬佩的军人来进行学习。”这样谦逊的姿态使得蒋介石感到这位将军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却并不摆谱。接着蒙巴顿又说:“尊敬的先生,我在还没有完全安排好统帅部工作的情况下就来与您会见了。您已经和日本人进行了长年的战斗,我想您一定能够给我一些很有价值的忠告。”这番话使得蒋介石紧绷的脸开始有了笑意。
后来会谈的气氛轻松起来,蒙巴顿趁势提出了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将军史迪威的留任问题,因为史迪威同时也是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副司令。此时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闹得很僵,蒋介石曾经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史迪威回国。蒙巴顿认为临阵换帅多有不便。对蒙巴顿的这一要求,蒋介石沉吟半晌,表示理解。后来蒋介石通盘考虑,同意史迪威留任。为了这件事,罗斯福甚至专门致信蒙巴顿表示感谢。回到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蒙巴顿得知,蒋介石曾经一再致电有关方面,要求确保蒙巴顿的人身安全。
蒙巴顿除了和中方的上层保持密切联系之外,还十分注重和东南亚战区的中国军队进行沟通。当时,中方在印度的兰姆伽驻扎有10万军队,正在接受美军的训练。蒙巴顿经常前往中方军队驻地慰问,与中方将领罗卓英、孙立人等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对中方士兵,蒙巴顿也同样积极争取,每次前去,他都让随从带上一些电影拷贝,其中的主角都是当时的大明星,诸如卓别林、费雯丽等,并常常和中方士兵一起观看。
蒙巴顿到任后的第二项工作,是争取印度方面的谅解与支援。蒙巴顿很清楚,他的战区在人力和物资方面都要依赖印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印方对盟军尤其是英方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对此,蒙巴顿十分精明地让中方人员出面去做印方的工作。他深知,同样的话语,由与印度境遇相似的中国人说出来要比英国人说出来有效得多。这种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印方大体上采取了与盟军相配合的态度。
在打理好了与中印等国的关系后,蒙巴顿发现,盟军士兵普遍对日本人存在畏惧心理。蒙巴顿感到必须努力恢复这些士兵的信心。于是他深入前线进行一系列的“丛林演说”,旨在让盟军士兵从不断失败所造成的消极情绪之中摆脱出来。后来,一位士兵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司令官总是穿着将星闪烁的笔挺军装。但他却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官,相反,我们感到他是来帮助我们清洗身上的污垢的自己人。”
在把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之后,蒙巴顿就开始用这条绳子 “猛抽”日本人了。1944年3月8日,日军15万余人在牟田口廉也中将的指挥下发动了代号为“乌”的英帕尔战役,大举进攻印度的英帕尔。 蒙巴顿迅速做出部署,命令盟国部队火速撤退以拉长战线,让日军远离后方基地作战,同时,又指挥空军对日军的补给线狂轰滥炸。
不久,雨季到来,丛林中疫病横行,日军官兵要么染病要么饿死,逐渐失去战斗力。此后,虽然日军不断增加兵力,但是在盟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之下,日军没有在战场上取得任何优势。4个月之后,这次战役以5万名日军横尸战场结束。这一战使得日本人基本上丧失了在缅甸的主力部队。此后蒙巴顿就指挥军队开始了在东南亚战区的全面反攻,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让蒙巴顿痛恨至极,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战场受降仪式上,蒙巴顿特意要求所有的日方高级将领必须在他们自己的部下面前,举行正式的签字仪式;而且,一定要当场对他们进行缴械,并将这些佩刀、枪支等作为战利品分发给在场的盟军官兵。此外,所有参加仪式的盟军军官都得到一个通知:无论日方怎样主动也不能和他们握手。在受降仪式之后,板垣征四郎等日军将领走上前去想与军服笔挺的蒙巴顿握手寒暄,蒙巴顿都神色冷漠地加以拒绝。
二战后,作为英国的重量级政治人物,蒙巴顿曾经出访多国,但是一次也没去过日本,他还在遗嘱中明确表示,不欢迎日本人参加他的葬礼。
就这样,蒙巴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二战时期的东南亚战场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