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特色专业、共建教培资源、共享投资效益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可供同类高职院校借鉴。
关键词: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孙炎(1964-),女,河南郑州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培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平(1966-),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及经管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0-0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它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和价值取向,使得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也必然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选择。
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教育二重属性,所以校企合作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2002年以来教育部多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优势源于知识人才的集聚和技术前沿的把握,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加强校企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协同创新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整合二者的创新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所以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部文件为指导,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讲话的精神,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开拓合作领域,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合作内涵,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院的职业教育质量。
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实践
近年来,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学院与企业积极进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探索,校企合作越来越深入。
1.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特色专业
(1)创新专业布局,紧跟行业发展。学院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电力行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特高压、特大机组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专业群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目前,学院设置有26个专业,覆盖电力建、发、输、配、供、销、管全行业,辐射机电、信息、建工等产业,并形成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火电厂集控运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核心的四大专业群。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行业特色。学院各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行业特色。例如,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走以湖北省电力公司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地市供电公司及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之路,以高压、特高压变电运行仿真“教、培、研”一体为特色,以企业支持的实训基地为优势,以企业管理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深度校企合作来推动专业品牌建设,带动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发展。
(3)创新合作机制,共育紧缺人才。近年来,学院与凯迪电力公司、中国广东核电公司、中铁电气公司等国家大型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订单式”培养,共育紧缺人才。
“凯迪订单班”是学院“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代表之一。在2010年5月,凯迪电力公司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开办凯迪订单班,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共同建设基地。由企业投资60万元专门用于生物质发电机组仿真机的研发,学院出资建设生物质发电机组仿真机实训室房,学院仿真中心负责仿真机的技术研发工作,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的运行人员培训和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训保障。
二是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共同讨论教材编写大纲,为企业制订专门的培训方案,开发出了适合凯迪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培训和专业教学配套的新能源专业特色教材4本。
三是共同培育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和实训指导。学院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组织竞赛。自2011年7月至今,学院为凯迪电力公司主办了8期集控值班员培训班,共计约300人次(13500人·天),仅培训收入达160万元。2012年5月4日学院与阳光凯迪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员工技能大赛。
四是共同管理过程。凯迪电力公司对“订单班”不定期组织考核,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用人企业的需求信息与学院的教学改革形成“闭环”。
五是共同承担责任。凯迪电力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指导,接受2010级订单班学生就业,开创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局面。
通过订单培养、仿真机实训、电厂实地学习、技能鉴定取证、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使学院成为凯迪的后备人才库及培训基地。 2.校企协同创新,共建教培资源
(1)创新投入方式,共建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致力于在校企互动中开发和建设教培合一、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着力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和职场环境,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校企协同创新投入方式,形成了“校企共同筹划、共同投入、企业调拨捐赠、学院自主研发、品牌共同打造、实训资源共享”的格局。在学院筹建继电保护、电网调度、电网运行、电力营销、电气检修、电力通讯等六大专业实训基地时,湖北省电力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湖北省超高压输电公司调拨一次设备(220kV开关、电压、电流互感器)价值200多万元,武汉供电公司出资80多万元援建110kV线路检修设备,武汉华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我院35kV外线实训基地,华科能源公司投资200万元与我院共建“阀门技术中心”,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向我院捐赠价值100多万元的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等。
(2)创新开发机制,共建课程资源。2011年,为了完善湖北省电力公司培训教育体系,需要开发一批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和标准化培训课程包。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了课程开发机制,形成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统筹协调,省电力公司相关专业部门负责指导和配合,学院负责课程开发的职责分工;课程开发团队由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与选调企业专家组建,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为依据,协同创新设计和开发体现湖北电力特色和需求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标准化培训课程包;项目成果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和学院相关高职专业教学。
通过课程开发提高了学院对公司培训教育的支撑能力,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以及高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培养模式,共建双师队伍。创新教育,教师为本。学院与企业协同实施“人才强校”和“人才强企”战略,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双师结构方面,组建包括专业负责人、楚天技能名师、省电力公司技术专家、学院职教专家和名师、骨干教师、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企业高技能人才在内的教学团队。
在双师素质方面,采用“项目驱动”和“同堂培养”模式,让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协同参与项目开发、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指导等,让学院教师和企业内训师在同一班、同一个课堂接受培训等,增进校企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校企教师双师素质的共同提高。
