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总关情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那么什么叫“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为中国诗歌所独有,是中国古典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意象入诗,作用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象可以说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切入点。
  下面就新课标教材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所列举的唐代咏蝉诗“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和新课标教材必修四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入手,探寻古诗词教学中“蝉”的意象,由此见微知著,阐明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问题。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象征高标逸韵的人格,高洁的品行自能美名远扬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象征自己高标逸韵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比如,虞世南的《蝉》:
  垂委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诗人虽是隋朝旧臣,但却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太宗曾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在虞世南的笔下:蝉,栖身梧桐,只饮清露;梧桐高挺清拔,高贵灵异,蝉声悦耳动听,长鸣不已。因此,诗中的鸣蝉自然就成了诗人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因立身高洁而被重用的表白。同时,诗人借蝉声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无需凭借任何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寄托自己政治处境的艰难和冤屈无处申诉的苦痛
  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此时,正值秋季,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全诗借蝉抒怀,尤其是颈联,纯用比喻的手法,以“霜重”“风多”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喻言论的被压制。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艰难的政治处境,表明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之重,以及冤屈无处申诉的苦痛。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秋蝉既是诗人,诗人亦如秋蝉,物我一体,寄托遥深。
  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比喻品行高洁,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蝉在树上,正如人在社会上。蝉,餐风饮露不沾地;人,虚负凌云万丈才。所以,诗人又常常以蝉自喻,比喻自己品行高洁,喟叹身世的沦落飘零。
  这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物诗《蝉》中体现明显: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歌通篇萦绕着蝉鸣之声,通篇又都是自鸣不平。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却由于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卷入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沦落飘零,潦倒终身。所以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品行清洁,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怨之深,恨之重。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被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这一点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抒发离愁别绪,凄凉伤感
  说到借蝉声来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凄凉伤感之意的诗词,恐怕非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莫属了。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的难受。于是,词人笔下的蝉声一改高洁,变得凄切悲凉。词人这样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的蝉声凄切悲凉,蝉鸣三声泪沾赏。蝉鸣声声,是道不尽的酸楚伤感,是载不动的离愁别绪,是装不下的难舍难分。蝉鸣声声,饱含 着“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相思与惆怅。蝉鸣声声,让人感到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与痛苦。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象蕴涵着诗人的审美想象,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人词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前文对“蝉”的分析,并未能囊括“蝉”这一意象所承载的全部内涵。但是却可以见微知著,感受“蝉”这一传统意象的艺术魅力,认识到意象对解读诗词的重要性。同时,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诗词意象入手,要求学生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常用意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解读古诗词的深层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意蕴,体悟诗词优美的意境、独特的神韵和深邃的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有幸听了张斌博士《突破课堂——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工作改革》的讲座视频。张教授在报告中结合详实的教学案例,就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撰写课时教案和设计课程纲领、怎样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如何根据标准设计教学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教案的目标设计有了新认识,给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指出了新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与备考中,看过许多有关议论文阅读指导的文章,总体觉得鲜有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于议论文阅读的方向与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发现议论文阅读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通常情况下,议论文的专业性、知识性、陌生感特别强,阅读的障碍很多,难度亦很大。要想判断命题是何种错因,如,偷换概念、乱拉关系、夸大其辞、意思弱化、无中生有、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偶然必然、已然未然等,并非易事。那么
期刊
着手对文言文的复习备考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探索、实践,我对文言文的复习有一些切身的感受,下面就从高考的角度谈一谈我对文言文复习备考的点滴体会。  一、认真解读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的复习之前,先从整体上解读文言文的高考考试要求,根据2012年版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在降低。具体考查对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
期刊
所谓结构化预习,就是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也会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结构化预习的重要意义  结构化预习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结构化预习是课堂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的前奏;结构化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
期刊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去对文本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阅读过程。个性化阅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认识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理念  莱布尼茨说
期刊
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时常见到脱离语言的架空分析。教师对品味语言重视不够,学生对品味语言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品味起。本文试对品味语言的几个维度加以探讨。  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语言能准确地传达表达者心中或者客观实际意思的特性。汪曾祺说:“语言的惟一要求便是准确。”至少,“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基本要求和重要要求。品味文本语言的准确
期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好看的眼睛常常会让一个人看起来精神十足;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有一个文眼,通过文眼能更容易地欣赏到文章的精髓。同样一个好的高效的课堂也有它的眼睛,在此姑且叫它课眼。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只要精心预设一个好的课眼,就在很大程度上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来,学生往往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那么怎样设计课眼呢?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这个问题能起到一个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作用。在此仅以《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全新的阐释,语文教育在优质课的“优质”上,首先要依赖于苦心孤诣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到教学实践中的过程,目的是真正实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最大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能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追求,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更要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语文优质课的要求上,更应拿得出手。要用自
期刊
今天第二节课是B1班的课,B1班是走班制的班级,语文成绩介于A和C之间,不算好也不算坏。学生好像也习惯了自己的这种不上不下的位置,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不爱主动发言,也不爱思考,课堂气氛总是让我觉得有点沉闷。  这节课是一节讲评课,内容是昨天做的一页卷子,主要是语言表达题。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在一个地方,喜鹊总是把窝搭在高高的树上,可是冬天来临的时候,风很大,总是把喜鹊的窝吹落到地上。一只喜鹊
期刊
本田宗一郎说: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把经过自己或他人“解读”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答案,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学的结果,表面看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却是苦了教师,害了学生。语文课堂不仅是教会学生识字、断句,更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善思考,能表达,懂创新。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