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措施,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为主”的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为主,读中有思,读中有议,读中有练,激发情感,发展想象;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朗读有助于渗透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寓思想教育于听读写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找出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上下功夫。
1.品味词句,领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运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品味、推敲,从而感知课文。如《桂林山水》一文有关“水”的片段,我让学生带着对水的惊叹、赞美而动情地朗读。此刻学生在读中体会漓江山水的特点,在“静”处读得轻柔而缓慢,把“情”的句子读出惊喜;读“绿”时要引发赞叹,再配乐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促读,以读促情,在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达到品味词句、领悟语感之目的。
2.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思想情感较强烈的课文,我会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讲授《穷人》《再见了,亲人》时,我采用导语、设疑、范读、幻灯、录音、品味语句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阅读心境,逐步深入,品词、品句,受到情感的教化。
3.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对于《桂林山水》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做到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二、朗读有助于分辨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
《小英雄雨来》讲的是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在阅读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文阅读基本功,透过雨来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其内心活动,从而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三、朗读有助于体现“以美益德”“以美启智”的素质教学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观潮》,潮来时,“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作者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之中,更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又如讲授《桂林山水》时,将桂林的风景图片引入课堂,通过语言艺术、创设情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欣赏美景,使其仿佛置身其中,心旷而神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朗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包括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白杨》一文,我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让学生体味文句:
“哪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從而体会白杨树的伟大。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文本的内涵。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此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存在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看,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朗读有助于渗透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寓思想教育于听读写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找出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上下功夫。
1.品味词句,领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运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品味、推敲,从而感知课文。如《桂林山水》一文有关“水”的片段,我让学生带着对水的惊叹、赞美而动情地朗读。此刻学生在读中体会漓江山水的特点,在“静”处读得轻柔而缓慢,把“情”的句子读出惊喜;读“绿”时要引发赞叹,再配乐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促读,以读促情,在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达到品味词句、领悟语感之目的。
2.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对于思想情感较强烈的课文,我会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讲授《穷人》《再见了,亲人》时,我采用导语、设疑、范读、幻灯、录音、品味语句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阅读心境,逐步深入,品词、品句,受到情感的教化。
3.创设情境,自然渗透
对于《桂林山水》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再现书中所讲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做到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在心底埋下爱祖国的种子。
二、朗读有助于分辨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
《小英雄雨来》讲的是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在阅读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文阅读基本功,透过雨来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其内心活动,从而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三、朗读有助于体现“以美益德”“以美启智”的素质教学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观潮》,潮来时,“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作者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之中,更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又如讲授《桂林山水》时,将桂林的风景图片引入课堂,通过语言艺术、创设情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欣赏美景,使其仿佛置身其中,心旷而神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朗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包括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白杨》一文,我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让学生体味文句:
“哪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從而体会白杨树的伟大。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文本的内涵。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此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存在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看,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