3.校企协同创新,共享投资效益
近年来,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了一批优质资源,为双方带来了很好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学院得到了企业的人、财、物及管理支持,办学能力越来越强,教育质量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获得了学院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员工的岗位能力越来越强,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1)学院赢得了企业支持。近年来,省电力公司等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及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省公司支持学院组建了由100多名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人员组成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库。省电力公司每年对学院用于教学建设的拨款逐年增加;湖北省超高压输电公司等企业将生产中更换下来的设备无偿赠送给学院作为教学设备。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常年指导和监督学院的教育与教学质量,还定期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抽考,及时提出专业建设意见;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省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更是促进了学院管理的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建设。
(2)学院赢得了快速发展。校企共建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的职场氛围和职场环境,锻造了双师队伍,改善了实训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双高”人才,开拓了就业市场,为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学院现在拥有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基地;打造了在湖北水电行业有影响力的“机电控制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成为“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等。
(3)企业获得了技术支撑。学院仿真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先后开发了涵盖湖北省几乎所有电压等级的变电仿真机、各种类型的火电机组仿真机。其中包括我国首套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仿真机和模拟我国第一台国产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的仿真机,仿真研发实力一直保持业内领先水平。学院仿真中心为众多企业开发和安装了所需要的仿真系统并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4)企业获得了优质服务。校企共建使企业获得了学院提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指导、继续教育等服务,提高了员工的岗位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院拥有人才和技术,只要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学院与企业就能开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三、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展望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的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职业教育在我国必将加快发展,必将越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以多种形式进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实践,如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和优势,一方面继续向电力行业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校企协同创新形式。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向电力上下游行业企业延伸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创新形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为建设“创新湖北”和服务湖北“战略支点”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2]杨卫.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5-14.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Z].
关键词: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孙炎(1964-),女,河南郑州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培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平(1966-),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及经管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0-0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它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和价值取向,使得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也必然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选择。
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教育二重属性,所以校企合作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2002年以来教育部多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优势源于知识人才的集聚和技术前沿的把握,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加强校企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协同创新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整合二者的创新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所以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部文件为指导,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讲话的精神,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开拓合作领域,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合作内涵,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院的职业教育质量。
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实践
近年来,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学院与企业积极进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探索,校企合作越来越深入。
1.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特色专业
(1)创新专业布局,紧跟行业发展。学院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电力行业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特高压、特大机组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专业群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目前,学院设置有26个专业,覆盖电力建、发、输、配、供、销、管全行业,辐射机电、信息、建工等产业,并形成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火电厂集控运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核心的四大专业群。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行业特色。学院各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行业特色。例如,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走以湖北省电力公司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地市供电公司及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之路,以高压、特高压变电运行仿真“教、培、研”一体为特色,以企业支持的实训基地为优势,以企业管理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深度校企合作来推动专业品牌建设,带动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发展。
(3)创新合作机制,共育紧缺人才。近年来,学院与凯迪电力公司、中国广东核电公司、中铁电气公司等国家大型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订单式”培养,共育紧缺人才。
“凯迪订单班”是学院“校企协同创新,共建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代表之一。在2010年5月,凯迪电力公司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开办凯迪订单班,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共同建设基地。由企业投资60万元专门用于生物质发电机组仿真机的研发,学院出资建设生物质发电机组仿真机实训室房,学院仿真中心负责仿真机的技术研发工作,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的运行人员培训和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训保障。
