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日渐重要。其特点是:突出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重要素质。对于21世纪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上机操作是较轻松、易懂的,但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对于难理解的我就把每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然后分派到每个小组中,让每个小组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接下来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和信息从书中找到正确的讲法,然后由小组派人讲解,同时我会对学生不理解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具体的任务,我发现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教学中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也督促并提高了学生从课本中自学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软件,进行拓展知识面的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處理、简单的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的穿插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求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有问题也会及时提出,双方及时交流。我们应不断分析学生们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七、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界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都需我们去摸索,我们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信息化教学模式》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重要素质。对于21世纪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上机操作是较轻松、易懂的,但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对于难理解的我就把每节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然后分派到每个小组中,让每个小组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接下来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和信息从书中找到正确的讲法,然后由小组派人讲解,同时我会对学生不理解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具体的任务,我发现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教学中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也督促并提高了学生从课本中自学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软件,进行拓展知识面的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處理、简单的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的穿插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求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有问题也会及时提出,双方及时交流。我们应不断分析学生们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七、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界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都需我们去摸索,我们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信息化教学模式》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