二是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共同讨论教材编写大纲,为企业制订专门的培训方案,开发出了适合凯迪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培训和专业教学配套的新能源专业特色教材4本。
三是共同培育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和实训指导。学院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组织竞赛。自2011年7月至今,学院为凯迪电力公司主办了8期集控值班员培训班,共计约300人次(13500人·天),仅培训收入达160万元。2012年5月4日学院与阳光凯迪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员工技能大赛。
四是共同管理过程。凯迪电力公司对“订单班”不定期组织考核,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用人企业的需求信息与学院的教学改革形成“闭环”。
五是共同承担责任。凯迪电力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指导,接受2010级订单班学生就业,开创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局面。
通过订单培养、仿真机实训、电厂实地学习、技能鉴定取证、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使学院成为凯迪的后备人才库及培训基地。 2.校企协同创新,共建教培资源
(1)创新投入方式,共建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致力于在校企互动中开发和建设教培合一、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着力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和职场环境,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校企协同创新投入方式,形成了“校企共同筹划、共同投入、企业调拨捐赠、学院自主研发、品牌共同打造、实训资源共享”的格局。在学院筹建继电保护、电网调度、电网运行、电力营销、电气检修、电力通讯等六大专业实训基地时,湖北省电力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湖北省超高压输电公司调拨一次设备(220kV开关、电压、电流互感器)价值200多万元,武汉供电公司出资80多万元援建110kV线路检修设备,武汉华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我院35kV外线实训基地,华科能源公司投资200万元与我院共建“阀门技术中心”,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向我院捐赠价值100多万元的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等。
(2)创新开发机制,共建课程资源。2011年,为了完善湖北省电力公司培训教育体系,需要开发一批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和标准化培训课程包。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了课程开发机制,形成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统筹协调,省电力公司相关专业部门负责指导和配合,学院负责课程开发的职责分工;课程开发团队由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与选调企业专家组建,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为依据,协同创新设计和开发体现湖北电力特色和需求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标准化培训课程包;项目成果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和学院相关高职专业教学。
通过课程开发提高了学院对公司培训教育的支撑能力,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促进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以及高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培养模式,共建双师队伍。创新教育,教师为本。学院与企业协同实施“人才强校”和“人才强企”战略,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双师结构方面,组建包括专业负责人、楚天技能名师、省电力公司技术专家、学院职教专家和名师、骨干教师、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企业高技能人才在内的教学团队。
在双师素质方面,采用“项目驱动”和“同堂培养”模式,让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协同参与项目开发、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指导等,让学院教师和企业内训师在同一班、同一个课堂接受培训等,增进校企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校企教师双师素质的共同提高。
3.校企协同创新,共享投资效益
近年来,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共建了一批优质资源,为双方带来了很好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学院得到了企业的人、财、物及管理支持,办学能力越来越强,教育质量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获得了学院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员工的岗位能力越来越强,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1)学院赢得了企业支持。近年来,省电力公司等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及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省公司支持学院组建了由100多名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人员组成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库。省电力公司每年对学院用于教学建设的拨款逐年增加;湖北省超高压输电公司等企业将生产中更换下来的设备无偿赠送给学院作为教学设备。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常年指导和监督学院的教育与教学质量,还定期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抽考,及时提出专业建设意见;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省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更是促进了学院管理的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建设。
(2)学院赢得了快速发展。校企共建为学院营造了浓厚的职场氛围和职场环境,锻造了双师队伍,改善了实训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双高”人才,开拓了就业市场,为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学院现在拥有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基地;打造了在湖北水电行业有影响力的“机电控制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成为“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等。
(3)企业获得了技术支撑。学院仿真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先后开发了涵盖湖北省几乎所有电压等级的变电仿真机、各种类型的火电机组仿真机。其中包括我国首套1000kV交流特高压变电仿真机和模拟我国第一台国产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的仿真机,仿真研发实力一直保持业内领先水平。学院仿真中心为众多企业开发和安装了所需要的仿真系统并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4)企业获得了优质服务。校企共建使企业获得了学院提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指导、继续教育等服务,提高了员工的岗位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院拥有人才和技术,只要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学院与企业就能开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三、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展望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的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职业教育在我国必将加快发展,必将越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以多种形式进行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实践,如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和优势,一方面继续向电力行业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校企协同创新形式。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向电力上下游行业企业延伸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创新形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努力为建设“创新湖北”和服务湖北“战略支点”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2]杨卫.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5-14.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Z].